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個案概念化」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tcpcchen » 2016-11-27, 23:08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產生疑問
小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
與生命觀有甚麼瓜葛呢?
小學生無憂無慮,不愁吃穿
怎麼可能會有生命議題呢?
這樣的質疑相當的合理,也相當的實際
但卻沒有看到人類心理困擾之所以產生的複雜性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
不管是大人或小孩
之所以會做出不好或壞的事情
是因為他內心有種種不好或壞的情緒、想法或感受
也就是說,心理學上講的種種的情結或陰影
而佛教的觀點則說是不好的、染污的習氣或種子
這樣的一個人,其心理內在狀態
是不完整或支離破碎的
而不是在一種統整或整合的幸福狀態
因為內心沒有幸福感
因此才會對周遭的人做出破壞或傷害的事情
才會企圖去破壞他人的幸福
以獲得自己內心的平衡或情緒的發洩
這樣的心理現象,在輔導或諮商治療現場的人
其實都是很清楚的

只是,小孩子為何會小小年紀
就出現這一些不幸福的感覺呢?
這中間的原因當然有很多可能性
但以小學生來說,當事人所生活的環境
也就是他的家庭及班級
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其中家庭的影響更明顯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vivienkuo » 2016-11-28, 10:04

如版主所說,學生會做一些不好的或壞的事情
是因為內心有一些不好的或是壞的情緒和想法
過著不幸福的生活

然而,有一部分的學生
他們不會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
可是,他們也不會去做對自己好的事情
而是呈現一種沒有生氣
對於很多事情沒有好奇的熱情
沒有探索的動機的狀態
每天在學校過著像客人一般的日子
他們也一樣過著不幸福的生活
那麼,他們的內在狀態又是甚麼樣子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tcpcchen » 2016-11-30, 00:40


目前的社會環境到底如何
打開電視看一個小時的新聞報導大概就會知道
每天幾乎都有酒駕肇事撞死人、兇殺案、詐騙案、意外事故
再加上經濟環境不好,物價高而薪水又沒調整
種種的社會狀況帶給家庭的壓力,其實是相當大的
而社會的開放與接觸外來文化所帶來的
雖然號稱多元,但其實造成的衝突與衝擊也不小
這種種的因素,會讓生活在這種氛圍的小學生
也被迫要提早去承受家長們所負擔的壓力與焦慮

如果小學生的父母親是有自制與承擔能力的人
那麼家長在承受負擔與壓力的時候
比較不會讓這種壓力轉嫁到小孩子身上
但是,這種家長畢竟是少數
多數的家庭中的父母親
不但無法幫小朋友抵擋環境帶來的影響
甚至還會將父母親本身在面對壓力時
所產生的焦慮恐懼或憤怒的種種情緒
發洩在小孩子身上
而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小孩子
是不會主動求援的
他們只能毫無選擇的承擔
但一旦承擔不了時,就會出現情緒行為問題了

在小學的校園內,會轉介到輔導室的
多數是有衝突、干擾、破壞行為的個案
這種小孩子因為承受不了日常生活中的壓力
才會藉由外向性的衝突行為來宣洩積壓已久的情緒
從輔導的效能這個觀點來看
這種個案是比較容易處理、也比較容易改善的
但是有另一種將情緒向內宣洩的內向性的個案
他們常會讓周遭的人忽略
看不出來是有困擾的小孩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tcpcchen » 2016-11-30, 00:53


這一種類型的個案中
又分成自我傷害及自我放棄兩種
自我傷害的小孩,不一定會被發現
因為他們會隱藏自我傷害的行為
而那一種會在大庭廣眾下
企圖割腕自傷或撞頭的個案
基本上是比較類同於外向宣洩型的個案
是有求救與希望他人幫助的企圖的
相對來說,比隱藏型、內向性宣洩情緒的個案容易處理

自我傷害的個案,又包括兩種類型
一種是積極自我傷害型,一種是消極自我傷害型
積極型的自我傷害,比較被大家瞭解
會有割腕、撞牆、自殺或使用非法藥物的行為
而消極型的自我傷害
則讓自己沉迷於網路、電玩
作息不正常、日夜顛倒等等

而最後一種自我放棄的個案
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問題
既不對他人衝突、攻擊或傷害破壞
也不會做種種自我傷害的事
但卻會讓自己過得了無生趣
過著槁木死灰的日子
在這些個案的心中,生活只是不斷重複的痛苦
既不能解決,也無法逃離
他們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未來的光明

因此,他們不會做壞事
但也不會有所企圖,做對自己好的事情
學校的作業、功課一片空白無所謂
考試成績不好也無所謂
每天就是跟其他人一樣
背著書包到學校,又揹著書包放學
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跟他無關
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人要求的
自己就像失根的浮萍,隨波逐流就是他的未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tcpcchen » 2016-11-30, 10:52


上面所說的這一些過得不幸福的孩子
基本上都用種種刺激來麻痺自己
一種是用強烈並且不斷加重的刺激自我麻痺
另一種則是用無感來自我麻痺
不管是那一種,結果都一樣
都讓自己變得麻木不仁
都讓自己與團體越來越難溝通
越來越難相處,也越來越疏離

於是,有許多這一類型的孩子
就被貼上了「亞斯」的標籤
而也因為被貼上了標籤
師長們認為終於找到一種解釋而變得可以忍受
不管他們再出現何種情緒行為
都認為:「因為是亞斯啊!」
而讓這些孩子錯失了被援助的機會
而那些沒有被貼上標籤的人
繼續被忽略或被排擠或被大人放棄
讓這些孩子更加相信
自己命中注定就是個不幸的人
更加相信其他人都是不可信任的
使得輔導人員在接觸的過程
出現重重的困難與障礙
而成為難以處置的個案

事實上,輔導這些孩子並沒有那麼困難
困難的點其實是在於輔導老師本身
對於這些孩子的瞭解不夠
也在於這些輔導老師
看不到這一些孩子深沉的痛
總以為憑著自己所學的技術就可以無堅不摧
如果輔導失敗,那就是個案的防衛
就是個案缺乏讓自己變好的動機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tcpcchen » 2016-11-30, 10:57


有這麼一則童話,北風與太陽的故事
內容大概是這樣:

從前,北風與太陽發生了爭執,
它們都認為自己的能耐大,誰也不服誰。
太陽爭得面紅耳赤:
「萬物的生長都需要我,我的本事無人能敵!」
北風也不甘示弱,反駁道:
「那你一定沒有見識過我的威力!
我發起威來,可以折彎莊稼、掀起屋頂、吹翻大樹……」

正在這時,它倆看見地上有一個行人
穿著棉衣在急匆匆地趕路。北風建議道:
「咱倆來比賽吧,誰能讓這個人脫下棉衣就證明誰的能耐大。」

北風說完,便開始發起威來。
它鼓足勁兒拚命地吹,瞬間地面上飛沙走石,
樹木東倒西歪,鳥獸都躲了起來。
這時候,行人趕忙裹緊棉衣,快速地奔跑起來。

北風心有不甘,認為這是因為自己
還沒有使出全部的力量,於是刮得更緊了。
行人的棉衣被大風掀起,他凍得瑟瑟發抖,
趕忙從背包裡取出一件衣服蓋在身上。

北風累得筋疲力盡,但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這時候,太陽笑著說:
「你那樣是不行的,還是讓我來吧!」
說完,它把金燦燦的陽光灑向大地,
剛剛裹緊衣服的行人感到了溫暖,
脫掉了之前加上的衣服。

太陽繼續將溫暖的光芒射向大地,
行人覺得越來越熱,到最後汗流浹背,
索性脫了衣服,跳到河裡洗澡了。

太陽笑眯眯地望著北風,緩緩說道:
「你看到了吧,溫暖的力量遠比寒冷大,
這下你該服氣了吧!」


這一則故事出自伊索寓言
至於是否寓含了什麼深意
那就由讀者自行體會吧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tcpcchen » 2016-12-04, 20:21


過得不幸福的小孩子
會隨著不幸福的日子越長
心就會越冰冷,生命的光輝越黯淡
如果這個孩子的周遭沒有出現溫暖的人
那麼他的心就會像寒冬中
放在戶外的熾熱木炭一般
逐漸失去溫度而變成槁木死灰、了無生趣
即便是去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也會因為心已冰冷而毫無感覺

這一位有溫暖的人
多半不是孩子的家長
因為如果這個家庭是有溫暖的
孩子的心就不會變得冰冷、就不會無感
即便他在學校有遭受到其他人的欺負或不公平對待
也會因為有溫暖的家作為後盾而可以得到安撫

因此在輔導室內遇到的不幸福的小孩
多半要去瞭解他的家庭狀況
與他在家裡的生活狀況
除此之外專輔老師是否能成為這個孩子的貴人
也是一件需要好好深思的事情
專輔老師到底是寒冬中的北風
抑或是溫暖的太陽
其結果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tcpcchen » 2016-12-07, 11:15


「甜蜜的家庭」這首歌,小學生應該都會唱
但是這一首歌帶給人們的
其實是一種不真實的假象
歌詞中所描述的家庭
幾乎不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台灣這樣的環境
我認為家庭不必然需要甜蜜
但是需要有溫暖
一個溫暖的家庭,才是疲憊與受傷的人
可以休息與療傷止痛的處所

談到家庭,東西方文化下的家庭是有很大差別的
西方文化的家庭,父母與小孩之間有比較多的尊重
但也相對的形成比較多的距離與隔閡
因此,家庭成員 間對於彼此的感情
會用相當明顯甚至是強烈的方式來傳達
因此,西方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
互相向對方說「愛你」這兩個字
是普遍而且必要的
甚至在公開場所擁抱或接吻
也都是一種可被接受的社會行為

這種對親密關係的表達方式
可能與西方人較看重情慾的探索與表現有關
認為情慾是人類與生俱有的本能
對於情慾所抱持的是正向的觀點
甚至認為是生活過得幸福,不可或缺的調味料
但是東方文化所建構的社會
對於情慾的看法,卻與西方幾乎相反
認為情慾需要適當的節制,人倫的規範則是「克己復禮」
不應該在公開場所毫無避諱的表現
更不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
對他人說出與「愛」有關的字眼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tcpcchen » 2016-12-30, 10:59


西方文化的特質是外放、鼓勵接觸與探索
而東方文化的特質則是含蓄保守與節制
本來雙方是各安其所,各行其是
但是清朝以來西風東漸的影響
這樣的價值觀已經漸漸被改變了
接受西方文化洗禮的東方人
彷彿一下子從禁錮的枷鎖掙脫
毫無選擇的接收西方文化的習慣與價值觀
不但改變了傳統家庭的生活方式
也改變了個體對傳統家庭制度的態度
更影響了諮商輔導及心理治療範疇
一面倒的以西方心理學的觀點及技術
來處置台灣社會裡,包括學校、職場及其他階層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心理困擾及煩惱痛苦
而這樣的傾向是否真能有實質的效果
其實是令人疑慮的

尤其是中小學校園的輔導工作
做的成效如何,會影響到這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
進而影響到未來社會中
是增加安定抑或是破壞的力量
最終會影響到整體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
包括目前輔導老師及輔導老師的家人

因此,在校園中這一些過得不幸福
心裡充滿情緒的孩子,是能感受到
專輔教師的溫暖而被改變
抑或是再一次的證明
「大人都是一樣的,都是不可信任的」
那就要看專輔教師是否能以小孩子的觀點來瞭解
為何這一些孩子會出現這一些情緒行為
是否能跳脫西方心理學以技術為出發的輔導策略
而採用真正適合這個社會文化的特質的方法
來幫助這一些孩子重新對這個社會產生信任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上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