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則七

守則七

文章tcpcchen » 2013-06-01, 22:50

專輔老師之所以需要依守則六的原則來做好身的照顧,其目的是為了做好心的照顧。

做好心的照顧,並不是要讓自己過得幸福快樂或輕鬆愉快,而是要讓自己能「處變不驚、處驚不變」。

「處變不驚」是指在輔導過程中,不會被個案的情緒漩窩捲進去。而
「處驚不變」則是在輔導過程中,不管遭遇到什麼狀況,都不會驚慌失措、亂了手腳。

而要做到這樣的要求,就必須要讓自己的心「定」下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守則七

文章tcpcchen » 2013-06-02, 23:07

「定」,就是「制心一處」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心得決定」。

因為「心得決定」,也就能「制心一處」。讓心定下來,可以依於儒家經典來說,也可以依於佛教經典而談。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CBETA, T19, no. 945, p. 131, c13-15)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守則七

文章tcpcchen » 2013-06-02, 23:07

「知止而後有定」,一般的解釋是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纔有定力。但是,如果從儒家的經典中所揭櫫的精神來看,「克己復禮」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觀念,是相當重要的修身原則。因此這裡的知止,我覺得應該要理解成知道什麼該做以及什麼不該做,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散亂心有所依止,而讓心安定下來。因此儒家所說的知止,其實應該就是佛教經典所說的「攝心為戒」的概念。

再以專輔老師的實際狀況來看,知道自己要向大師看齊,要達到大師的輔導諮商技巧的境界,其實是無法讓專輔老師定下心的。反而會因為自己在工作上所遭遇的困境而愈加徬徨。再說,儒家所說的止於至善,也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獲得,是需要做很多自我要求、自我規範的功課,才可能達成的。因此《大學》所說的那一段話,是可以簡單的用「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來涵蓋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回到 專輔老師教戰守則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