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6-01-04, 23:20
這一段對話是這樣的:
1. 師:「○○今天早餐吃甚麼呢?」
2. 生:「土司和奶茶。」
3. 師:「是誰準備的呢?」
4. 生:「媽媽。」
5. 師:「媽媽自己做的嗎?」
6. 生:「媽媽去早餐店買的。」
7. 師:「○○在吃早餐的時候,媽媽在做甚麼呢?」
8. 生:「睡覺。」
9. 師:「媽媽買完早餐,又回去睡覺?」
10.生:「嗯。」
11.師:「○○在吃早餐的時候,爸爸在做甚麼呢?」
12.生:「爸爸沒有跟我們住在一起。」
13.師:「這樣啊---甚麼時候會看到爸爸呢?」
14.生:「吃完早餐,爸爸會接我去上學。」
在開始討論之前,要先提醒一點
正在閱讀的妳是一個隱形人
就站在這一位學生旁邊看著他吃早餐
乃至陪著他一起到學校
因此,在實習老師問這一位學生早餐吃甚麼之後
對於第2句的回答「土司和奶茶。」這一點
隱形的老師應該知道
還有一些細節是學生沒有說出來的
這些細節包括:
吐司與奶茶是從哪裡來的
是從冰箱拿出來的,抑或是當天有人出去買的
如果是當天上午才買的
是誰出去買
如果是從冰箱拿出來的
是直接拿來吃,還是有經過加熱
另外還有細節
那就是學生吃的是甚麼吐司?
喝的是麼奶茶?(一杯一杯抑或是鋁箔包?)
當你習慣用看細節這種觀點
來看待學生的話語時
妳會馬上知道你可以有許多方向
可以再與學生對話,以便更瞭解事情的全貌
因此接下來的第3句是可以問
「是家裡就有嗎?還是當天出去買的?」
也可以問
「什麼樣的土司與奶茶?」
如果這兩句都會問到
那麼先問哪一句就無所謂
但是如果這兩句只選擇問其中一句
那麼「是家裡就有嗎?還是當天出去買的?」
這一句比較能瞭解學生的家庭生態
而「什麼樣的土司與奶茶?」這一句所能知道的
就是學生家長對其飲食是否有注意到健康及營養
至於如何選擇就看對話的老師的著眼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