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架構

輔導架構

文章vivienkuo » 2016-10-22, 16:41

那一天,在督導的時候
是一位新加入的專輔老師提案
一開始,由老師敘述
他所蒐集到的關於學生的資料
等敘述到了一個段落
就開放給其他專輔老師提問及提供建議

在進行的過程中,突然
督導說起專輔老師們
應該要想一想"晤談的架構"
我心中突然"叮咚叮咚"警鈴作響
"晤談架構?晤談架構?"
很奇怪,這個說法真的是很奇怪

沒有跟督導學過的人
可能不覺得奇怪
反而會覺得這是很正常的輔導專業用語
我其實記憶力不好
當年念的書已經忘得快差不多了
於是上網用"晤談架構"搜尋
搜尋的結果跟我記得的相去不遠
綜合多篇文章的內容
大概就是說晤談有一個sop流程
一開始要怎麼樣做
中間要說些甚麼話
最後要怎麼結束
其中,以焦點解決學派發展的最完整

我當初就是覺得這種方式很奇怪
操作起來十分彆扭
才跟隨督導學習不一樣的晤談方式
跟著教科書上所說的流程做輔導
連我自己都很不自在了
何況是我的個案呢?

那麼,現在督導又提起晤談架構
是想要說明甚麼呢?
我不禁疑惑了起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晤談架構

文章vivienkuo » 2016-10-22, 17:21

這種情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在討論"個案概念化"的時候
也發生了一樣的狀況
雖然我跟隨督導學習了幾年
對於督導所教導的個案概念化
仍然感覺無法上手
那麼,我為甚麼繼續學下去呢?
因為我知道,以前學習的個案概念化方式有很大的風險
而我確定的是
督導教導的方式跟其他老師所教導的有很大的不同

其他的督導是怎麼教導的呢?
節錄一段網路上的文字供大家參考

「個案概念化」,通常是在與個案對話過程中,漸漸存入自己腦袋中地。
可是督導在事後問我,我都答不出來。
其實所謂「概念化」的意思是「說明這個個案為何會變成這樣」
對呀!督導問我「個案是遇到什麼外在困境,然後其所表現出的情緒反應為何?
還有可以如何再去探索出其認知,以及連結出他所表現出的行為反應...」
節錄自:http://slke.pixnet.net/blog/post/190168047-%E9%97%9C%E6%96%BC%E3%80%8C%E5%80%8B%E6%A1%88%E6%A6%82%E5%BF%B5%E5%8C%96%E3%80%8D

這樣子的個案概念化
會發生甚麼樣的的問題
會有甚麼樣的風險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晤談架構

文章vivienkuo » 2016-10-22, 17:37

之前有一位企圖自我傷害的個案
爬上學校4樓的女兒牆
雙腳在牆外晃啊晃的
還好,被老師們勸了下來
算是有驚無險
這樣的情形一定要轉介三級
由駐區心理師介入輔導
可是不知道為甚麼
個案只跟心理師談了一次
就決定再也不來了
在這種情形下,心理師只好結案
結案之前,心理師對主任和我
說了一些他對個案的觀察與評估

比較精準的詞語我已經記不得
但是內容大概是這樣子的
說個案是自戀性的人格
所以會有這種戲劇化的行為方式
而且如果大家都注意他
就會增強他這種不良的行為
還說這種人格要改變很困難
諸如此類的,說了大約有20分鐘
然後駐區心理師就離開了
可是不知道為甚麼
這些話,我都沒放在心上
聽完,好像就全部忘光光了

沒有了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這種嚴重的個案要由誰照顧呢?
當然就是專輔老師囉!
還好,個案沒有拒絕我
陪伴了個案一年
雖然也不覺得自己有甚麼幫助
但是,個案沒有再出現自我傷害行為了

心理師的那一席話
雖然沒有進入我的心中
卻進入了另一個人的心中
就是當時跟我們坐在一起的主任
結果,在一次比較深度的談話中
主任對我說出了心理話
他說,你們這些學輔導的人
真的是非常的自以為是
甚麼"自戀性心態,戲劇性人格"
隨隨便便就對別人下判斷
你們以為這就是專業的輔導嗎?
這樣能夠輔導我才不相信

當我聽到主任這樣說的時候
心裡想的是"好家在,好家在"
我猜他說的應該不是我
因為如此專業的術語我是從來不曾講過的
而且我們共事多年,他也知道我的行事風格
或許,主任是想要告訴我
他很不認同那位心理師的看法
不過,說不定他也認為
我也有一點這樣的傾向吧
因為當時我並不知道如何處理
只是聽著,並沒有跟主任核對他的想法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晤談架構

文章vivienkuo » 2016-10-23, 10:08

心理師對我和主任說的那一些話
就是心理師所做的"個案概念化"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著什麼是個案概念化
對我而言,實在是很模糊

在網路上找到一個「個案概念化」的定義供大家參考
節錄自: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517000011KK10385

「個案概念化」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一個專業用詞,
意思是指諮商員、治療師將個案整體狀況
作一個全面性瞭解與形成部分思考的過程。
通常個案前來時會述說他的問題、狀況、期待;
諮商員也會從與個案面談的過程中對個案有所覺察與理解、體會;
個案概念化就是將這些零散的訊息與資訊、資料作一個完整性的評估與理解。
個案概念化並不是一個定論或是概念形成後就不更改的定論,
而是一個不斷變動、修正的歷程。
一般說來,不同諮商學派的個案概念化所著重的面向是不同的。

不知道我是有閱讀障礙還是怎麼樣
雖然把這一段話讀了好幾遍
我覺得個案概念化對我而言
仍然像是被雲霧層層圍繞的廬山
怎麼努力都看不到真面目
我的困難在於上面所寫的
"將這些零散的訊息與資訊、資料作一個完整性的評估與理解"
我不能確定自己評估的可信性
會不會也參雜了許多我自己的觀點
而沒有看見個案原本的樣貌

因為前面那一段話有點艱深
於是想要找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
根據前面文章所引的網路資料
「概念化」的意思是「說明這個個案為何會變成這樣」
這個說法我不太能接受
因為個案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
實在是有太多因素一起造成的
而且,縱使找出了原因
又能怎麼樣呢?

找著找著,又看到一種說法
節錄自: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65344793-%E8%AB%AE%E5%95%86%E8%BC%94%E5%B0%8E%E8%88%87%E4%B8%80%E8%88%AC%E8%AB%87%E8%A9%B1%E6%9C%89%E4%BB%80%E9%BA%BC%E4%B8%8D%E4%B8%80%E6%A8%A3--%E5%B0%88%E6%A5%AD%E8%A6%96%E9%87%8E
所謂的「概念化」,指的是如何理解學生的行為
這種說法,我覺得就容易明白多了
但是,我覺得督導的說法更貼切
「概念化」,說的是你怎麼理解一個學生
或是說你怎麼看待一個人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晤談架構

文章vivienkuo » 2016-10-24, 09:49

為甚麼在談晤談架構
會提到個案概念化呢?
這個疑惑先擺著
來聽聽督導說的"晤談架構"是甚麼
於是我重新聽了一次當天的錄音
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是督導說的是"輔導的架構"
而我聽成"晤談的架構"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最近我的腦子裡想的
都是"晤談的架構"這一件事情
雖然在督導的時候也覺得自己很專心聽
但是其實並不專心
很多時間我都在想著自己的困惑
有時,我也會聽我跟學生的談話
發現自己也時常會有這種狀況
因此,也建議各位專輔老師
能把跟學生晤談的情形錄起來
多聽幾遍,或許才有可能聽懂
學生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關於輔導的架構,督導是這樣說的

所以應該要回到一個輔導架構這邊來看
就是說你做輔導,你要用甚麼樣的概念來做你的輔導工作
你應該要有你的架構
這個架構就會影響到你的做法
所以,你們現在在學校裡面做個案的輔導
到底應該要怎麼來進行你們的工作比較好
你是藉由蒐集很多資料,然後去分析這些資料嗎?
還是你應該要把這些放掉
重新去用一個不同的方式來處理
來做你們學校的輔導工作
這是你們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所以,我通常不會教老師
用資料蒐集、分析的方式去做個案輔導
妳只藉由其他人所提供給妳的資料去分析
那通常會有他人的主觀在內
有很多資料必須要你自己去獲得
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從跟這個個案建立關係著手
來做你的輔導工作
你要去了解你的個案

就像一開始Y老師在談他的小孩子的問題一樣(討論詳情請先閱讀下一篇內容)
你從孩子的行為表現
可以去推論出一些你自己的看法
可是那個是你的推論
你覺得他家裡很有錢
那他還要去拿人家不值錢的東西
所以他認為這個小孩子的物質欲望很強
所以他就問我一個問題:「如何降低小孩子的物質慾望?」
可是實際上這樣子的一個假設可能是錯誤的
因為問題不在於這個小孩子的物質欲望很高
而是在於別的問題
可是呢,我剛剛的那個講法也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不能夠代表事實

因為沒有資料可以來佐證
到底這個孩子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況
所以那樣子的一個假設的形成
就是因為Y老師沒有去跟這個孩子去接觸去了解
你在這樣子的家庭環境底下生活
你到底是怎麼樣在過每一天的日子
所以你根本不能了解這個孩子到底在想甚麼
或者他到底是有一些甚麼感受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輔導架構

文章vivienkuo » 2016-10-27, 10:40

接下來督導要說的內容
跟督導時間的一開始另一個老師的提問有關
在這裡先說明一下當時討論的內容

Y老師:「我想問一下,怎麼可以讓小朋友,降低他的物質慾望?」

督導:「降低他的物質慾望---」(一邊笑一邊說)

Y老師:「應該說我會這樣問是因為有一個學生,
他是我以前的學生,可是我沒有擔任過他的輔導老師,
但是他一直有順手牽羊的狀況,可是他的家長是非常富有,
媽媽一年可以出國很多次,他的所有的用具都是非常的高級,
他只要看到同學有,他覺得感興趣的,
就是即使是那種很廉價10元的那種自動筆,他都會順手牽羊,
可是他其實是並不缺乏的,那我就想說他是不是心裡很空虛啊?
所以要拿這些東西來滿足,可是母親是全職的媽媽,
全職的陪伴跟照顧他,那我就想說到底是發生甚麼事情,
他會一直不斷地在順手牽羊。」

督導:「如果你是這個小孩子,你要不要去當他孩子?
你有機會選擇當這個媽媽的小孩,你要不要去當她的小孩過這種生活?」


Y老師:「我覺得還不錯啊---常常可以跟媽媽出國玩,
然後自己的花用各方面其實都---就是很上流社會,
就是如果很有虛榮心就覺得還不錯啊。」

督導:「那如果你是這個小孩子的話,
你要買東西你會去跟人家拿很廉價的東西,
還是你會去想辦法去拿到昂貴的東西?」

Y老師:「你說我是小孩子?」

督導:「如果你是這個小孩子。」

Y老師:「小孩哪有分。」

督導:「怎麼會不分?你如果過這種生活覺得很好的話,
如果過這種生活很滿意的話,你會在乎那個很廉價的東西嗎?
你的品味會只有那樣子嗎?你都可以享受很高級的生活,
你的品味還會停留在幾塊錢的東西嗎?」


Y老師:「不會。」

督導:「對啊。」

Y老師:「可是他就是會去拿啊!就很奇怪啊,百思不得其解。」

督導:「對啊,所以為什麼你會很喜歡去當這個小孩,
而他不願意,不喜歡?---因為你沒有當過這種家庭的小孩子,
你會覺得很幸福,很美滿。」


Y老師:「因為我窮慣了----」(在場老師笑了起來)

督導:「可是,你應該去了解的是這個孩子在這個家庭當小孩的感受,
是不是跟你想像的一樣----你想像會覺得,在這種家庭當小孩很好,
可是對他來講也許很痛苦啊,對不對。所以你應該要先去了解,
這個小孩在這個家庭當小孩的感受是甚麼,
而不是一開始就認定他的物質欲望太高。」

Y老師:「我會這樣講是因為百思不得其解啊!
他其實不缺乏,但一直拿一直拿是物質欲望太多才一直拿一直拿---」

督導:「對啊,所以你欠缺了解他在這個家庭當小孩的感受啊,
你不了解他在家裡當小孩的感受是甚麼,
你一直覺得"你很幸福啊!你家境這麼好,又可以過這麼優越的生活,
你很幸福,你應該很滿足啊!"你一直認為是這樣子嘛---
你先把他框在一個固定的模式裡面來想他,可是你從來沒有去了解,
你在這種家庭裡面當小孩的感受是甚麼。
就像賈寶玉他出生在那樣的家庭裡面,
他會過得很快樂很幸福嗎?」


Y老師:「有不同的辛苦。」

督導:「對啊,所以你就是沒有去了解他的想法,
你就直接認為他一定是這樣,然後你偏偏又認為,
這種孩子應該很幸福,因為你很嚮往---」(邊說邊笑)


Y老師:「哈哈哈---因為窮慣了---(大笑)
沒有經過,想像很美好。」

督導:「你自己欠缺的,你就認為這個孩子應該很滿足啊!」

Y老師:「因為看他也就不缺甚麼啊!」

督導:「但是因為你沒有從小就出生在這種家庭,
所以你不曉得這種家庭生活到底是快樂還是痛苦,對不對?」

Y老師:「嗯---」

督導:「問題是在這裡嘛---所以你不能先入為主地認為,
他應該很知足,為什麼還要去拿人家的東西,
你應該去了解,那為什麼你生在這種家庭裡面你會不快樂。
反正喔---只要孩子有偏差行為,你就知道他過得不快樂,
但是甚麼原因讓他不快樂,你就要去了解,
如果你過得快樂,你就不會做壞事啊----
或者說,不能講快樂,應該講過得幸福啦!」


Y老師:「這樣的說法很絕對。」

督導:「就是說,全家人一起吃一碗麵,他也覺得很幸福,
可是有些人他吃一碗很貴的麵,他還是覺得不滿足,
所以那個跟快樂不一樣,應該用幸福來講,
所以小孩子會去做偏差行為出來,你應該去了解,
他到底為什麼過得不快樂,那些因素讓他過得不快樂,
從這個角度去看,比較能夠看到孩子的問題。」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輔導架構

文章vivienkuo » 2016-10-31, 12:59

由上面的內容,就可以了解到
輔導架構跟個案概念化有很直接的關係
以了解學生的生活為架構或是
以了解學生的問題行為為架構
兩者所得出來的結果應該會有很大的差異
但是,我過去所學習的經驗
幾乎沒有被教導過要去了解學生的生活
或是,我以為自己已經了解學生的生活了
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那麼,到底要如何了解學生的生活呢?
那一天,督導是這樣說的

你從很多老師那邊收集到很多資料
別人提供給妳很多資料
老師的觀察、同學的報告、機構的相關人員或是心理師
給你很多他們的報告
可是那些都是別人主觀看到的東西
或者那個可能是別人的推論
而那些你不能夠拿來做分析
你如果拿那些來做分析的話
或是拿來形成怎麼樣的一個假設
那這樣子對於你要去處理個案的問題是沒有幫助的
永遠都是隔靴搔癢
所以你必須自己去獲得這個孩子的第一手資料

你在學校做輔導工作不要針對學生的行為問題去問
因為那個並不是重點
孩子的行為不會因為你一直把焦點放在行為問題上就會改善
孩子之所以會有這些行為問題是因為他過得不幸福
就像剛剛一開始我講的(請參考上一篇文章)


其實,努力地蒐集很多資料
而且用不了解學生的方式
想盡辦法要輔導學生
解決我所看到的學生的問題
就是我以前用來輔導的大絕招
而且用來用去只有這一招
偏偏,這一招只是耍花槍
只能唬唬不清楚狀況的外人
對於我真正想要幫助的對象
他們也知道這樣是沒有用的

因此,輔導架構、晤談架構
和個案概念化這三者被同一個核心貫穿
就是助人者本身的生命價值觀
是如何在看待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的生命
督導提醒我們要時常思考這一個問題
才有可能把輔導工作做得更完善
我個人對於這一個部分
還沒有辦法整理得很清楚
希望督導能夠做進一步的說明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