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7-05-30, 21:19
督導:「所以那一天那個大姊姊是在你們家~」
媽媽:「對!她也在寫功課啦,所以才叫他們三個一起寫啊。」
督導:「那你有交待姊姊要盯著他們~」
瞭解媽媽出門前,是否有事先告知其他人看著個案寫功課。之前媽媽提到過,個案沒有人盯是不會乖乖寫作業的。如果出門前沒有交待這件事情,回來時候看到個案沒寫功課而生氣,就有一點不明事理了。
媽媽:「我說OO你幫我顧著他們一下,他們自己寫功課,你作你的事。」
督導:「然後你就~出去買東西?」
媽媽:「對啊!我就出去買東西。」
督導:「那你預計出去多久?」
媽媽:「我大概一小時就回來了。」
督導:「一個小時?所以你覺得這中間他應該是要好好寫功課?」
確認媽媽出門前的預期,與她對個案的表是否合乎現實狀況。
媽媽:「其實我覺得他應該也不會,因為有姊姊在。以前跟妹妹兩人在家的時候,妹妹在寫,他就寫很慢,拖~會用拖的啊。我都跟他講,你這個階段不寫完,你都不用休息了,你就給我繼續寫。他才會加快速度這樣子寫。」
督導:「所以只要你沒盯著他,其實他就會偷懶~」
媽媽:「對!他就會混。」
督導:「他就會混,混水摸魚。」
媽媽:「對,對!就故意上個廁所,然後走走,哪邊看一下,看一下再走回來。」
督導:「所以那天你要出去,你有預期他會好好寫……」
媽媽:「我沒有預期他會好好寫。」(35︰56)
這裡的幾句對話。一直重複確定媽媽個案的預期。實際上媽媽並不認為個案會好好寫,但是為何回來後看到與自己預期一致的事情,會如此生氣?因為沒有看到奇蹟?因為個案沒有第一時間承認?其實個案不會第一時間承認,媽媽心理面也清楚,但還是成為生氣的理由。這只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所以這裡會重複問媽媽類似的問題,只要是要提點媽媽去看到自己原本就清楚個案會有的表現。
督導:「包括姊姊在家,他也不會好好寫~」
媽媽:「因為姊姊也不太會管他啊,那我知道他一定會這樣看一下,跟她聊一下,會去看一下妹妹,然後會四處走動。」
督導:「所以實際上你回來,大概是多久之後?」
媽媽:「我大概四十分鐘內就回來。」
督導:「四十分鐘回來~然後你就聽到有腳步聲,碰!碰!碰!的聲音」
媽媽:「腳步聲的聲音,對。」
督導:「為什麼你聽到那個聲音會那麼生氣?」
回到事件開始的起點來還原媽媽當天的情緒轉折,因此就從媽媽開門進來之後的感官知覺變化問起。因此在前面會特別將腳步聲重複說一次,引導媽媽的記憶回到當天的實際狀況。細節的詢問,就是要回到事件發生時,個案所可能產生的知情意變化來瞭解。因此不會只問當事人,事件發生後的感覺、想法。這樣的詢問會使得當事人去思考自己當天是什麼感覺或想法,而這樣的思考,就可能會夾雜進來其他的情緒而混為一談,那就容易失真了。
媽媽:「因為我跟他講說好好寫,趕快寫完~寫完你們就~因為那一天兩點半,還是三點,有他們喜歡看的卡通小叮噹要重播。我跟他講說你趕快寫,寫完之後我就讓你看電視。我氣的是,我已經跟你講過,你想看的電視,你要在我的要求…」
督導:「那~沒寫完就不能看嘛,就是這樣子嘛。」
媽媽:「對!」
督導:「所以他如果沒寫完,他那一天就不能看小叮噹囉。」
重複提醒媽媽,沒寫作業就不讓個案看電視就是了,為什麼還要有這麼大的脾氣呢?
媽媽:「對!我整天都不會讓他看電視。」
督導:「那這樣子為什麼你~還覺得他沒有好好寫~~而生氣?」
媽媽:「因為我覺得他可以好~因為我想說有東西引誘他~他想看的電視~我跟他講說,這一到三課其實不多,自修那個不多,你趕快寫~他有時候寫一、二課~很專心的時候,他半小時內,他是可以寫完的。我不知道,他竟然混到我回來,一面都還沒有寫完。我就很氣,我出去那麼久,你竟然一面都還沒有寫完。」
感覺上媽媽的生氣似乎是因為自己的策略敗給了個案的迷糊。但這樣的生氣很難讓人理解,有必要嗎?
督導:「所以你是聽到聲音,很生氣~還是看到他沒有寫作業,很生氣?」
因此就媽媽為何會生氣,再重複確定一次。
媽媽:「對,兩個都有。最重點是,我聽到他這樣跑跑跑,我問,是不是你,他否認,這個讓我最氣,因為我不喜歡他說謊。」
聽到生因為什麼要生氣?媽媽的回答有點不知所云。但這裡又更改了生氣的理由,因為沒有第一時間承認。如果不是不厭其煩的重複確定,可能都無法弄清楚,媽媽到底在氣什麼。如果大人的情緒是這麼不明確的話,小孩子要如何來修正自己的不好行為呢?雖然一路與媽媽對話下來,我都沒有趣提醒個案要好好聽媽媽說什麼,但我相信一路下來,個案都很專心在聽。只要個案有在聽,他聽到這裡時就會知道,媽媽對於他不誠實、不敢承擔責任這一點很在意。
督導:「ㄡ,那為什麼他第一時間不敢承認?」
媽媽認為個案說謊所以很生氣,但我對於這種狀況不敢承認、甚至是否認有這種情事的表現,我不把它歸到說謊的行為。我認為這只是不敢擔責任的小孩,企圖逃避處罰的不好行為。但小孩子不是天生就具有這種坦白認錯、勇於承擔的能力,是需要大人去教導及沒養的。如果大人沒有培養小孩子這一種能力,我覺得很難完全將責任歸到犯錯的孩子身上。因於這樣的一種信念,因此當媽媽說到這裡時,我才會對媽媽是如何理解這種狀況感到好奇,而問出這個問題。
媽媽:「我不知道,我問他他就是不講。(轉頭問個案)你為什麼不承認?」
個案:「因為怕媽媽會生氣。」(3737)
這裡小孩倒是很快就說出自己不敢第一時間認錯的理由,反而是媽媽自己承認他不知道,因為即便問小孩,小孩也不說。問題是媽媽也不從去思考,為什麼小孩子不敢說?看到氣得像母老虎的媽媽,哪一個小孩子會說呢?說出來是不是更加找苦頭吃呢?
媽媽:「他說怕我生氣。對啊,我說,那你一開始跟我講,我雖然生氣我會罵一下,我會跟你講說你不要再這樣。」
督導:「那如果他一開始就承認的話,你還是會很生氣嗎?」
媽媽:「不會,我不會,我會跟他講說,你下次再這樣,我就修理你。我會講這樣我就走掉,其實我只是口頭警告~」
個案:「但是媽媽還是會打人~還是會捏我耳朵~」
大人常常都會騙小孩,嘴巴說你老實講我不會處罰你,但小孩真的老實坦白之後,下場往往都很慘。因此講也會被打,不講也一樣被打,那小孩子幹麼要講?大人不只會騙小孩,還會騙大人。如果不是個案在場,就不會知道媽媽的真面目。只是我感到訝異的是,個案大義滅親的勇氣是從哪裡來的?
媽媽:「我沒有動手~我捏耳朵,總比拿棍子揍好吧。」
督導:「但是你最後還是一樣被媽媽處罰啊~」
媽媽:「對啊,因為,他就是因為不承認~」
督導:「反而處罰得更重。」
媽媽:「我有跟他講過,一開始第一時間承認,你就不會那麼慘。你就是一直否認、說謊,你下場更慘。這種話講很多次了,因為我們不喜歡他說謊,我很怕他會影響到他國中~國中說謊話,我根本~我就完了,我根本抓不到。你小時候還可以控制他,可以把他壓下去,到國中可能叛逆期什麼,他說謊我可能不知道,就是怕這樣。」
媽媽擔心個案到國中後就會脫離控制,不再聽媽媽的話。既然如此的話,為何不採用懷柔的手段呢?好像我們這個社會的家長管教小孩,都只會用處罰的手段,包括學校老師也是如此。只能說真是這個時代的共業,無可奈何。因此在跟這種家長會談時,就要設法引導他們學習新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因此接下來才問媽媽,個案有沒有表現過好的行為。
督導:「那他到目前為止,有第一次就承認他做錯事情嗎?」
媽媽:「沒有!」
督導:「都還沒有過嘛,所以他沒有讀過華盛頓小時候的故事。」
媽媽:「應該要借來給他看。」
這裡是天外飛來一筆,引用小學課本中偉人的故事作為比喻。媽媽在她小時候讀過這個故事,因此第一時間就理解我說的這個例子是要表達什麼。但媽媽其實不知道我引這個例子的目的,背後的想法不是要這個孩子學習華盛頓,而是想說蛤盛頓之所以敢第一時間就坦白認錯,是因為他有一位那樣的家長。如果不是因為華盛頓的爸爸如此處置,就不會有華盛頓這一段佳話。會談中引用故事或做比喻,效果其實很好,沒有將事情講破,但聽話的人可以心領神會感受到說話者的意圖。
督導「哈~哈~,他們應該有讀過才對,小學生不是會讀過那個故事嗎?」
媽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為什麼他都不能夠第一次……我在想說,會不會是以前只要~承認就會被揍,不承認也會被揍,所以造就他說,我如果承認也一樣被打~」(39︰00)
媽媽總算有比較站在小孩子的心理狀態去思考,為何孩子會一再出現這種表現。
督導:「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媽媽:「對,應該是這樣。」
督導:「那也許媽媽改變另外一個作法,他如果承認你就鼓勵他~獎勵他,說不定他會願意第一次就承認。」(媽媽苦笑)
督導:「哈~哈~」
媽媽:「我可能要改變吧,我努力改變一下~可是我個性就馬上霹哩啪啦就開始罵,為什麼要說謊。我可能沒有辦法先作到讚美(笑),這種小孩~很困~」(媽媽邊笑邊說)
華盛頓的故事產生了作用,媽媽終於願意嘗試改用不同的策略,而不是看到沒有效果就變本加厲。媽媽其實知道如果她願意改變處置的手段,個案一定會不一樣。只是要採用這種懷柔的手段,媽媽必須要有相當的修身養性的功夫,而且要將自己的脾氣控制住,不能一下子又暴衝出來。媽媽也承認自己有困難,也表示願意嘗試看看。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親子會談出現這樣的話,就出現一分效果了。
督導:「對呀,所以也許改變是一個可能性嘛,可以試試看。」
趁勝追擊,給予正向的鼓勵。
媽媽:「第一時間承認便讚美他,說你這樣做很好,對不對?」
督導:「就是讚美他願意承認犯錯,但是他犯錯,該罰還是要罰。有時候沒有寫完作業,就是不能看小叮噹,這還是要罰。但是不是用打的,或用體罰的方式,變成賞罰是分明的。」
為了避免媽媽誤解,以為孩子犯錯時一旦承認就只有給予鼓勵,因此要把這種作法具體的內容再解釋一下。也順便體醒媽媽,處罰犯錯行為與體罰、打人是不一樣的。很多家長會把體罰、打小孩,認為就是教育學者所說的處罰,因此才會一直沿用不好的手段來處置孩子的不當行為。
媽媽:「之前是用棍子,現在沒有,現在頂多就是這樣子~這樣子~捏捏他耳朵這樣子而已,變成這樣子而已。」(媽媽邊說邊示範如何修理個案)
督導:「哈~哈,這樣他應該也會害怕吧。」
提醒媽媽,即便她認為是很輕微的處置,也還是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媽媽:「昨天讓我等很久,我下到地下室停車後,就很氣,我就先捏他的臉。我說你就讓我等半小時,冷得要死~」
督導:「可是這不是他的錯啊,因為老師沒有通知你說他被留下來啊。」
講到捏耳朵的處罰,媽媽又把話題繞回到讓她生氣的事情。可是還是沒有把這一件事情搞清楚。個案沒有訂正功課以致於放學被留下來等不到人,這本來就不是個案直接造成,而是間接造成。直接造成媽媽等很久的原因是老師沒有告知家長,她的小孩被留下來。問題是,家長通常不敢將矛頭指向老師,即便媽媽知道是老師的問題,也不敢找老師興師問罪。這是我們社會對老師身份的一種集體顧忌,無可奈何。因此控制力不好的家長,就只好將氣出在小孩身上了。所以在這裡才要提醒媽媽。要分清楚是非黑白。這樣說,雖然家長未必會買單,但在一旁聽的小孩子是心知肚明的,她會透過你與家長之間的對話來瞭解你,決定你是否可以信任。
媽媽:「是,對,老師是沒通知。可是錯是錯在他,他下課該訂正沒訂正完,那是他的錯~」
督導:「所以他被罰~但是如果他被罰,老師第一時間有通知媽媽說(媽媽插話說老師沒有說)他今天可能會晚一點回家,不要這麼早來接,你就不會生氣了嘛。」(個案在此時也開口說話,聽不清楚內容)
媽媽:「對,是啦。」(40︰30)
把道理說清楚,媽媽也就會知道自己理虧。事情就點到為止即可,免得家長面子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