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7-05-10, 12:40
專輔︰所以媽媽覺得最煩惱的是甚麼啊?
媽媽︰其實我最怕的是他的人際關係,課業上我倒覺得~我會盯啦,我也會盡量~就是,他不懂我就一直教,可是就怕他的同學會排擠他,因為他這種狀況,之前我就有說過,他期末表演就沒有人要跟他同一組啊!那兩個兩個配對,沒有人要跟你一組,對不對?他就選到…
學生:才不是ㄌㄟ,有人要跟我同一組。
媽媽:沒有,你就選到最後是他…
專輔:那所以情形是怎麼樣啊,OO,有人要跟你同一組…
學生:有有有有。
媽媽:是誰?
學生:林OO、莊OO、汪OO和劉OO他們。
專輔:他們都想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那後來發生了甚麼事呢?
媽媽擔心個案在班上的人際關係,提到沒有同學要與個案同一組,但個案卻搶先辯白。這裡顯示出媽媽對個案的學校生活,還是有不夠瞭解的地方。因此在這種時候,應該要讓個案將話說清楚,把媽媽所不知道的狀況說清楚。這裡專輔的問話,指涉的對象是不清楚的,很容易讓學生跳過這一個話題,以為老師要問的是別的事情,因該要在這裡問學生,「那你是在什麼活動時,跟這些同學同一組?」或者是問「那你跟這些人同一組時,在做什麼?」這一類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繼續留在這一個話題上表述。
學生:後來,然後我們就一起玩~一起~一起~
媽媽:講相聲那個沒有人要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啊!
我會習慣在這種時候介入發言,問學生或媽媽相聲這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畢竟小學生說相聲,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因此我會很好奇,這一個學生竟然會表演相聲。因為相聲本身就須要口語表達的能力,至少口條要清晰,與一路談下來個案給人的印象差異太大,更令人好奇想瞭解。而由親子這三句對話可以知道,兩個人說的是不同的情況,因此更有澄清的必要。
媽媽:對啊,那就是~相聲表演甚麼就是大家都不跟他同一組,他說媽媽我就配到一個班上成績最不好那個,(個案在旁邊聽得有點興奮)那個跟我同一組,那個好像回家不寫功課,他有跟我講說:「媽媽那個都不寫功課,每天都被老師唸,都被老師唸~」
專輔:那所以OO剛剛講的,人家願意跟他一起玩是甚麼活動?
專輔到了這裡才想問,我會覺得有點慢,沒有搶到先機。而且,專輔是問媽媽,我認為不太好,應該直接問個案。
媽媽:是甚麼活動?
學生:那個體育課,大家~大家~那個老師說要分成幾組,那個老師說的,老師說要分成幾組…
專輔:那個時候…
學生:還一起~一起~一起~ㄟ~一起遊戲。
專輔:嗯…所以一起遊戲的時候會有人很願意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對對。
專輔:但是如果要一起說相聲的時候…
應該再追問,前面個案提到的那幾個同學,都是體育課分組的人嗎?
媽媽:一起正式學習,尤其是團體中的表演,也許要加分甚麼的,可能就不會~
專輔:目前沒有…
專輔這種附和媽媽意見的表達,應該要盡量避免,只會讓媽媽更加相信,自己對孩子的評價沒有問題。如果真要回應媽媽,只要說「是ㄡ!」「這樣啊!」就夠了。另外,在課堂上的表演活動,究竟是如果形成小組的,專輔應該是不清楚的。因此對於個案要表演相聲一事,找不到同學同一組,未必是個案的問題,也許全班沒有人會相聲,或者沒有人敢表演相聲。因此對於個案表演相聲一事,應該要將如何決定表演相聲,以及老師如何要求同學的分組這一些細節詢問清楚,才可能確定個案找不到說相聲的伴,是不是個案的人員不好所導致的結果。另外,在這種時候,我會趁機要個案當場表演一段他上課時做過的表演,一方面瞭解個案所說的說相聲,實際上是什麼,再一方面也看看個案的表演好不好。也許講話說不清楚,但說相聲卻是可以的也不一定,因此一定要親自確定,才能對個案形成沒有誤解的印象。
媽媽:其實他在團體中他沒甚麼耐性,像有時候我帶他跟小朋友出去玩,他不會跟人家~譬如人家很熱絡玩一樣遊戲,他大概待個5分鐘吧,他不見了。
專輔:他跑去哪裡了?(11:59)
媽媽:他就自己去玩他的啊,像有時候我們出去烤肉什麼,大家在那邊水池玩水,他就沒有,他就旁邊自己跑去旁邊在那邊玩球,然後去玩一些…
學生:我沒有,我沒有跑到…
媽媽:有啦,他就自己跑到旁邊。
學生:我沒有跑到外面玩球。
媽媽:我說旁邊。
學生:旁邊是哪裡?
個案的理解是很小孩子的,也可以說是幼稚的。媽媽說的旁邊是指離開原本的小團體,但個案似乎連媽媽所說的話,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如果是這樣,日常生活中的親子對話,應該是雞同鴨講的。
媽媽:那個水池的旁邊,他常常就是有時候,一下子熱絡,一下子就會自己一個人。
專輔:所以OO記得那個情形嗎?
如果是我問,我會先問媽媽,她所說的是什麼事情。為什麼那一天會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玩?這種事情問媽媽比較清楚,問個案的話,說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在說什麼,只會讓媽媽聽了更氣罷了。對於親子關係的改善,其實是有害的。雖然這種影響很微細,但如果在持續與家長及孩子做會談的過程中出現,滴水穿石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
學生:就是有兩個遊戲區,一個是沙灘玩遊戲區,還有水池玩遊戲區。
專輔:嗯。
學生:然後我們準備蓋沙堡。
專輔:嗯。
在跟小孩子對話時,會談的大人如果還是用與成人會談的習慣,對於對方的表示都只回應「嗯」的話,會給小孩子壓力,也會讓小孩子不敢暢所欲言。其實可以在小孩子說完之後,抓其話語中的主要對象重複一次,以讓對方知道你有專心在聽。例如可以回應「嗯,有兩個遊戲區」「你們要蓋沙堡」這樣的話。這樣回應的效果,會拉近你跟小孩子的距離。
學生:然後呢,我們一下子會去水池那邊玩,一下子會去那個沙堡那邊玩。
專輔:ㄡ,所以你有跟那個小朋友說︰「那我們現在一起去沙堡玩,或是我們現在一起去水池玩嗎?」
其實這裡可以說得更簡單一點,問個案「是你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嗎?」
學生:不是,是我~是我一下子去水池玩,一下子去沙堡那邊玩
專輔:喔…是你~
學生:對對對,自己一個人。
專輔:那你有想要跟他一起~一起在沙堡玩,或是一起在水池玩嗎?
我會問個案「那你為什麼要自己一個人,一下子在這邊玩,一下子在那邊玩?」我會將個案自己所說過,而且比較有意義的語句,重複再問個案一次,看他是不是說得出來。因為個案在前面特別強調「自己一個人」,這是個案到目前為止,很難得的對自己的個人感覺很清楚的表述。因此特別引用,一方面讓個案知道我聽到了他所說的話語;而重複說一次,也會產生讓個案覺得自己說了一句不錯的話而被大人肯定。
學生:不是。
媽媽:小朋友大概有10個啦。
學生︰有,有些…
媽媽︰小朋友大概有10個左右,大家一起玩一個遊戲,那玩一玩就會~
學生︰換別的區域。
專輔:有規定說大家要在同一個區域嗎?
媽媽︰有啦,就在想說小朋友都在那邊玩,可是玩一玩他就會去旁邊,那倒是無所謂。就是說集體大家玩,所以我們講好說分組,誰跟誰一組這樣玩,玩到他就不見了啊。我覺得他在團體遊戲當中,他那個持久度沒有那麼好,有時候也會搞不清楚人家現在在玩甚麼,他的理解還是~我覺得還是沒有很OK。(1354)
專輔:所以他是想要玩自己想玩的…還是~
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可以問媽媽,看媽媽怎麼理解個案的這種行為。媽媽一直都只表示不滿與生氣,但可能都沒有去思考為何孩子老是這樣,或是可以如何幫他進步。找家長來會談如果只是讓家長重複一次過往的情緒,那是沒有幫助的。應該要能在別人的情緒中看到,因發情緒背後的想法是否有問題?如果該種情緒的引發是沒有經過思考與判斷,那做會談的老師應該要好奇的去瞭解,在看看有沒有改變的空間。很多做心理會談的人,都習慣於把別人所說的一長串話,濃縮成一個概念來回應對方,就當做是自己的回應。這樣的諮商治療工作,談再久也不會有進展的。
媽媽︰對。
專輔︰還是他目前沒有想要跟同學…
媽媽:其實他是一開始是有啦,應該是想跟人家一起玩,可是玩到可能幾分鐘之後他覺得這個可能無趣或是幹嘛,也許他玩膩了我也搞不清楚,他就走掉啦,我也沒有去問他說你幹嘛走掉。
在這裡媽媽也很清楚的表示,並不清楚個案為何會玩一玩就自己跑掉,因此,即便前面沒想到要問,到這裡媽媽自己都說了,不問媽媽那實在就太可惜了。也許媽媽不會有肯定的答案,但至少專輔可以從多方面引導媽媽來思考。以這樣的方式來教導,甚至是型塑媽媽對個案的行為的反應模式。不要一看到不好的表現急著生氣,而是在看到個案不好得表現時,在生氣之前先引發「為何會如此」的思考。當然這種習慣必須要多次練習,才有可能讓家長學會。但只要再會談中經常做這樣的引導,家長的行為模式也會被改變的。這其實只是應用行為制約的概念來處理,其實並沒有太難的
專輔:所以媽媽擔心的人際關係是沒有人跟他一起玩。
媽媽:對,還有他的那個,團體遊戲當中,他沒有辦法跟人家一起,因為以後大一點甚麼研究啊,或什麼有沒有~就沒有~
專輔:一起學習的這個部分是媽媽比較擔心的。
專輔一樣只是重複了媽媽的擔心,並沒有看到媽媽的擔心中有不合理的撕惟。小學生目前的表現,與大一點之後(多大啊?)的研究(什麼研究呢?)到底有什麼關聯呢?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到底適合走那一條路,媽媽真的有好好思考過嗎?有對自己的小孩的優勢、弱勢能力去注意嗎?只是用自己刻板的認知來框架自己的孩子,似乎將來一定要很會讀書才有出息,因此目前看個案、管教個案都以這種目標來衡量,不會給個案太大的壓力,不會給自己太重的擔子嗎?如果是我,我就會去問媽媽,到底她所設定的,是什麼樣的一種遠景?是擔心孩子到了幾歲,無法做什麼研究呢?讓媽媽停留在這裡一些時間來對話,來釐清媽媽自己這種不合乎現實的想像擔心。這樣才有機會讓媽媽看到自己也太杞人憂天了。如果當年愛迪生的媽媽像這個媽媽一樣,那這個世界就沒有愛迪生了。
媽媽:他很會狀況外,真的狀況外。
專輔:所以現在有分組一起學習嗎?
媽媽:有啊,有時候他們班上會分3、4個小組,大家會討論甚麼的。
專輔:目前還沒有辦法~
專輔一直被媽媽的情緒影響,所說出來的話語都偏向媽媽的立場。這樣的對話聽在個案耳中,應該是不會喜歡的的。其實這裡只要客觀的問媽媽,曉不曉得在班上分組學習的狀況如何就可以了,不需要對於個案的能力好或不好做任何形式的表示。感覺上好像是要討好媽媽,讓媽媽願意繼續跟專輔對話。但是,即便專輔一面倒的贊成媽媽的情緒,家長也不會買帳的。家長式對孩子的表現生氣失望,但家長對專輔的期待卻是:幫助自己的孩子變好。因此一位的支持媽媽的生氣,只會讓媽媽在回家之後感受到專輔老師的無能,並不會因此有好感的。
媽媽:我有問過老師,老師說可能他在裡面,也沒有甚麼…,也不能講說沒有甚麼貢獻,可能會,該幫忙的他可能也幫不上啦。
專輔:那他在家裡跟妹妹之間也有這種情形嗎?就是沒有辦法一起玩。﹙15︰04﹚
媽媽對於個案在學校的分組表現,其實也不是很清楚;或者說,還表述得不夠清楚,因此專輔其實不應開跳開話題,而應該進一步瞭解,媽媽所謂的「該幫忙的他可能也幫不上啦」到底是什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