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53-54頁-專家。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14, 10:13


處理家庭衝突的閒聊
是需要以這種天賦做基礎的
此外,處理家庭衝突的閒聊
也並非天南地北、毫無目標的對話
而其實是有一個中心思惟的
這個中心思惟就是
改善親子雙方對彼此的觀感
也就是要勾引出彼此過去世的善緣

通常有衝突的親子關係都很不好
彼此見了面,都只會先想到對方的不好
而完全忽略對方也有好的部分
這種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的現象
其實是與雙方過去世的惡因緣所產生的業力有關
但過去世的惡因緣其實是可以調整的
因為三世因果的道理是「因緣果報」
過去世種下惡因,如果有這一世的善緣
是可以讓這一世的果報改變的

如果依傳統的助人工作者的觀念來考量
既然知道親子衝突的問題所在
或者知道孩子的情緒障礙的導因為何
那麼針對癥結點來處理,是滿符合現代科學的邏輯觀的
只是,很多生命現象
是無法用科學邏輯來處理
生理現象是如此,更不用說精神心理現象了

因此,企圖像外科手術般
想將不好的部分一刀切除的諮商會談觀念
其實只是讓親子衝突雪上加霜
因為這種將雙方導入衝突點的做法
只是將雙方的心思引導到做自我防衛
只會想盡量攻擊別人來保護自己
只會讓雙方當事人穿起堅硬的盔甲
這種惡緣介入的結果
就是讓雙方過去世的惡因產生惡的果報
對衝突的雙方一點好處都沒有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14, 10:53


因此,我不會讓預期大吵一架的雙方如願
或者讓企圖阻撓因緣改變的力量得逞
我的做法就是先掛免戰牌
雙方來會談,刻意的不提問題行為
只與親子雙方談這一周或這段期間的生活經歷

當然,在這過程中,一定會有一方
企圖將對話導入談論問題行為
企圖將雙方的衝突挑起來
破壞雙方的和解/和好
這種冥冥之中的無形力量就是業力
沒有佛教生命觀的會談者
就會被這種現象惹毛
而將責任歸咎於會談的親子雙方

但其實只要會談者有正確的認知
也就是對佛教生命觀所談論的因緣果報有正確的了解
就不會受到影響,就能淡然處之
繼續原來該進行的閒聊對話
當然,這中間會有正面與負面的兩股力量拉扯
也會考驗著助入人工作者的信心
但只要對生命實相有深信
這種現象是不足以構成困難的

這一周生活經歷的閒聊
照理說應該是客觀中性的
但邪惡的力量就是會讓這種過程遭到染污
過程中一樣會出現拉扯
而這一個部分,其實在個別的會談中也會出現
因此做親子衝突的處置
也要如同做個別會談般
不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一定可以給對方甚麼意見
而是抱著第一次與雙方見面,對雙方都不認識的客觀
來聽親子描述這一周來的生活經驗

但在這一個沒有記憶、沒有欲想的過程中
會談者其實要藉由這一個過程
讓親子雙方做自我分析
當然,這種自我分析的出現
必須要有會談者專業的傾聽與客觀的澄清
將生活經驗事件,從細節上做客觀的詢問
讓親子雙方各自在內心裡面
將這一周所發生過的事件
以一種沒有防衛的心態
重新審視一番來進行自我分析的歷程

如此的過程,在每一次的會談中重複進行著
當這種自我分析的效果逐漸加深之後
親子雙方的關係就會改變
過去世善緣的力量會逐漸顯現
讓雙方對彼此的嫌惡感減少
就可以有做良善對話的空間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tcpcchen » 2015-11-14, 17:19


另外,再從比較專業的觀點來說
也就是從心理治療的觀點來說
人與人的溝通,
可以分為意識層面的溝通
與潛意識層面的溝通
大多數諮商輔導或心理治療專業所熟悉的
是意識層面的溝通
而參加工作坊或訓練課程所學習到的
也幾乎都是意識層面溝通的知識與技巧
但這一個層面的溝通經常會碰壁
因為無可避免的會引發對談者的防衛心
也會招惹出注療者的防衛心
因此對於做治療的人來說
其過程是相當辛苦的

但是另外一種潛意識層面的溝通
因為跳過意識層面的篩選心理
也就不容易引發出對談者的防衛
更因為對談者毫無防備
因此在訊息的接收上會更加順利
也就更容易達到說服及改變的效果
甚至可以達到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功效
但是,潛意識層面的溝通
即便是去學習精神分析也不會知道
因為要運用潛意識溝通
必須要對人類的心識運作
有一定程度正確的瞭解,才可能做到
而精神分析的訓練
是觸摸不到心識運作真實的道理的
我在前面所解說的閒聊的方法
基本上就是運用潛意識溝通的作法
有興趣者可多多參考研究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vivienkuo » 2015-11-21, 20:56

是的,和督導一起
跟家長以及個案會談
真的是令我很緊張
慚愧的是,我擔心的不是個案和家長
我擔心的是我自己

擔心我跟個案建立的關係被破壞
擔心我跟母親建立的關係被破壞
當我和大家一起坐在會談室的時候
看到個案和平常完全不同的表現
更是讓我有如芒刺在背
好像是我把個案拉來這裡接受懲罰
個案平常能夠自然的說話
但是那一天卻好像甚麼也說不出來
有一點坐立難安
而我則是如坐針氈

雖然,我也跟督導說過我的擔心
督導也依據他專業的評估告訴我
關係是不會被破壞的
但是,督導的話沒有辦法解除我的焦慮
然後,晤談就結束了
對我而言,考驗還沒有結束
我的心中十分忐忑
不知道下一次跟個案晤談會是甚麼樣子
個案會不會覺得我跟他不是一起的呢?
那我過去的努力不就毀於一旦了嗎?
最壞的可能,就是個案不來了
就這樣,我懷著不安的心情
不停的設想著種種可能的結果

好不容易,到了晤談的當天
案主開開心心的來到輔導室跟我打招呼
我們之間的互動一如往常
好像中間不曾發生過
和母親一起會談的那一件事
再之後的一次晤談
我釋放了可能要再跟母親一起會談的訊息
(因為督導說,需要談個幾次,只談一次是不夠的)
結果,個案不但不排斥
反而主動提供可以會談的時間
我才知道,原來案主並不排斥晤談
這下子,我可放心了

接下來的這一段日子裡
只要有機會
我就約家長和學生一起來談
說也奇怪,我約的每一對家長和學生
都一下子就答應了
因此,在兩、三個禮拜之內
我就約談了四對家長和學生
而且有三對,有再約下一次來的時間
另外一對,則是工作很難請假
沒有辦法再約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vivienkuo » 2015-11-21, 21:47

跟著督導學習多年
已經知道跟學生互動的時候
不是要針對學生的問題做解決
而是要對學生有更多的了解
在陪伴學生的同時
一邊進行對話了解學生的生活細節
一邊慢慢的提升學生的能力
如此,學生才有進步的可能

所以,在跟學生晤談的時候
跟學生討論一些生活的細節
變成一種很自然的模式
但是,當我在跟家長談的時候
確實遇到督導前面所提到的困難
就是家長會很想要提到孩子發生的問題
有時候,我也觀察到
孩子會出現一些不適當的行為
讓家長開始想要談論孩子的行為問題

這種時候,如果順著家長的方向
整個晤談就會朝著無止境抱怨的氛圍
最後不知道走到哪兒去了
後來,為了讓自己不要被拉走
我還自己設計了一張提問單
每次晤談的時候放在我的前面
提醒我自己,要記得把家長一起帶回來
讓我能夠再多多了解孩子的其他面向

但是,這實在很消耗我的精力
家長抱怨的力道如此的強大
而且多半的時候,還牽涉自己本身的問題
我的困擾在於,要如何處理他們的提問
因為他們的提問,都不是短時間
就能夠立刻得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的
如此的狀況,會讓我感到焦慮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文本。53-54頁-專家。

文章vivienkuo » 2015-11-27, 11:53

最近,我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
一邊再約一些家長來談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
一開始當專輔的焦慮

一開始當專輔的時候
我時常擔心別人質疑我輔導無成效
因此,非常大量的參加各種研習
輔導學生的時候,也十分的積極
後來回想,覺得有很多行為是不適當的
因為那ㄧ些行為不是為了學生好而做
而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而做

直到讀了《心理治療之路》一書才發現
喔!原來我是這個樣子啊!
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
時常忙得精疲力竭
跟個案之間的關係卻毫無進展
因為都在做一些沒有幫助的事情

河合隼雄先生在第22頁寫到
"心理治療師要盡可能的
在耗費心血的一方下賭注
有些人誤解了這一點
把為了當事人東奔西跑當作熱心腸
當然,我們有時能力不足
不得不在自己的能力極限範圍內
忙亂些並沒有深意的事情
但要搞清楚
原因在於自己的能力有限
而不是因為自己心腸特別好"

然而,經過幾年經驗的累積
我發現,來談的對象真正在意的
似乎不見得是立即的成效
因為,來談者大多也都心知肚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很多事情不是短期或是立刻就能解決的
那麼,他們在意的究竟是甚麼呢?
是甚麼樣的動力讓我們能夠繼續互動下去呢?
應該就是河合隼雄先生所說的
"和這樣的當事人一起共同走過自我探求的艱難歷程"

學校專輔工作和諮商師工作的不同在於
來談的家長和老師
一開始並不是懷抱著自我探求這一個目標前來的
但是,最後終究會走向這一個目標
也許,來談者自始自終並不是很清楚
狀況因人而異
但是,專輔老師的心理是很清楚的
因為某一種因緣,來談者需要展開自我探求的歷程
重點在於,我們願不願意陪伴他們

因此,不論最後情況如何發展
當事人後來真正在意的
好像不是我有沒有幫他們解決問題
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在那一段艱困的歷程中
我有沒有跟他們在一起
還是我讓他們自己面對那種孤立無援的情境

助人工作者是不可能幫任何人解決問題的
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是他們自己
而我們的功能在於陪伴
和他們一起走過這一段艱困的時光
給予他們足夠支持
讓他們能夠撐過去
或許,用這種看法來理解家長
就能跟家長繼續互動下去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上一頁

回到 《心理治療之路》閱讀心得分享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