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fannyru » 2016-02-27, 22:11
只是,這些年跟著督導學
「瞭解個案的生活細節」這一方法後,
會發現,若自己還是用以前的那種方式來做個案概念化,
一定是無法幫助個案解決問題的。
首先,當我有理論依據時
自然就只會聚焦在那個理論所關注的焦點上。
既使「進去要放空,不可以有預設」
但,頂多也只能做到
不假設個案這樣做的原因,
卻無法沒有方向的收集資料。
而收集資料的方向,卻往往被理論所影響,
A學派重視早年經驗
就會問個案小時後的相關經驗
B學派重視思考的合理性
就會多探索案主的認知
C學派重視情緒的整合
就會多搜集案主在事件中的情緒經驗
九大學派加上新興學派
越多學派就會有越多種問題概念化的答案
所以,研究所常有ㄧ種考題
先描述ㄧ個案例
再考你用不同學派的問題概念化
但,同一個人的問題
居然可以有不同種的問題概念化
那,哪一種才正確呢?
「有用的就正確」
所以,難怪自己以前老是會東學一點,西學一點,
因為常常遇到無法解決的狀況
自然就會想要再換一個試試看
這種感覺有點像以前看電視廣告買減肥健身食品
廣告說,這個食品有多麽的神奇有效
吃了之後沒見效果。
於是,就想,應該是自己沒有足夠的毅力,沒有按時服用,時間不夠長等等
殊不知,其實是因為這些食品根本就無法真正改善體質
回到個案概念化。
有的時候,案主還是常常主動的想要告訴我們,理論不重視的訊息
那時,我們就會自動忽略相關訊息
或者抱怨案主抗拒沒有改變動機等
既使,
耐心地將案主的描述聽完
在整理案主的問題時,
還是無法不受理論的影響
只聚焦在理論關心的焦點上。
最後,有偏頗的資料收集
自然,也只能得到偏頗的個案概念化
最後由
fannyru 於 2016-03-03, 17:16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