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6-03-16, 09:29
接下來看老師與媽媽對話的第二段:
老師:「起床之後,○○會做些甚麼呢?」
家長:「會自己穿衣服,穿好之後,
有時候會跑回床上再躺一下。」
老師:「所以,○○早上睡不飽?
會想回床上躺一下嗎?」
家長:「應該是有睡飽,只是想回去躺一下,
我是覺得沒有關係,早餐做好再起來吃就好了。」
這一段是延續第一段的對話
因此一路聽下來就可以瞭解
學生早上被媽媽叫醒之後
有時候會在穿好衣服之後
又跑回床上躺一下
直到媽媽早餐做好,才又被叫起來吃早餐
到這裡,會談的老師對於起床這一件事情
所想到的可能性是沒睡飽
但依日常經驗來推估的話
沒睡飽的小孩其實很難一聲叫喚醒
也通常是會賴床不願意起床
或者是被叫醒後有起床氣
而媽媽在談到這件事情時
其實是邊笑邊說、一副輕鬆自在的樣子
因此可以推論叫孩子起床這件事情
並沒有引發親子之間的摩擦衝突
所以沒睡飽的可能性不高
再加上媽媽自己也認為應該不是沒睡飽
因此這一點更可以確定
如果情況是如此的話
那麼會出現的第一個想法是
學生又跑回去躺床並不是常態
那麼,是什麼因素在影響孩子的作為?
這個疑問是需要找機會澄清的
如果不是睡眠不足,那是起床後沒事做嗎?
如果是因為起床後沒事做才又躺回床上
那麼不躺回床上的那幾天
起床後到吃早餐這中間的時間
這個學生又在做什麼?
歸結來說,與媽媽的對話到這裡時
腦海中出現的影像是
每天早上媽媽在準備早餐的時候
去叫醒這個學生
但是因為早餐還沒做好
而小孩子則因為沒事做
就又跑回床上躺著直到早餐做好
(如果有事做,應該就沒有躺回床上的空閒了)
而媽媽對於孩子的這種表現也覺得無所謂
似乎媽媽也認為
小孩子每天早上該做的
就只是吃完早餐之後去上學
因此如果早餐還沒做好之前
小孩子可以沒有任何「工作」
這裡所說的「工作」
包括把自己打理好、心情準備好
或者是看看自己的功課
甚至是幫忙媽媽做早餐的一些事情
媽媽的觀念中,似乎不認為這一些事情
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是需要或重要的
因此對於這一些推論
聽話的老師是必須要記在心裡
隨時找到適當的機會澄清
媽媽的對話中,還有一點讓人很在意
小孩子是在自己穿好衣服之後才又跑去躺床
所以可以知道,孩子是有做一點自己的「工作」
但也就這一點,是否還有做別的
是需要再瞭解的
而媽媽對於孩子跑回去躺床
會把準備穿到學校去的衣服弄皺
似乎也不以為意
似乎不認為孩子的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
是重要的一件事情
當然同樣的,這只是似乎的推論
仍然需要後續的資料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