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2, 10:32


這星期去學校的的個案
是一位低年級的小男生
主要的問題還是在班上的情緒與衝突
對象主要是班導,也會衝擊到其他同學

這一天父母親難得都出席
個案與母親先到輔導室,父親晚點才會到
剛坐下來,專輔老師做了簡短介紹之後
開始詢問最近的狀況如何
媽媽就開始抱怨父親對於個案的管教方式

原來媽媽每天的工作要比較晚才能回家
因此個案晚上會與父親一起吃飯
父親對於個案吃飯時掉飯粒的事情很在意
會口氣不好的指責個案
並氣急敗壞的馬上擦拭乾淨
媽媽的想法是等吃完晚餐再一起收拾
但父親無法接受
因此每天晚上都會上演這麼一齣戲

聽完媽媽對父親的這些抱怨
心裡面想該不會又是一個製造小孩壓力的家長
才會讓孩子在學校情緒失控
不久之後,父親也到了學校
因為不知道我們在哪裡會談
個案因此自告奮勇的去帶父親進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2, 14:52


學生帶著爸爸進到輔導室之後
就巴著爸爸玩了起來
父親也沒有不悅或生氣
反而是有一點被他玩得不知所措
看到父子這樣的互動
再聽父親加入會談之後的言詞表達
我覺得父親不像是給孩子壓力的人

一般來說,小孩子對於大人的管教會不喜歡
覺得嘮叨、囉嗦
因此常會在被指責或被要求時
出現與大人的摩擦
但是這種摩擦所產生的影響是
會讓小孩覺得討厭
但不會因此而對大人有敵意或惡意

會在學校或家裡與大人出現強烈的情緒衝突
出現違抗性的表現
甚至是故意頂撞,惡劣言語攻擊的小孩
都是因為對對方有敵意才會如此
而小孩子對於這種有敵意的對象
是不會想靠近他的
更不可能出現親密的互動行為
因此,如果父母親都不是引發小孩敵意的對象
那應該還有別人,是這個學生的壓力源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2, 15:33


輔導會談就在與親子閒話家常中繼續進行著
這中間,媽媽提到一件個案最近的表現
因為個案的生日就在6月份
按班上的慣例,壽星會買東西請其他小朋友
但個案卻不願意這麼做
媽媽不解,詢問之後個案表示
因為他也沒有收到其他人的生日禮物
因此他也不想在生日時請其他同學

談到這裡時,媽媽表示其實不是這樣
其他小朋友生日時確實也有送個案東西
但是因為導師認為個案的表現不佳
所以別人送給個案的東西都被導師扣留住了
談到這裡時,我問媽媽
有沒有向老師澄清過這麼做的考量
母親的回答,感覺上不是很在意
說了一些沒有回答我的提問的回應
企圖想避開這一件事情

但我覺得這一件事情不能輕易放過
因此繼續圍繞著這一件事情追問媽媽
媽媽還是不想面對的感覺
避重就輕的又說了一些理由
事後與專輔老師做回顧性的討論時才知道
媽媽曾因為某件事情與導師交手過
但與導師溝通的經驗相當不愉快
而且下學期不會再遇到這個老師
離學期結束不到一星期
因此媽媽在會談時對這一件事情的態度
就變得比較可以理解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4, 11:02


與家長的會談結束後
我與專輔老師作事後的提問與討論
專輔老師一直問我一件事情
想確定這個孩子的情緒反應
是不是因為過動症狀所致

因為在會談中爸爸提到個案最近開始規則服藥
原本服用多少劑量、最近又調整等等
聽起來,個案去就醫都是由父親陪同
母親最於個案的就醫、服藥狀況
知道的不清楚,過程中還要詢問父親
父親在會談中表示
規則服藥確實有一些差別
但是,這個學生在班上與老師的嚴重衝突
真的就如專輔老師所思考的
是過動症狀所致嗎?

對於專輔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
當時,心理其實是有一點小小的挫折感
在會談的過程,我一直緊抓著
老師扣留個案的生日禮物這一點不放
媽媽的迴避不想面對,我可以理解
但專輔老師似乎沒有看懂我的意圖
應該認為,這只是詢問細節的一環
才會在會談完之後問了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問了專輔老師一個問題
「你認為這個學生有被友善的對待嗎?」
專輔老師想了想,回答我「沒有!」
到這裡,她似乎開始知道我在做什麼了
我發現,在系統內的人
很容易被系統的教條給綁死
而不容易做不同的思考

專輔老師接案時被告知
這是一個過動的學生或亞斯的學生時
思考模式被會被診斷綁架
在看待許多現象、在聆聽許多資料的過程
就會被診斷綁死
一直在有什麼診斷的架構內思考
而不是從收集到的訊息來理解
這個個案的情緒行為
是否與診斷相關
是否有診斷之外的其他因素影響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4, 21:14


這樣兩種不同方向的思考方式
看似差別不大
但結果卻是天差地別
而所產生的差別
是大人對學生行為的瞭解或誤解
以及學生所感受的
周遭環境是友善或充滿惡意

小學生基本上還是天真的一群
受到社會大環境的染污較少
因此即便是有情緒障礙的問題
所產生的干擾也還是有一定的形式
但是會很容易與老師對嗆、違抗的學生
要優先考慮學生與當事人之間
是存在有惡意與敵意的
而這樣的惡意與敵意的表現
通常是受到不公平對待所產生的反抗
也就是說,這一類的學生
在校園中並沒有被友善的對待

這樣的不友善,包括了
作業沒有完成,補罰抄寫,不准下課
因為表現不好,不准拿同學給的生日禮物
或者是告知全班,不要跟表現不好的某人做朋友
諸如這一類的事情
學校的輔導老師其實都心知肚明
也都知道這是目前國小校園的現實
但是輔導老師看在眼裡
面對強勢的導師
面對強調自己的教學自主權的導師
面對這一些沒有被友善對待
未來可能會因此憎恨社會的學生
專輔老師可以做甚麼呢?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6, 21:12


我經常在督導專輔老師的時候
提醒做輔導工作的老師
要有自己的人生觀
而且是正確的人生觀
這樣輔導工作才能持續做下去
自己也才能從中獲得意義與價值

我曾經告訴過一位老師
自己要過得幸福
才有可能去幫助別人
才有可能讓被妳輔導的學生進步
這位老師問我
甚麼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我回答她
為了別人的未來而努力的生活
才是幸福的生活
這樣的觀念,基本上是我幾年來
看日劇所認同的心得
但是在心理學上所說的「利他」
以及佛教生命觀所談的「利樂眾生」
也是類似的概念

為他人的未來而努力的生活
並不會大富大貴
也不會一帆風順
更不可能名垂青史
甚至可能會因此而承受更多辛苦
但是卻能讓一個人
覺得有意義、過得自在充實
因為這樣的價值觀
符合每一個人的內在需求
也契合實相生命觀的法則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7, 08:47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
學校的輔導老師
並不需要像他人那般
奔走宣導無毒有機的飲食
或環境清潔保護的觀念
這一些也是為了別人的未來努力的事情
可以留給其他人去做
學校的輔導老師
應該為了校園中的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雖然輔導老師不是在課業上幫助學生進步
但是精神心理的健全
對於一個人的生命發展
其實是更重要的關鍵

因此當我聽到媽媽提到生日禮物的事情時
當我察覺媽媽對這一事情的態度並不積極時
我很自然的就將與媽媽的對話
停留在這一個問題上
不但要將細節問清楚
也要讓媽媽對這一件事情
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或許有人會想一個問題
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
是要媽媽去跟導師抗爭嗎?
是要認同孩子違抗合理嗎?
如果輔導老師出現這種想法
自然就會放棄與媽媽細究這一件事情
因為已經過去的事情
家長已經不追究的事情
再怎麼談也都無法改變事實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7, 11:23


如果輔導老師出現這樣的考量
是合理的、合乎現實與邏輯的
但是這樣的想法
並沒有考慮到個案的內在需求
也對個案的情緒行為改善沒有幫助

人類的知情意運作是很複雜的
有些事情在理智上知道現實是怎樣
也知道該接受現實
但情感上就是過不去
會一直糾結著
尤其是如果自己遭遇到
不公平、不合理的對待
周遭的人又不理解甚至誤解時
這種不滿的情緒就會
逐漸演變成對他人的憤恨
很容易在一些小事情上就被點爆出來
而又變成加重其情緒障礙標籤的理由

因此像這一個學生所遭遇的
被老師沒收生日禮物一事
可以說是老師動用私刑、恣意妄為
踐踏學生的權益及尊嚴
聽在外人耳裡根本就不可思議
學生本人會出現的情緒就不難想像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幸福的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6-27, 22:57


因此,這一類個案的處置
就必須在同理個案
表達對個案的同理這一點上著手
但同理個案並不是當著學生的面
對他說:「老師知道你是委屈的!」
就足以安撫學生的情緒
如果專輔老師在聽完家長的敘述後
只說了這麼一句話就想同理學生
那是太理想化了
也把輔導工作看得太容易了

因為如果只是聽完就表達同理
中間都沒有任何作為
聽在學生耳中雖然是如此
但是因為過程太過於簡單快速
反而容易讓學生的潛意識中升起懷疑
懷疑老師的話是真心、抑或是虛應故事
因為太過於廉價的同理
會讓人感覺到不真實

因此,就必須在媽媽描述事件的過程中
對其內容的細節多加詢問
讓在旁邊看似在玩、但其實
一直側耳傾聽的學生聽到
專輔老師是很認真的在詢問媽媽該件事情
讓學生聽到,專輔老師是很仔細地
在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所發出的同理語言
甚至不需要刻意說同理的語言
個案內心都會知道專輔老師的心意
自然就會產生正面的效應
也就是疏通學生被堵塞的情緒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