文本。53-54頁-專家。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fannyru » 2015-11-05, 21:36

自然科學本來就是為了弄清楚自然現象而產生的,
到了近代已經確立了我們前邊講到過的方法論。
主要原因在於把它與技術發展聯繫到一起,
是人類操作「事物」時最有效的方法,
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研究自然時的首選。

但是,如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的時候,
如前邊舉的例子,其負面作用反倒更強。
........

有些人忽視了上述有關深層心理學的思考,
單純的把它作為近代科學的一部份,
輕率地把它的理論到處應用。
如果被應用的人,
能夠馬上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問題,
以此為契機開始了自我探求的路程,
那麼會有它的效果。

比如說,媽媽為了孩子的問題來諮詢,
給她指出來:原因在於「母親無意識的壓抑了對權力的意識」。
媽媽受到啟發,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麼努力,
並且持續努力下去,最終問題得到了解決。

這時候,應該得到讚揚的
不正是那位敏銳地理解了對方的一句話,
找到了持續努力的方向並付諸實踐的母親嗎?
看不到這一點而自我陶醉,
「我說了一句話,就解決了大問題」的人,
絕對不能稱為什麼專家。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
這麼優秀的人是不會到心理學家這裡來諮詢什麼的。

專家們說一句話也罷、兩句話也罷
什麼變化都不會有的。
和這樣的當事人一起共同走過自我探求的艱難歷程的人,
才是名符其實的專家。

到處炫耀著深層心理學的知識,
更惡劣的是還揮舞著權力的大棒,
家長、教師、醫生,
有的時候還有自認為是心理治療師的人,
拿著深層心理學來裁決當事人,
實在是讓人深感遺憾。
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這樣的人絕不是心理治療的「專家」。

--河合隼雄
最後由 fannyru 於 2015-11-06, 09:26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fannyru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3-05-07, 08:10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fannyru » 2015-11-05, 22:38

我想,我以前就是那種自以為是的專家。

非常的慚愧。

常常用著“理論”分解與切割案主的生活經驗

以為,有著大師的理論,
就可以確定這樣的分析是正確的。

依附理論,客體關係,心理動力觀,結構家族治療,
代間傳遞,未盡事務,大腦神經...等,真是多到數不清哪!

雖然未必直接說給個案聽,
但我卻是常常用著我熟悉的理論去看個案,
卻看不見眼前這個人正在經驗的經驗。

以前,很菜,進去晤談室,滿腦子想著,
個案若是做了什麼,我就應該回應什麼...

年紀長一點,經歷多一些,
現在已經可以放掉那些規條了,
專注的在當下,聽,回應,不預設方向。

美其名是這樣,離開會談室後,
整理會談經驗時,還不是一樣,“分析” 個案,
“這幾次,個案談到某些話題的時候,總是...就是因為...."

與人討論起個案問題,
頭頭是道的說著一個一個的專業名詞,
雖然個案沒有明顯進展,
卻可以用這些話術,呼攏~

呼攏,當然未必是為了籠罩別人,
只是,說話的當下,
自己也可以多一份安心--
起碼,大師/書上也是這樣說的~

當然,面對棘手的案主,
總是希望能夠做出什麼成果,

如同河合隼雄先生所言,心中不免期待,
心理治療就該像許多的自然科學實驗一樣,
我說了A,案主就應該有B反應...

當然,結果經常不如預期...

所以,盡快能夠找到“原因--壞蛋”就是重要的,
就算不只一次聽過,不要拘泥在原因上,
但還是喜歡找原因...

所以,理論當然要一個學過一個,
工作坊要一個接著一個參加。

因為,當我說了A,案主沒有B反應,
那鐵定是自己學藝不精,
所以,需要專業督導,
再學,再學,再學,
學著把話語用得精準一些...

一陣子後,無意間看到某個理論,
將某個現象說明得淋漓盡致,
描述的非常貼切...於是,
它又變成我追逐的下一個目標...

偶爾,運氣好一些,
某些話,在某些案主上,
好像真的看到了改變,
或者聽到別人說了他們案主的變化

於是,覺得自己真神,
或者羨慕別人真厲害的想法,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卻忘記了,真正有能力的是接住了這句話,
並讓它產生改變,讓改變發生的當事人~

無止盡的學習,看似精進,認真,
卻只是往死胡同裡鑽罷了~
fannyru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3-05-07, 08:10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07, 10:34

有一次,我帶一位專輔老師
與一位學生及她的家長會談
這一位專輔老師事前很緊張
一直在擔心著「要談論甚麼」這一個議題

因為這一對父母為了小孩
已經有很多衝突
再加上在學校與心理師會談的不好經驗
讓這一位專輔老師的壓力很大

我跟這位老師說:放輕鬆
就是與家長聊一聊
聊聊這段時間小孩子在家裡的生活狀況
但這位專輔老師還是很不放心
一副無法理解的表情

應該是認為:家庭有這麼嚴重的衝突
如果不針對問題討論
要如何幫助他們呢?
如果不擬定一個議題
豈不是愧對自己及個案

依目前學校專輔老師所受過的訓練
會有上述這種思惟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依專輔老師所受過的
科學性的心理學的理論想法來推論
事出必有因
家庭裡面出了一個嚴重情緒障礙的孩子
家人為了這個孩子又常常衝突
一定是有一個導致問題發生的原因
如果能趕快找到原因
問題才能解決

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情仇
卻無法用這種因果性的關聯性來理解
也不太可能用因果性的關聯思惟來解決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07, 20:33


從佛教的生命觀這個角度來談家庭衝突的解決
是目前可以處理非因果性關聯事項這一個議題
唯一的有效辦法

但這麼說,並不表示
佛教徒的心理師一定可以處理好這種衝突
而非佛教徒的心理師,就一定無法處理這種衝突

比較客觀的說法應該是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
如果這一位心理師或助人工作者
在理解家庭衝突的思考脈絡
符合佛教生命觀所說的因緣果報現象
而且處理衝突的解決方向
也符合佛教生命觀所說的因緣果報現象
那麼這一位助人工作者
不管是心理師、社工師或專輔老師
就有可能讓家庭衝突改善

就如同河合隼雄先生所說的
要依靠因果關聯性來解決問題的心理師
基本上都會很挫折的
因為生命現象的真實樣貌
就不是現代科學觀點的因果關聯所能理解

佛教的生命觀談論的是三世因果
每一個人都有過去世的生命
也在經歷著現在世的生命
更會有未來世的生命
每一世的生命中所糾結的恩怨情仇
從這一世的生命經驗就可以想像
只是,過去世的生命有數不清的無量數
這無量世的恩怨情仇該如何理清
應該是很難想像吧

事實上,現代科學的因果關聯
只考慮到三世因果的現在世因果
而無法觸及到過去無量世生命歷程所衍生的因果
因此,在衡量因果關係的過程
只能推論到因果關聯中的
很少很少的部分
更何況這一世所看到的因
可能只是過去世恩怨情仇的果
如果將這種過去世的果報當成原因來看待
那當然就無法處理糾結的衝突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07, 22:59


回到前面所說的例子來說
小孩子出現嚴重情緒障礙
在家裡發脾氣,對父母親大小聲
甚至是摔東西、肢體暴力
乃至造成父母親之間
教養意見不一致而彼此衝突
從一般人的邏輯思惟來看
癥結點是孩子,原因出在孩子身上
因此只要孩子改善,問題就會改善甚至解決

從這種因果關聯所推衍出來的處理
就是帶小孩去看精神科醫師
甚至讓小孩服藥、接受諮商或心理治療
依一般人的想法看
製造問題的加害人--小孩
是必須被治療被修正的
甚至經常被學校老師、同儕指責或欺負
也會讓多數人認為罪有應得
而遭受小孩情緒轟炸或暴力威脅的受害者--父母
則被周遭的人同情,甚至為其抱不平
認為父母親無辜而要承受這一些遭遇
這是從一般人的因果觀產生的推論之一種

當然,也有心理工作助人者認為
小孩子會出現情緒障礙
是因為父母親從小對孩子的
對待及照顧方式所積累而成
因此孩子的症狀、孩子的生病
只是父母親雙方個別的問題
或父母親之間的婚姻關係問題
所共同形成的壓力而導致
因此小孩之所以出現嚴重情緒障礙問題
只是大人種種問題的代罪羔羊
因此在所謂的加害與被害的關係上來看
就跟上述的狀況完全相反了

從現實的狀況來觀察
學校的老師傾向於接受第一種因果觀
而接受現代心理學薰陶的助人工作者
幾乎都是第二種因果觀的支持者
因此,常常會看到這一類的孩子
在學校受到老師的壓力
把這一類孩子當成麻煩製造者
而在諮商輔導或心理治療的場域
這一類孩子的家長
則常會因為治療者所持的觀點
而感到不解與委屈
只是為了改善孩子所帶來的困擾
而不得不接受「專家」的建議與處置
作一些自己不太能認同的調整
然而從臨床現實來看
依這樣的思惟來處置
會出現令人滿意結果的個案
是少之又少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08, 11:29


現代心理學的因果觀
認為孩子的情緒障礙是父母親雙方
因為大人自己的種種原因
將大人的壓力、挫折等種種情緒
轉嫁到小孩子身上
才讓小孩出現情緒障礙ˋ的問題
因此在有情緒障礙孩子的家庭
父母親才是問題製造者
小孩只是代罪羔羊
因此要讓孩子的情緒障礙改善
需要改變的是父母雙方,而不完全是小孩

然而,從佛教生命觀三世因果的觀點來說
會帶給家庭困擾的小孩子
基本上是親子之間在過去世時
因為彼此之間的恩怨情仇
所結下的不好的業報之顯現
而這一世的父母親之種種被治療者歸咎的作為
其實只是為了讓過去世的業報酬償
所編寫出來必然的腳本
因此,民間其實也有很多這一類的觀念
認為帶給家長困擾或種種辛苦的孩子
其實就是父母親過去世的仇家
這一輩子找上門來要債罷了
這樣的想法
基本上是源自於佛教的三世因果觀
只是對許多深受種種折磨的家長來說
這樣的認知,比較是自我安慰的多
真正真心接受這是事實
而願意認真思考該如何化解的人
其實是少之又少的

當然,也有無法接受這種觀點的人
尤其是涉及到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情況
西方宗教的信仰者
在遇到這種情況時
是會以一種比較正向的觀點來看待這樣的孩子
他們會認為這樣的孩子
之所以會出現在自己的家庭內
是上帝或神的眷顧與恩寵
因為這樣的恩寵
神要這些家長藉由對這種孩子的照顧
來彰顯神的榮耀
也藉由這樣的歷程
對世界上那些不相信神的人
作醫治與馴服的工作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08, 21:27


不過,宗教觀點的是非對錯
不該是討論的重點
如何能幫助受困擾的家長減少或解除痛苦
才是助人工作者最關心的吧

事實上,佛教也好,基督教也罷
在臨床諮商心理治療的場域
是不可能毫無顧忌地
就將宗教信仰的觀點
直接搬出來與個案及家長討論
因此在實務上,要如何來完成這一 項工作
就有必要詳細說明了

所謂「欠債還錢、殺人償命」
這是因果律中不變的道理
除非對方真的宅心仁厚,富有大慈悲心
否則對一般世俗人來說
很難跳脫這一項冤冤相報的宿命

既然佛教生命觀所談論的涉及到過去世的因果
那就表示這一世的當事人
是不可能知道這一點的

例如前面我舉的情緒障礙孩子與父母
雖然父母親有時會在生氣或挫折時
出現「真是前世冤家」的念頭
但不會認真的將自己的孩子當成前世冤家來對待
俗話說「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但父母親與這一位小孩
並不會每次見面都分外眼紅
也還是會有親子之間好的感情存在的

而這一位對父母親極度不滿的小孩
也不會真的認定他們就是自己過去世的仇家
也不會每天都抱著要報仇報冤的心思
但是在這過程中
過去世所結下的惡因緣之業力的作用
就會讓這種「王子復仇記」的戲碼
悄悄的上演
而讓該受苦的受苦,該報仇的報仇
該還債的還債,該在這一世了的業就這樣子了

除非,有人出面來做「解冤釋結」這一件事情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09, 14:59


「解冤釋結」是佛教的名詞
大概的意思就是讓冤家之間的恩怨化解
當然這種恩怨的化解
不是說說話就可以達成
而是需要付出代價,做對等的事情的

或許有人會想
既然這一世的當事人都不知道
彼此之間的過去世恩怨
那欠債的人又怎麼可能接受
必須要去償還過去世的債務?
而這樣的概念,又要如何應用到
諮商心理治療的臨床實務呢?
事實上,在心理學界
還確實存在著類似的觀念與做法
只是在心理學界使用的是
和好、和解或者是原諒的概念來表述

談到「解冤釋結」
可以確定的是雙方之間
有一方一定做過對不起對方的事情
導致對方懷恨在心
而沒有適時的將這一段恩怨了結
才會留下所謂的債務問題
但是,即便助人工作者知道這種現象存在
也無法舉證讓傷害過人的一方承認過失
更何況這所謂的過去世的冤家
彼此可能還是家人或好朋友的關係
因此,這種解冤釋結的事情
就不是認知上的溝通所能達成的
而必須是虧欠的一方
真心為被虧欠的一方作出付出或酬償
才會產生效果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14, 09:04


回到一開始談到的個案
小學生出現情緒障礙問題
固然與父母親從小的教養
或提供的生活環境及經驗相關
但從佛教生命觀的角度來看
父母親的部分並不是整體事件的因
而是要完成這一項業報酬償的過程
真正的因其實是發生在過去世
這個孩子與其父母在過去世的惡因緣
而從「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理來說
應該是父母親在過去世虧欠過這個小孩
才會在這一世要承受孩子所帶來的痛苦

因此,在臨床現場要處理親子衝突的助人工作者
所要做的就是讓這一對父母親認錯
並承諾願意盡一切可能來補償
談到這裡,有實務經驗的助人工作者就會知道
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父母親遭受孩子的無理取鬧干擾甚至是攻擊
能夠不追究及計較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還要承認錯誤及彌補?
而且更要擔心,萬一這種心思讓小孩子知道了
豈不是讓情緒障礙的小孩更加肆無忌憚、無法無天?

這種擔心固然是有道理
但這是從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待所產生的結果
然而從佛教生命觀點來說
心裡面是一定會這麼想
但不代表一定要從嘴巴說出來
事實上,知道之後也不應該說出來
因為這種想法,說出來家長不會相信
對實務工作反而會有影響
不說反而是比較正確的

既然不能說,那就只能做
問題是,該如何做?
首先第一點,要讓親子關係和緩
不要每次見面都是劍拔孥張、針鋒相對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在親子會談時就不會主動提問題行為
而會先從與這個家庭成員閒聊開始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14, 09:30


談到在家族會談時就只是閒聊
相信大多數受過很多訓練的助人工作者
都會覺得無法理解
如果企圖解決家庭衝突的會談只需要閒聊
那還需要去接受這麼多的專業訓練嗎?
對於這一個疑問,我的回答是:
可以這麼說,但也不完全正確

在諮商輔導與心理治療這一個範疇
我個人始終相信一點
專業能力並不是從上許多課程或接受許多訓練而來
否則的話,全世界每一天這麼多人都在接受專業訓練
那應該世界上會到處都是有專業能力的人
事實上,專業課程與專業訓練
所成就的是有專業知識的人
但是要成為有專業能力的人
其實只需要具備必要的知識與做這一行的天賦

說到必要的知識,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
但是關於天賦,恐怕會難倒許多人
其實,我在這裡所說的天賦並不是天才
做助人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智商
也不需要會多國語言或會解答艱深的問題
做助人工作所需要的天賦
確實是一種與生俱有的特質
但這種特質涵蓋範圍很廣
例如你有善良溫柔的心
或者你有慈悲惻隱的心
或是有不忍心看他人受苦傷心的心
總的來說,就是要有菩薩種性
要有不忍眾生受苦
願意幫他們拔苦與樂的心性
除此之外,也為了成就這一點
而願意學習所有有助於達成這一目標的方便善巧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下一頁

回到 《心理治療之路》閱讀心得分享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