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vienkuo » 2015-11-27, 11:53
最近,我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
一邊再約一些家長來談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
一開始當專輔的焦慮
一開始當專輔的時候
我時常擔心別人質疑我輔導無成效
因此,非常大量的參加各種研習
輔導學生的時候,也十分的積極
後來回想,覺得有很多行為是不適當的
因為那ㄧ些行為不是為了學生好而做
而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而做
直到讀了《心理治療之路》一書才發現
喔!原來我是這個樣子啊!
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
時常忙得精疲力竭
跟個案之間的關係卻毫無進展
因為都在做一些沒有幫助的事情
河合隼雄先生在第22頁寫到
"心理治療師要盡可能的
在耗費心血的一方下賭注
有些人誤解了這一點
把為了當事人東奔西跑當作熱心腸
當然,我們有時能力不足
不得不在自己的能力極限範圍內
忙亂些並沒有深意的事情
但要搞清楚
原因在於自己的能力有限
而不是因為自己心腸特別好"
然而,經過幾年經驗的累積
我發現,來談的對象真正在意的
似乎不見得是立即的成效
因為,來談者大多也都心知肚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很多事情不是短期或是立刻就能解決的
那麼,他們在意的究竟是甚麼呢?
是甚麼樣的動力讓我們能夠繼續互動下去呢?
應該就是河合隼雄先生所說的
"和這樣的當事人一起共同走過自我探求的艱難歷程"
學校專輔工作和諮商師工作的不同在於
來談的家長和老師
一開始並不是懷抱著自我探求這一個目標前來的
但是,最後終究會走向這一個目標
也許,來談者自始自終並不是很清楚
狀況因人而異
但是,專輔老師的心理是很清楚的
因為某一種因緣,來談者需要展開自我探求的歷程
重點在於,我們願不願意陪伴他們
因此,不論最後情況如何發展
當事人後來真正在意的
好像不是我有沒有幫他們解決問題
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在那一段艱困的歷程中
我有沒有跟他們在一起
還是我讓他們自己面對那種孤立無援的情境
助人工作者是不可能幫任何人解決問題的
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是他們自己
而我們的功能在於陪伴
和他們一起走過這一段艱困的時光
給予他們足夠支持
讓他們能夠撐過去
或許,用這種看法來理解家長
就能跟家長繼續互動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