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5-12-05, 17:13

跟個案(之後簡稱A生)同班的另外一位學生
也是我的個案(之後簡稱B生)
B生來談的其中一個原因
是跟A生之間的互動令他備受困擾
B生說A生常常主動找他玩
但是只要一不如A生的意
A生就會發脾氣
而且一發起脾氣來都很難收拾
如果不跟A生玩
那更是不得了,也是一頓脾氣
令B生感到十分的為難

然而,就在我跟A生談了5次之後
在一次跟B生的會談中
B生主動談到A生有一些改變
對話大致是這個樣子的

B生:「我覺得A生最近有一點不一樣。」
老師:「有甚麼不一樣呢?」
B生:「很微妙的變化,我也不知道怎麼說。」
老師:「喔,這樣啊---很微妙的變化,是甚麼意思呢?」
B生:「我也說不太清楚。」
老師:「那麼,A生有做一些跟以前不太一樣的事情嗎?」
B生:「有。」
老師:「他做了甚麼事呢?」
B生:「他會拿東西來分給我們吃。」
老師:「喔,他會分享啊---他會跟你們分享甚麼呢?」
B生:「可樂果。」
老師:「是只有分給你,還是分給大家?」
B生:「分給我們幾個。」
老師:「你們幾個是誰啊?」
B生:「就是他的朋友。」
老師:「喔---甚麼時候開始的。」
B生:「嗯---好像是這一兩個禮拜吧。」
老師:「以前呢?以前他會帶東西來分享嗎?」
B生:「以前?以前他才不會分東西給我們呢!」

透過和B生的談話
我才知道原來A生已經有了分享的行為
回到前面"置入性行銷的概念"
在晤談的時候,我從來都沒有跟個案說過
要他學習和同學分享
其實,我甚至連這個念頭都沒有
但是卻因為我在晤談室跟個案分享
而可能間接的觸發了A生這樣的行為

也就是說,我們所要傳遞給學生的訊息
不一定要透過言語的教導
因為透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十分有限
然而,透過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讓學生能夠動手體驗學習
當然還有專輔老師全心的陪伴
我們真正想要傳遞給學生的價值觀
就會自然而然的內化到他們的心中
而且不容易遇到阻礙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察覺出來

這種人類心理運作的法則
已經大量的運用在商業行為中
而且因為效果十分卓著
才讓各大廠商們心甘情願的
掏出大把大把的鈔票來買廣告
專輔老師們如果也能善用這樣的心理運作法則
所遭遇到的困境應該會比較少

不過,這也就表示
我們的言行舉止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也都會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傳遞出去
不論是正向的訊息,或者是負向的訊息
因此,也才會有督導之前所說的
情緒迴力鏢的情況出現
負向情緒的迴力鏢回來的時候
可是會把我們打得滿頭包啊!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5-12-06, 22:29

那麼,甚麼是有意義的活動呢?
主要是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活動
這些有情緒困擾的孩子
大多缺乏規律的生活作息
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因此,如果專輔老師能夠協助他們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進而能夠讓學生的生活越來越規律
學生的整體狀況是有可能慢慢改善的

日本作者"辰巳 渚 "有一本著作
名為"孩子的家事課"
裡面就列出許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
大多是很有趣的
例如:摺紙、削鉛筆、泡茶---等等
老師們不妨換個方式拿來運用
或許能夠讓晤談的方式更為生活化
生活化有一個很大的好處
就是學生可以不費力的運用在他自己的生活中

書中提醒了一個重點
"在大腦的研究中發現
有步驟的工作可以培養思考能力
單純的動手或是勞力對腦部的刺激不夠
有步驟、需記憶一段時間的作業
才能讓大腦得到刺激"

也就是說,我們選擇出來
要跟孩子一起做的活動
最好有明確的步驟
例如之前提到的泡龍眼乾茶
先要將裝龍眼乾的保鮮盒從冰箱裡拿出來
用夾子取出10顆龍眼乾放入茶壺之後
將保鮮盒放回冰箱
將茶壺拿去裝熱水,並且每次裝固定的量
取出茶盤和兩個茶杯
將茶壺、茶杯和2跟湯匙放在茶盤上
最後,再檢查一遍是否有遺漏

這樣的活動,每一次都可以做
再加上其他類似的活動
學生有可能漸漸出現一些規律的行為
這一些活動,能夠確實的增進孩子們的能力
讓他們漸漸具備能夠離開我們
獨自面對他們生命處境的能力
有興趣的老師不妨試試看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tcpcchen » 2015-12-06, 23:39


會在輔導室出現的
幾乎都是有情緒障礙/困擾的小孩
這一類個案的情緒常失控
其結果不是對他人造成破壞、傷害
就是去做讓自己蒙羞的不好的事情
而小孩子的情緒容易失控
基本上與從小缺乏規律性的習慣有關

規律性的習慣是一種自我要求的表現
但小孩子是沒有能力自己發展出這種能力的
需要有周遭大人的督促培養
這種自我約束、自我克制的能力才會形成
長大的過程也才有忍受挫折的能力
也才能作到自我情緒管理

只是自我約束、自我克制是違反人性的
因此在培養的過程會遭遇到抗拒而不容易養成
但如果周遭的大環境的氛圍就是如此
大人們視之為理所當然
小孩子也會自然的接受
(雖然在初期是無可奈何的)
這是較早年代的台灣社會的狀況
因此生活在四五十年前
傳統價值觀社會的小孩子
長大後比較有忍受挫折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可以自制

但是在社會經濟富裕之後出生的小孩
一則是父母親的寵愛與縱容
一則是整體社會受到西方教育觀念的影響
大環境認同小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自由
使得原本在小時候就該培養的規律性的習慣
變成是小孩子可以接受或拒絕的選項

在這種情況之下
人的好逸惡勞、享樂原則的習性使然
現在的小孩欠缺自我約束的好習慣
連帶造成忍受挫折能力的薄弱
導致情緒經常失控而造成傷害
這些狀況會層出不窮就不難理解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分享

文章tcpcchen » 2015-12-07, 23:20


從佛教生命實相的觀點來說
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不變的真理
不能持戒的人就長養不出定力
欠缺定力的人就容易浮動毛躁
也容易受到刺激挑撥而衝動甚至失控
連帶的就無法在日常生活經驗中
累積解決問題的智慧與能力

持戒是對佛教徒來說的
但是對於非佛教徒的一般人
並不是不用持戒
因為對非佛教徒來說
持戒就是做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
能作到這一點,才能有穩定的心性
也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而締造成就
這個道理其實儒家也常談
那就是「克己復禮」以及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只是這一些道理
現在的人幾乎都不知道了

從諮商輔到的觀點來說
面對經常暴衝失控的情緒障礙個案
根本的改善方法就是
培養他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而這樣的能力的養成
在日常生活食衣住行中隨處可見

包括:規律的作息、重視自己的三餐
每天注意自己的服裝儀容整潔
上課遵守規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或者是輔導結束之後
幫忙老師收拾整理
專輔老師們可以根據輔導的學生現況
隨時找到他們可以培養的好習慣
所謂「積沙成塔、滴水成河」
只要持之以恆做下去
就看得到具體的成效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上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