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意思是說,我們就不用忍耐了嗎?
也不用教學生忍耐嗎?
這要分兩個部分來說
身為一個輔導老師
或許應該認真地思考一下
嘗試練習過"一致"的生活
試過之後,可能會發現
其實沒有那麼困難
而且,因為不用忍耐和假裝
而感到鬆了一口氣
個性也會變得較為容易親近
而不是假裝自己和藹可親
那真的是很累人啊!
最近,在進行個案督導的時候
接受督導的老師(以下以A老師稱呼)
呈現了晤談時的逐字稿
督導說,A老師在說話的時候
詞語經過許多的修飾
不是很自然
跟督導學習的這幾年
已經知道比較好的晤談情況
是跟來談者談話的方式
就像兩個好朋友聊天那樣的自然
跟好朋友聊天的用語和態度
不具任何的攻擊性和排拒性
適合與人親近並且建立關係
可是,我一直覺得很困難
現實的狀況是,有時候
我一進入會談室,就開始不自然起來
眼中看著來談的學生,家長和老師
明明就不是我的朋友啊?
我要怎麼跟他們像朋友一樣的聊天呢?
這個疑惑一直存在我的心中
那一天,機緣湊巧
我剛好能把心中的疑惑問出來
我問督導"為什麼,有時候,
我會突然就不自然起來呢?"
督導說,有一部分或許跟我所受的訓練有關
是啊,我過去的訓練
訓練我說一些自己平常也不會說的話"行話"
把原本已經不一致的我
訓練得更不一致
那麼,另一部分呢?
就是我原本個性中的不一致
導致我在跟人對談時有許多的修飾
因此,產生不自然的狀況
讓我跟來談者之間產生一道無形的牆
終究無法走在一起
也就與輔導目標漸行漸遠了
因此,練習過"一致"的生活
是輔導老師很重要的功課
如果說,平常的生活很不一致
進會談室要突然"一致"起來
機會應該也是很渺茫
當然,練習的過程中
可能會出現一些困難
會有想不清楚或是過不去的地方
這時候,或許就是一個契機
是應該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觀為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