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6-01-27, 16:57
相同於對色法的態度
對於人世間的種種情緒感受、想法思惟
身口意諸行及心的了別功能等受想行識四蘊之法
也要如是地看待
知道都是無常變異之法
都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與煩惱
也都不是恆常真實而值得寶貝珍惜的現象
如此一來,就不會被種種身心現象所拘縛
就能自在地面對日常生活中種種的無常現象
也不會因為被拘縛而煩惱痛苦了
只是,色法的覺察比較容易
因為是有形有相的
而受想行識等無形無相的心理精神現象
就更隱微而不容易覺察了
對色法貪戀的覺察固然可以借助技巧方法的協助
但根本的關鍵還是在於有正確的知見
而對於無形相難以覺察的心行運作
除了更要有正確的知見之外
關鍵的還在於要具備「制心一處」的能力
佛教經論談到這種能力時是以「心一境性」來表示
「心一境性」也可以簡單地說,就是定力
「制心一處」的能力在諮商治療的領域
幾乎沒有任何學派談過
心理治療學派很注重敏感度與微細的分辨力
但卻不知道敏感度與微細的分辨力要以定力作為基礎
因此雖然認知上知道要加強敏感度與細微的分辨能力
但在實務上,卻沒有個入手處
只能靠著不斷的作治療來累積經驗
猶如瞎子摸象一般
總是出錯的時候多
關於定力,在唯識學的經典
《成唯識論》卷5中是這麼說的:
「云何為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
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專注不散。
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這一段論文,翻成白話的意思就是:
甚麼是定心所法呢?
定心所法可以讓一個人
在面對外在環境的種種訊息刺激時
維持心思專注不散亂
而這種心思不散亂的能力
是智慧得以生起所很重要的條件
換句話說,就是在面對有所得的順境
在面對有所失的不順境
或者是非得非失的情境時
因為有定力讓心思專注不散
因此才能引發抉擇事物的智慧
這個道理也就是佛教戒定慧三無漏學所說的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CBETA, T19, no. 945, p. 131, c13-15)
因為有定力,因此智慧得以發起
而定力的培養,則需要有持戒的功夫
而說到持戒,則又要回到一開始的主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