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6-06-24, 11:02
與家長的會談結束後
我與專輔老師作事後的提問與討論
專輔老師一直問我一件事情
想確定這個孩子的情緒反應
是不是因為過動症狀所致
因為在會談中爸爸提到個案最近開始規則服藥
原本服用多少劑量、最近又調整等等
聽起來,個案去就醫都是由父親陪同
母親最於個案的就醫、服藥狀況
知道的不清楚,過程中還要詢問父親
父親在會談中表示
規則服藥確實有一些差別
但是,這個學生在班上與老師的嚴重衝突
真的就如專輔老師所思考的
是過動症狀所致嗎?
對於專輔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
當時,心理其實是有一點小小的挫折感
在會談的過程,我一直緊抓著
老師扣留個案的生日禮物這一點不放
媽媽的迴避不想面對,我可以理解
但專輔老師似乎沒有看懂我的意圖
應該認為,這只是詢問細節的一環
才會在會談完之後問了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問了專輔老師一個問題
「你認為這個學生有被友善的對待嗎?」
專輔老師想了想,回答我「沒有!」
到這裡,她似乎開始知道我在做什麼了
我發現,在系統內的人
很容易被系統的教條給綁死
而不容易做不同的思考
專輔老師接案時被告知
這是一個過動的學生或亞斯的學生時
思考模式被會被診斷綁架
在看待許多現象、在聆聽許多資料的過程
就會被診斷綁死
一直在有什麼診斷的架構內思考
而不是從收集到的訊息來理解
這個個案的情緒行為
是否與診斷相關
是否有診斷之外的其他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