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7-04-24, 07:05
輔導老師:媽媽第一次來嗎?
媽媽:對啊!
輔導老師:(笑)上次爸爸回去有跟你談,就是,知道OO為什麼要來談這件事嗎?
跟第一次見面的家屬會談,應該可以不要這麼快進入輔導的主題。可以在這裡先與家長閒聊一下,一方面讓家長緩和一下,也讓自己熱身一下。因此可以先問問家長,來學校是否方便,有沒有造成家長困擾。順便藉此評估一下後續再約家長的可能性如何
媽媽:知道!這個我知道。
輔導老師:那~~媽媽你自己,在家裡面,覺得OO這一陣子在家裡的適應狀況怎麼樣?
換成是我,會問媽媽是否認為孩子也需要來做輔導。可以瞭解父母兩人對學校所建議的輔導轉介,是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如果詢問之後,媽媽表示有需要,接下去才問媽媽對輔導的期待,希望輔導老師能夠幫忙哪些部份。之後再理解孩子在家裡有否讓媽媽擔心,造成困擾。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另外,就專輔說的這句話來看,應該改成「那~~媽媽覺得OO這一陣子在家裡的適應狀況怎麼樣?」會比較好
媽媽:起伏就很大啊!就...她的心情起伏很大。
輔導老師:嗯哼,恩~是~因為什麼事情嗎?還是?
專輔在這裡其實可以稍微等待一下,不急著問是什麼事情。可以在「嗯哼」之後停頓,等媽媽繼續講。或者可以直接說「是怎麼樣呢?」
媽媽:有有時候就是不順她的意思啊,幹嘛啊,她不高興,就會這樣啊!
輔導老師:歐~~恩,上次我們跟爸爸有了解一下她在家裡吃飯的狀況,那現在OO三餐的狀況大部分都是你幫她準備的是不是?
在這裡專輔老師將話題跳開了,會讓媽媽要表述的心情受到打斷。這裡就可以問媽媽是哪些事情讓個案出現不高興的情緒,將媽媽的情緒接續下去。當然,自動化的將話題跳開的背後,可能有害怕面對媽媽情緒的壓力與焦慮,這是專輔自己要去探究的。如果不能克服去面對這種焦慮,就會讓自己與家屬的對話變得沒有效率。
媽媽:嗯~早上都是爸爸在弄,現在早上是爸爸在弄,有時候是我們外面買回來啦!是爸爸跟她一起吃,我比較沒有跟她一起吃,因為我要去上班。
輔導老師:上班?
媽媽:對啊。
輔導老師:比OO還要早?
專輔在這裡的回問,雖然並沒有什麼不恰當,但是這種問法對於要瞭解個案的生活細節幫助不大。與其問「比OO還要早」,不如問「媽媽都幾點出門?」除此之外,換是我會談的話,會問媽媽有吃早餐才出門嗎?也會接著這條線索繼續跟媽媽聊,一週當中,是否每天都沒有機會與個案一起吃早餐?假日呢?這樣的話題。其目的就是要瞭解個案與家人(父母)的生活中,有沒有共同做某些事的時候。這樣就可以知道個案與家人之間彼此情感的交流甚至是互相支持的狀況。
媽媽:對啊!因為她早上比較賴床(呵呵)比較晚出門,我要比較早出門,我就沒有跟她一起吃。
輔導老師:所以OO早上起床是...都大部分是幾點?
專輔這一句話說聽起來,實在不怎麼順口。好像本來要問別的事情,臨時又轉彎去問幾點起床。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猶豫著是否要問會讓對方難以回答的問題。但起床,不管是誰叫起床或幾點起床,應該都不是會禳人難以啟齒的話題。因此專輔在話語說出來之前,應該先確定自己的心思比較好。
媽媽:都是爸爸叫,這一學期啦!因為這一學期我去工作,所以就交給爸爸。
輔導老師:所以變成早餐,她還沒起床,你就要先出門了。
專輔這一句回話,也是很奇怪的表達語法。應該是平常講太多贅詞的習慣所造成的結果。在平時與人閒聊,口頭禪或無意義的贅詞,不會夠成溝通的困難。但是在諮商輔導的會談中,這種習慣其實對會談結果是有不利影響的。另外,媽媽的回達,看起來似乎沒有針對專輔的詢問回應,但其實媽媽這麼說的意思,是間接的表示她並不知道個案幾點起床,但專輔似乎沒有聽懂這一層意思,還是在媽媽先出門這點上打轉。換成是我,我會回應:「所以媽媽並不知道OO是幾點起床?」來確認媽媽所說的是這個意思。
媽媽:對。
輔導老師:歐~那OO大部分~你是幾點就要出門?(0150)
跟前面一樣,又是中間轉彎的說話。感覺上專輔的心思中,沒有一個對話的脈絡可依循,因此才會在表達上呈現出想問這個事情,又突然去問別的事情這種現象。如果經常讓這種轉彎的對話出現在會談中,家屬也會失去思考的脈絡,而出現沒有效率的話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