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惡

Re: 童年之惡

文章vivienkuo » 2016-09-11, 08:33

那麼,意思是說,我們就不用忍耐了嗎?
也不用教學生忍耐嗎?
這要分兩個部分來說

身為一個輔導老師
或許應該認真地思考一下
嘗試練習過"一致"的生活
試過之後,可能會發現
其實沒有那麼困難
而且,因為不用忍耐和假裝
而感到鬆了一口氣
個性也會變得較為容易親近
而不是假裝自己和藹可親
那真的是很累人啊!

最近,在進行個案督導的時候
接受督導的老師(以下以A老師稱呼)
呈現了晤談時的逐字稿
督導說,A老師在說話的時候
詞語經過許多的修飾
不是很自然

跟督導學習的這幾年
已經知道比較好的晤談情況
是跟來談者談話的方式
就像兩個好朋友聊天那樣的自然
跟好朋友聊天的用語和態度
不具任何的攻擊性和排拒性
適合與人親近並且建立關係

可是,我一直覺得很困難
現實的狀況是,有時候
我一進入會談室,就開始不自然起來
眼中看著來談的學生,家長和老師
明明就不是我的朋友啊?
我要怎麼跟他們像朋友一樣的聊天呢?
這個疑惑一直存在我的心中

那一天,機緣湊巧
我剛好能把心中的疑惑問出來
我問督導"為什麼,有時候,
我會突然就不自然起來呢?"
督導說,有一部分或許跟我所受的訓練有關
是啊,我過去的訓練
訓練我說一些自己平常也不會說的話"行話"
把原本已經不一致的我
訓練得更不一致

那麼,另一部分呢?
就是我原本個性中的不一致
導致我在跟人對談時有許多的修飾
因此,產生不自然的狀況
讓我跟來談者之間產生一道無形的牆
終究無法走在一起
也就與輔導目標漸行漸遠了

因此,練習過"一致"的生活
是輔導老師很重要的功課
如果說,平常的生活很不一致
進會談室要突然"一致"起來
機會應該也是很渺茫

當然,練習的過程中
可能會出現一些困難
會有想不清楚或是過不去的地方
這時候,或許就是一個契機
是應該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觀為何的時候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童年之惡

文章vivienkuo » 2016-09-18, 14:47

所以,學生表現較為"一致"
其實對學生本身是比較好的
這是身為專輔老師應該時時放在心上的
專輔老師的工作,應該是要了解
學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負面情緒
而不是用各種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
把學生改造成"不一致"的人

通常,這種方式的效果都不是很好
因為治標不治本
沒有被理解和處理的負面情緒
在壓抑了一陣子之後
一有機會還是會出現大爆走的情形
這個時候,專輔老師會感到沮喪
覺得自己的努力好像都沒有進展
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了解"一致"的重要性
對我而言,還有一個明顯的改變
過去,當某些學生的導師到輔導室來
表示學生的表現依然很差,沒有進步
我自己也會感受到相當的壓力
我的輔導目標就會趨近老師的目標
想要很快地調整學生的行為

現在回想起來
是因為在我的心中
也深深地覺得
學生這樣的表現是不對的
所以,"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的是做不到
我做的都是"有條件的積極關注"
條件是甚麼呢?條件就是學生要有進步
學生如果不進步,我就不高興了

然而,當另一些學生的導師
也來輔導室說學生沒有進步的時候
我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可能因為對學生有較多的理解
因此能接受學生當時的樣貌
老師來吐苦水的時候
我不會感受到壓力
能夠好好地跟老師說話
緩解老師的焦慮
跟老師談完話之後
也不會很積極的想改變學生
這樣的情況時
三方面都感到比較舒服
學生的進展通常也都比較順利

因此,當我比較深刻地理解了
"一致"的態度的重要性之後
就可以時時拿來檢驗我自己
對於學生的態度是否合適
在面對導師的時候
自然而然的也比較不容易
感受到那麼大的壓力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童年之惡

文章vivienkuo » 2016-09-18, 15:19

就在我整理這個個案報告的同時
閱讀了一本名為"童年之惡"的書
是日本的臨床心理師
"河合隼雄"先生的著作
這本書跟河合先生的其他著作一樣
給了我許多的啟發

書中引用了一首一年級學生寫的詩
詩名是"謊言"
"學校今天放假,
是對媽媽撒的謊。
這沒甚麼了不起,
但我卻因為欺騙媽媽而哭了起來。
不知道媽媽會不會認為我是壞孩子?
想到這裡,真令我後悔。
我覺得我做錯了,
心中既懊悔又不快樂。
希望媽媽能給我溫暖,
我不會再犯了。"

摘錄河合先生在書中的評論如下:
"讀過這首詩以後,
便可瞭解小學一年級的學生
心中十分清楚自己所做的「壞事情」,
而且自責的心也在詩句中清楚看見,
因為這個錯誤,
使得孩子感到無助,
而媽媽的心理也因為憤怒而感到悲傷。
然而事過境遷以後,
母子兩人的關係卻比以前更契合,
更易溝通。

由此事例可見,
教育的重點不在於如何導正孩子的行為,
而是承認孩子確實會有「不好」的行為產生。
所以,「人心會有怎樣的作用」以及
「人心會驅使怎樣的行為產生」等,
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如果能用這樣的態度
來看待學生在學校所發生的
種種的「不好」的行為
那麼,專輔老師的輔導工作
才是真正朝著專業發展的開始
因此,大力推薦這一本書給大家
希望各位也能收穫滿滿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上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