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親子會談

Re: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26, 21:56


專輔︰剛剛要說爸爸~跟你的事情。
學生︰嗯~就是~
媽媽:「不過他雖然喜歡爸爸,叫他跟爸爸睡他也不要。前兩天表現不好,叫他跟爸爸睡(個案在旁邊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他也不要。他就掉眼淚說他不要去跟爸爸睡。」
專輔:「那你說說看那一天發生了什麼事。」
個案:「因為那個呢~因為~那個媽媽~然後媽媽很生氣~」
媽媽:「什麼事啊?」
個案:「然後很生氣,然後就捏我耳朵。」
專輔:「爸爸為什麼很生氣?」
個案:「媽媽啦!媽媽。」
專輔:「媽媽很生氣。」
個案:「對,因為~然後媽媽就捏我耳朵。」
專輔:「嗯」
個案:「然後~那個~然後就捏得~捏得很痛~然後媽媽就說,爸爸跟媽媽誰捏得比較痛?我就說媽媽。然後媽媽情緒就變了。然後...然後呢,到了晚上~到了晚上,我坐墊子,我坐棉被,然後呢~然後」
專輔:「什麼叫你坐棉被?」
個案:「就是那個晚上的時候,坐那個睡覺的棉被。」
專輔:「坐在棉被上?」
個案:「對對對對對!然後媽媽就,媽媽就很生氣。然後我都一直不離開,然後媽媽就說,媽媽就說,你去跟爸爸睡,然後,就是這樣子。然後就換棉被了。」(2129)
媽媽:「表達不好。聽不懂?!」
專輔:「所以,那一天是爸爸生氣,還是媽媽~」
個案:「媽媽。」

媽媽:「其實是我生氣啊,因為那一天我出去買東西,然後我回來,我就跟他講說你們寫功課。結果開鐵門的時候,就聽到那種腳步聲ㄆㄧㄤˋ!ㄆㄧㄤˋ!ㄆㄧㄤˋ!ㄆㄧㄤˋ!ㄆㄧㄤˋ!的聲音,我就聽到,一定是有人爬起來,起來走動,然後跑很大聲ㄡ,那時候剛好我姐的小孩有來家裡,我就問她說,ㄟ,他們兩個剛剛誰起來走動,誰起來跑?她也不想得罪啊,然後她就說,我不知道,你不要問我。這我知道,我肯定,我咬住就是他,我就問他說,是不是你起來走,他就跟我講,不是!不是!不是我!我說真的不是你?我說到底是不是你?他否認了三次ㄡ。所以我就說,好!那你去把你的棉被拿去跟你爸爸睡,我不想跟那種不誠實的小孩子一起睡。到最後我氣不過,我就把他拉到房間,我就手拿著衣架ㄡ,恐嚇他,我就跟他講說,我再問你最後一次,剛才是不是你起來跑?他看到我手上拿衣架,問了兩次,他才跟我講是我。我說,一開始我問是不是你,你只要跟我講說是你就好了。我氣是氣他說謊,因為他到現在還是~這個說謊的個性,他還是沒有變ㄋㄟ。我說,我已經很久沒有揍你了,為什麼你不能夠誠實第一時間就承認說那個事情是你做的。你為什麼要一直否認。」
專輔:「所以,為什麼跑~跑會那麽生氣,他起來跑~」
媽媽:「因為我跟他講說,你坐著乖乖寫功課,因為我知道我出門這段時間,我去~買麵包,買一些東西,我知道他一定趁著姊姊~我不在的時候,他一定都會起來走一走、跳一跳。然後看到我回來,他才會屁股黏在椅子上,我知道他不會像妹妹一樣很專心……」(2309)
督導:「那時候幾點?」
媽媽:「那時候大概~兩點,兩點多」
專輔:「下午?」
媽媽:「嗯,下午兩點多」
專輔:「所以,媽媽不在的時候,OO都不會自己寫功課嗎?」
媽媽:「我出門之前~其實我要出去的時候,我都會交代他們,等一下要做甚麼做什麼,我出門的時候自己趕快做好。那一天是,我都幫他們就位,開始寫功課,自修評量開始拿出來寫,寫到第幾課第幾課我就出去了。我氣的是,我回來,我也知道他不會很專心,因為只要寫自修評量,一定要我坐在沙發,他才會很認真的在那邊寫。」
專輔:「所以他不是寫回家功課?」
媽媽:「學校功課我不用~我都會在禮拜五當天全部把它寫完啊!像我們是六日學校放假嘛,我禮拜五功課ㄧ定會把他寫完。我六日是寫評量的時間,自修的時間,不會寫學校功課。」
專輔:「所以~媽媽講的,是他寫額外的自修評量。」
媽媽:「對!對!對!」
專輔:「那回來你有檢查看他寫多少嗎?」
媽媽:「他沒有什麼寫啊,他只有寫一面而已啊~」
專輔:「離開之前有說要寫多~」
媽媽:「有!我有跟他講,一到三課寫完。」
專輔:「一到三課寫完,那是幾頁啊?」
媽媽:「七八頁不到十頁吧,現在自修評量東西都那麼少,那才幾個國字,我覺得那個應該蠻~對他來講應該蠻簡單的。所以我的要求就是,因為上學期他就是~學校功課有時候寫很慢,所以~有時候像妹妹他寫完回家功課的時候,她還有一些時間,妹妹自己會去拿自修評量考卷出來寫。問題就是他寫很慢,我又怕他睡眠不足,所以我都會放他一馬。就是吃完飯,讓他洗澡,我大概七點半、八點,就叫他們去睡覺了,睡到隔天六點半。」
專輔:「他們八點就上床?」
媽媽:「他們八點睡覺,除非假日。禮拜五還是會讓他們八點半睡覺,因為他們早上六點半很早起來~」(2506)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26, 22:00


專輔︰剛剛要說爸爸~跟你的事情。

這裡專輔可以問「剛剛要說爸爸抱你,是為了什麼事情」對個案來說比較有提示的效果。如果問「跟你的事情」很可能又讓個案想到其他的事情去了

學生︰嗯~就是~

媽媽:「不過他雖然喜歡爸爸,叫他跟爸爸睡他也不要。前兩天表現不好,叫他跟爸爸睡(個案在旁邊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他也不要。他就掉眼淚說他不要去跟爸爸睡。」

專輔:「那你說說看那一天發生了什麼事。」

這種時候,說話的對象應該是媽媽。先讓媽媽說發生了什麼事情,再來聽個案這邊的說法,通常會比較好。對一般表達能力沒問題的孩子如此,對這一個學生更應該考慮到這一點。

個案:「因為那個呢~因為~那個媽媽~然後媽媽很生氣~」
媽媽:「什麼事啊?」
個案:「然後很生氣,然後就捏我耳朵。」
專輔:「爸爸為什麼很生氣?」
個案:「媽媽啦!媽媽。」
專輔:「媽媽很生氣。」
個案:「對,因為~然後媽媽就捏我耳朵。」
專輔:「嗯」

只是回應一個「嗯」,太過於被動。應該在發覺個案有表達困難之後,就要隨時注意,協助個案澄清細節。這裡可以再追問「媽媽為了什麼事情生氣?」「媽媽生氣之後呢?」這一類的話,讓個案所需要回應的訊息盡量加以切割及簡單化。

個案:「然後~那個~然後就捏得~捏得很痛~然後媽媽就說,爸爸跟媽媽誰捏得比較痛?我就說媽媽。然後媽媽情緒就變了。然後...然後呢,到了晚上~到了晚上,我坐墊子,我坐棉被,然後呢~然後」
專輔:「什麼叫你坐棉被?」

一樣是很被動的問話,應該可以問「媽媽情緒變了之後呢?」或者先問「那時候你跟媽媽在哪裡?為什麼會有棉被?」,之後再問媽媽變臉之後的事情。

個案:「就是那個晚上的時候,坐那個睡覺的棉被。」
專輔:「坐在棉被上?」

這裡如果問「為什麼你要坐在棉被上?」會比單單回應「坐在棉被上?」要好

個案:「對對對對對!然後媽媽就,媽媽就很生氣。然後我都一直不離開,然後媽媽就說,媽媽就說,你去跟爸爸睡,然後,就是這樣子。然後就換棉被了。」(2129)
媽媽:「表達不好。聽不懂?!」
專輔:「所以,那一天是爸爸生氣,還是媽媽~」
個案:「媽媽。」

媽媽:「其實是我生氣啊,因為那一天我出去買東西,然後我回來,我就跟他講說你們寫功課。結果開鐵門的時候,就聽到那種腳步聲ㄆㄧㄤˋ!ㄆㄧㄤˋ!ㄆㄧㄤˋ!ㄆㄧㄤˋ!ㄆㄧㄤˋ!的聲音,我就聽到,一定是有人爬起來,起來走動,然後跑很大聲ㄡ,那時候剛好我姐的小孩有來家裡,我就問她說,ㄟ,他們兩個剛剛誰起來走動,誰起來跑?她也不想得罪啊,然後她就說,我不知道,你不要問我。這我知道,我肯定,我咬住就是他,我就問他說,是不是你起來走,他就跟我講,不是!不是!不是我!我說真的不是你?我說到底是不是你?他否認了三次ㄡ。所以我就說,好!那你去把你的棉被拿去跟你爸爸睡,我不想跟那種不誠實的小孩子一起睡。到最後我氣不過,我就把他拉到房間,我就手拿著衣架ㄡ,恐嚇他,我就跟他講說,我再問你最後一次,剛才是不是你起來跑?他看到我手上拿衣架,問了兩次,他才跟我講是我。我說,一開始我問是不是你,你只要跟我講說是你就好了。我氣是氣他說謊,因為他到現在還是~這個說謊的個性,他還是沒有變ㄋㄟ。我說,我已經很久沒有揍你了,為什麼你不能夠誠實第一時間就承認說那個事情是你做的。你為什麼要一直否認。」

專輔:「所以,為什麼跑~跑會那麽生氣,他起來跑~」

媽媽:「因為我跟他講說,你坐著乖乖寫功課,因為我知道我出門這段時間,我去~買麵包,買一些東西,我知道他一定趁著姊姊~我不在的時候,他一定都會起來走一走、跳一跳。然後看到我回來,他才會屁股黏在椅子上,我知道他不會像妹妹一樣很專心……」(2309)
督導:「那時候幾點?」

媽媽在這裡提到了讓她很生氣的事情,一路講下來說了很多話都沒有停頓,顯然還是對那一天的事情相當有情緒。這個時候如果專輔順著媽媽的情緒與她對話,通常只會火上加油,讓媽媽越講越生氣,專輔就會不知所措。因此遇到這種一長串的話語飆情緒的家長,應對的策略就是將話題引到跟那件事情有關,但是跟個案無關的話題上。因此我在這裡才會插入去問媽媽,事情發生的時候幾點鐘,企圖將話題回到媽媽出門前,開始回顧當天的事件經過。讓媽媽接著敘述與個案無關的細節的目的,是要藉由這個過程讓媽媽的怒氣平息,不要一直處在高亢的狀態。

媽媽:「那時候大概~兩點,兩點多」
專輔:「下午?」
媽媽:「嗯,下午兩點多」
專輔:「所以,媽媽不在的時候,OO都不會自己寫功課嗎?」

只可惜專輔沒有感應到我的企圖,在接下來問完下午之後,又將話題轉回到與個案有關的細節,把我的意圖破壞掉了。

媽媽:「我出門之前~其實我要出去的時候,我都會交代他們,等一下要做甚麼做什麼,我出門的時候自己趕快做好。那一天是,我都幫他們就位,開始寫功課,自修評量開始拿出來寫,寫到第幾課第幾課我就出去了。我氣的是,我回來,我也知道他不會很專心,因為只要寫自修評量,一定要我坐在沙發,他才會很認真的在那邊寫。」

專輔:「所以他不是寫回家功課?」

媽媽這一段話的重點在於個案沒有好好寫評量,而專輔卻回應不是寫回家功課,感覺上是沒有回應媽媽的表述的。雖然並不是每一句媽媽所說的話都有必要回應,但是媽媽在這裡所說的,並不是沒有關聯的瑣事,而是媽媽對個案表現處置的矛盾。媽媽因為個案沒有好好寫評量而生氣,但是媽媽自己也說,她知道以個案的能力,是不可能自己好好寫評量的。既然都已經知道個案是這種狀況,那為何還生這麼大的氣?這一點難道不重要,不應該第一時間澄清嗎?

媽媽:「學校功課我不用~我都會在禮拜五當天全部把它寫完啊!像我們是六日學校放假嘛,我禮拜五功課一定會把他寫完。我六日是寫評量的時間,自修的時間,不會寫學校功課。」

專輔:「所以~媽媽講的,是他寫額外的自修評量。」

專輔這一句話,只是重複媽媽前面所說過的事情,這樣的對話是沒有效率的,不會增加對個案、對媽媽或者是媽媽生氣這件是有多一分的瞭解。

媽媽:「對!對!對!」
專輔:「那回來你有檢查看他寫多少嗎?」

這一句問話是可以澄清個案的表現到底有多差,值得媽媽生這麼大的氣,但是用了「檢查」的字眼,我覺得不好。好像媽媽對個案訂定要求,甚至是回家後檢查看是否有達到要求,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會讓媽媽認為,專輔也認同媽媽對個案的管理要求,甚至會誤以為專輔認同媽媽的生氣。因此,其實只要問「那媽媽不在這段時間,OO是寫了多少?」會比較好。

媽媽:「他沒有什麼寫啊,他只有寫一面而已啊~」
專輔:「離開之前有說要寫多~」
媽媽:「有!我有跟他講,一到三課寫完。」
專輔:「一到三課寫完,那是幾頁啊?」

媽媽:「七八頁不到十頁吧,現在自修評量東西都那麼少,那才幾個國字,我覺得那個應該蠻~對他來講應該蠻簡單的。所以我的要求就是,因為上學期他就是~學校功課有時候寫很慢,所以~有時候像妹妹他寫完回家功課的時候,她還有一些時間,妹妹自己會去拿自修評量考卷出來寫。問題就是他寫很慢,我又怕他睡眠不足,所以我都會放他一馬。就是吃完飯,讓他洗澡,我大概七點半、八點,就叫他們去睡覺了,睡到隔天六點半。」

專輔:「他們八點就上床?」

專輔實在太容易受話題影響就跳開來,沒有好好寫評量的事情都還沒完,就又自己開啟別的話題。媽媽說得這一段話,其實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認為自己所規定的要求,個案應該是要輕而易舉的完成。但是媽媽是拿妹妹的表現來認定個案的能力,認為妹妹做得到,比妹妹年紀長的個案,也應該要做得到。但這種認知,是有問題的,是沒有考慮到個別差異的,也與媽媽所知道的,沒有人陪同,個案是無法好好寫作業這一點矛盾的。所以在這裡m我會針對這樣的矛盾,向媽媽提出澄清。例如問媽媽「媽媽認為對OO來說應該滿簡單的,但實際上他真的做得到嗎?」或者是「媽媽認為對OO來說應該滿簡單的,但看起來OO是有困難的。」

媽媽:「他們八點睡覺,除非假日。禮拜五還是會讓他們八點半睡覺,因為他們早上六點半很早起來~」(2506)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28, 21:24


專輔:「功課是都幾點就可以完成?」
媽媽:「回到家就馬上寫,大概~他有時候會拖到六點半、七點。有時候寫到中途,六點吃飯了~」
專輔:「所以是四點下課嘛?」
媽媽:「回到家四點半啊,換完衣服開始寫。」
專輔:「然後從四點半開始寫到六點,一個半小時~」
媽媽:「大概我煮好飯要吃飯,他還沒寫完,中途停掉。吃完飯,半小時內吃完飯,馬上繼續給我寫。我會要求半小時內給我吃完。」
專輔:「所以在七點半之前,功課都可以完成?」
媽媽:「可以!,快一點的話七點,七點左右我就叫他們去洗澡。有時候快一點,七點四十,七點半就去睡覺了。」(2545)
專輔:「這樣蠻快的ㄟ」
媽媽:「因為我個性急啊,我速度都會加快。煮完ㄧ樣菜我就會來客廳看看,你寫到哪邊?你還剩多少?速度加快,加快速度,不要再混了,你不想睡覺是不是,我ㄧ直叫他們速度加快(26:00),阿他也許現在東西要查字典,又要ㄧ些仿造句,或是寫ㄧ些同樣類似的造句,他都會想比較久,我都跟他講想比較久的後面再寫,像ㄧ些學單那個數學那個快的,你趕快寫給我,媽媽幫你訂正,你再去想別的。」
專輔:「七點、八點就睡覺…」
媽媽:「對。」
專輔:「睡到早上六點?」
媽媽:「六點半啊。」
專輔:「叫不起來。」
媽媽:「叫不起來,還在睡啊。他跟妹妹都是這樣,都是爸爸叫我們起床,睡很久,(個案也搭腔說然後會睡很久你)沒叫他,他還是ㄧ直睡,我都很怕他們睡眠不足耶。」
專輔:「從小就這樣?」
媽媽:「對啊!」
學生:「那媽媽十一點睡。」
專輔:「可是應該是夠的。」
媽媽:「對啊,怎知道都睡不起來,身體不好嘛,會睡比較久。」
專輔:「之後醫生有再回診嗎?」
媽媽:「我禮拜五要回台大,那個兒童心理科,裡拜五要回去。」
專輔:「ㄟ,他現在是看兒童心智科。」(2708)
媽媽:「對,心理衡鑑。」
專輔:「喔那那個腦部…」
媽媽:「那個放電還是有ㄚ,還有一個小局部,那個藥還是在吃ㄚ,老師昨天就問我說,要不要讓他用那個,可不可以用藥了,我說醫生之前是有開,可是我沒有吃,因為那是神經科醫生開的那個利他能。」
專輔:「他不是去看腦部放電的,怎麼會開利他能?」
媽媽:「可是問題是,啊因為我那個時候有跟他講說老師說他上課不是很專心,所以神經科的,小兒神經科的醫生就先開給利他能給我,說媽媽你要不要先吃吃看,阿那時候其實我只有讓他吃過2次,月考那兩天我有讓他吃,我有讓他吃,之後我就沒有再讓他吃了,因為畢竟那個不是心理科醫生開的藥,所以我就沒有讓他吃,我要等到那個,因為他有2張那個評估單嘛,老師有寫他上課狀況,選項勾選,禮拜五要拿給他看,之後醫生再決定要不要用藥,其實應該會吃,因為醫生說如果吃藥對他沒有副作用,能夠讓他上課更集中的話,他是不反對吃啦。」
專輔:「可是他不是還有在吃…」
媽媽:「對啊,啊我說他這樣會不會有衝撞,他說,就先吃吃看再說。」
專輔:「那癲癇的藥是從幾歲開始吃的?」
媽媽:「大概中班、大班那時候,吃很久了。很多大概2、3年,很多人都停藥,他都還沒停。」
專輔:「他為什麼還沒停?」
媽媽:「因為他那個放電還沒消掉ㄚ,那個局部放電還是有在放ㄚ。」
專輔:「所以停掉是要完全都沒有放電才能停。」
媽媽:「對,那他本來是全腦ㄚ,現在變成是局部,好像ㄧ個點吧,好像這個點在放,我說可不可以停,他說不行,他說到時候你停掉之後,搞不好又怕整個會全腦慢慢又開始放電,ㄧ直要到全部沒有才能停。我說那要吃多久,他說不知道,看他的沒有放電到甚麼時候才能停。他是沒有真的發作過,不像人家真的癲癇,像整個昏倒或是咬牙,他那個他是沒有ㄚ。」(2925)
專輔:「那醫生有沒有說這種放電會有甚麼副作用?會產生甚麼情形?」
媽媽:「有啊,他之前放電就是講話就不是很流暢,然後會發呆ㄚ,現在發呆的狀況,我覺得有比較好,現在有改善啦。」
專輔:「那有沒有問他,醫生說這個發呆跟注意力不集中,還有記憶時常忘記,有沒有關係?」
媽媽:「可是他現在影響的那一塊,他是說空間概念,我覺得跟記憶注意力應該我覺得應該是沒有關係。」(30:01)
專輔:「但是你有問過醫生嗎?」
媽媽:「沒有問過,我覺得那是…」
專輔:「媽媽好像常常講到說他一直忘記一直忘記…」
媽媽:「對,他常常忘記」
專輔:「一直忘記這件事情跟那個有關嗎?」
媽媽:「沒有,因為我覺得他忘記,我覺得那是他個性問題,自己不夠專注力不夠。」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28, 21:31


專輔:「功課是都幾點就可以完成?」
媽媽:「回到家就馬上寫,大概~他有時候會拖到六點半、七點。有時候寫到中途,六點吃飯了~」
專輔:「所以是四點下課嘛?」
媽媽:「回到家四點半啊,換完衣服開始寫。」
專輔:「然後從四點半開始寫到六點,一個半小時~」
媽媽:「大概我煮好飯要吃飯,他還沒寫完,中途停掉。吃完飯,半小時內吃完飯,馬上繼續給我寫。我會要求半小時內給我吃完。」

從媽媽的表達用詞可以知道,媽媽對個案在家裡的管教,是比較鞭策型的,比較命令式的。這種管教型態之所以會形成,各然與個案在日常生活做是的效率差、自我約束能力不好有關,但也是媽媽的性格的反應。遇到這種家長,我會在這種管教方式上與家長澄清。我會問媽媽「那他們會超過半小時嗎?」「吃飯的時候是怎麼吃?全家一起,還是各吃各的?有邊吃飯邊看電視嗎?」「剛吃完飯馬上就要寫功課,會不會消化不良?」以這些問題來澄清,個案在家裡所承受的生活壓力有多大。

專輔:「所以在七點半之前,功課都可以完成?」
媽媽:「可以!,快一點的話七點,七點左右我就叫他們去洗澡。有時候快一點,七點四十,七點半就去睡覺了。」(2545)
專輔:「這樣蠻快的ㄟ」

這裡其實大概可以知道,個案放學回家後的作息時間,是被媽媽掌控得相當緊迫的。回家馬上寫功課,寫到吃完晚飯繼續寫。寫完之後馬上洗澡,洗澡玩準備睡覺。這個孩子難道是在當兵嗎?為什麼他的時間安排都是行軍式的趕!趕!趕!專輔在聽完媽媽的話之後,感覺到了個案生活作息的壓迫性,但說了「這樣蠻快的ㄟ」這一句話,對媽媽來說,起不了點醒的作用。換作是我,我會回「這麼趕啊?」「這中間都沒有休息時間嗎?」來點一下媽媽,對孩子的作息,是否有那麼點壓迫呢?

媽媽:「因為我個性急啊,我速度都會加快。煮完一樣菜我就會來客廳看看,你寫到哪邊?你還剩多少?速度加快,加快速度,不要再混了,你不想睡覺是不是,我一直叫他們速度加快,阿他也許現在東西要查字典,又要一些仿造句,或是寫一些同樣類似的造句,他都會想比較久,我都跟他講想比較久的後面再寫,像一些學單那個數學那個快的,你趕快寫給我,媽媽幫你訂正,你再去想別的。」

感覺上,媽媽對專輔「這樣蠻快的ㄟ」這一句話,似乎產生了誤解,似乎認為專輔在稱讚媽媽的效率,因此才又會加碼說出自己催促個案完成作息的細節。只是這樣的對話內容聽起來,只讓人覺得個案實在很可憐。能力不好又遇上一個只要求效率、結果的老媽。而專輔與媽媽談到這裡將近半個小時,沒有看到有為個案承受的壓力做出護衛的表示,也沒有針對媽媽的作法提出點醒或質疑。在親子會談過程中,會談者是可以更積極的去處理這種狀況的。雖然在做法上不會去面質媽媽這種作法的不適當,但適當地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是可以有提醒媽媽的效果的。如果沒有做這一件事情,容易讓家長以為,專輔老師也認同媽媽所說的,那就不好了。

專輔:「七點、八點就睡覺…」
媽媽:「對。」
專輔:「睡到早上六點?」
媽媽:「六點半啊。」
專輔:「叫不起來。」
媽媽:「叫不起來,還在睡啊。他跟妹妹都是這樣,都是爸爸叫我們起床,睡很久,(個案也搭腔說然後會睡很久)沒叫他,他還是一直睡,我都很怕他們睡眠不足耶。」
專輔:「從小就這樣?」

如果睡眠時間夠,但又睡不飽,早上叫不起來。或者叫起來之後脾氣很大,我通常會問媽媽,孩子晚上睡得好不好,會不會做惡夢。通常家長都不知道,因為沒有跟小孩一起睡。但這個媽媽應該是有跟孩子一起睡,應該會注意到孩子的睡眠品質。如果媽媽說不清楚,我就會去問小孩本人,問他晚上的睡眠狀況有沒有什麼問題。這件事情問完之後,才會有要不要問是否從小就睡不好的考量。

媽媽:「對啊!」
學生:「那媽媽十一點睡。」
專輔:「可是應該是夠的。」
媽媽:「對啊,怎知道都睡不起來,身體不好嘛,會睡比較久。」
專輔:「之後醫生有再回診嗎?」

專輔又把話題轉掉了,媽媽在這裡提到「身體不好嘛,會睡比較久」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表達出媽媽對於個案早上難叫已經有所歸因,因此在講的過程就不會生氣。只是,媽媽提到的個案身體不好是指什麼,如果不問,之後可能不一定有機會再回來瞭解。因此對於家長所說過的話語當中,比較重要的訊息要掌握澄清的時機,而不要一再的放過。專輔一再出現自動轉變話題的對話,顯示專輔對於會談中,如何與家長應對,還沒有形成合乎人性考量的邏輯思惟。

媽媽:「我禮拜五要回台大,那個兒童心理科,裡拜五要回去。」
專輔:「ㄟ,他現在是看兒童心智科。」(2708)
媽媽:「對,心理衡鑑。」
專輔:「喔那那個腦部…」

再一次跳開話題,在這裡我會好奇的問「什麼樣的衡鑑?」「為什麼要安排這個衡鑑?」

媽媽:「那個放電還是有ㄚ,還有一個小局部,那個藥還是在吃ㄚ,老師昨天就問我說,要不要讓他用那個,可不可以用藥了,我說醫生之前是有開,可是我沒有吃,因為那是神經科醫生開的那個利他能。」

專輔:「他不是去看腦部放電的,怎麼會開利他能?」

這裡的對應就是合乎邏輯性的對話

媽媽:「可是問題是,啊因為我那個時候有跟他講說老師說他上課不是很專心,所以神經科的,小兒神經科的醫生就先開給利他能給我,說媽媽你要不要先吃吃看,阿那時候其實我只有讓他吃過2次,月考那兩天我有讓他吃,我有讓他吃,之後我就沒有再讓他吃了,因為畢竟那個不是心理科醫生開的藥,所以我就沒有讓他吃,我要等到那個,因為他有2張那個評估單嘛,老師有寫他上課狀況,選項勾選,禮拜五要拿給他看,之後醫生再決定要不要用藥,其實應該會吃,因為醫生說如果吃藥對他沒有副作用,能夠讓他上課更集中的話,他是不反對吃啦。」

專輔:「可是他不是還有在吃…」

從人性考量的觀點來看要如何回應,應該是要比較在意媽媽對於孩子使用利他能的考量與想法。媽媽自己也說「因為畢竟那個不是心理科醫生開的藥」,因此可以瞭解媽媽給個案吃兩天藥,因裡面應該也是會有掙扎的。站在媽媽的角度來體會媽媽的心情,媽媽如何看待用不用藥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媽媽:「對啊,啊我說他這樣會不會有衝撞,他說,就先吃吃看再說。」
專輔:「那癲癇的藥是從幾歲開始吃的?」

「那媽媽覺得吃藥後效果如何?」應該是比較合乎人性考量的回應。而專輔已經知道個案目前有在服用癲癇的藥物,因此從幾歲開始用藥,對專輔的工作其實不太有意義(對醫生來說就有意義)。反而是目前吃的癲癇藥有沒有副作用,會影響學習,影響情緒控管,是專輔應該去關心的

媽媽:「大概中班、大班那時候,吃很久了。很多大概2、3年,很多人都停藥,他都還沒停。」
專輔:「他為什麼還沒停?」

為什麼還要繼續用藥,是醫生該關心的事情,也與輔導工作無關。

媽媽:「因為他那個放電還沒消掉ㄚ,那個局部放電還是有在放ㄚ。」
專輔:「所以停掉是要完全都沒有放電才能停。」

媽媽:「對,那他本來是全腦ㄚ,現在變成是局部,好像ㄧ個點吧,好像這個點在放,我說可不可以停,他說不行,他說到時候你停掉之後,搞不好又怕整個會全腦慢慢又開始放電,ㄧ直要到全部沒有才能停。我說那要吃多久,他說不知道,看他的沒有放電到甚麼時候才能停。他是沒有真的發作過,不像人家真的癲癇,像整個昏倒或是咬牙,他那個他是沒有ㄚ。」(2925)

專輔:「那醫生有沒有說這種放電會有甚麼副作用?會產生甚麼情形?」

這裡總算問了一個跟輔導工作有關的問題。

媽媽:「有啊,他之前放電就是講話就不是很流暢,然後會發呆ㄚ,現在發呆的狀況,我覺得有比較好,現在有改善啦。」
專輔:「那有沒有問他,醫生說這個發呆跟注意力不集中,還有記憶時常忘記,有沒有關係?」

這一句話問得很好,對於要去點醒媽媽,考慮癲癇對學習的影響很重要。只是不知道專輔當時是否真的有這種心思才這麼問。

媽媽:「可是他現在影響的那一塊,他是說空間概念,我覺得跟記憶注意力應該我覺得應該是沒有關係。」(30:01)
專輔:「但是你有問過醫生嗎?」

在這裡我會對媽媽提出一個疑問「如果只是跟空間概念有關,為什麼發作時會發呆呢?」媽媽應該會回說他也不知道,接著我會再問媽媽「好像不是完全沒影響?」媽媽也許會說可能吧。到這裡我會跳開繼續問其他的事情。這樣與媽媽對話的目的,不是要說服媽媽,而是要讓媽媽產生一個想法:「也許自己孩子的狀況,真的與癲癇有關。」

媽媽:「沒有問過,我覺得那是…」
專輔:「媽媽好像常常講到說他一直忘記一直忘記…」
媽媽:「對,他常常忘記」
專輔:「一直忘記這件事情跟那個有關嗎?」
媽媽:「沒有,因為我覺得他忘記,我覺得那是他個性問題,自己不夠專注力不夠。」

看起來專輔是有考慮到癲癇可能會讓個案不專心、記憶力差,但似乎不知道如何與媽媽溝通,才能讓媽媽考慮到這個可能性。同樣的,在這裡我會問媽媽「所以媽媽是認為,個案常忘記、不專心,是他不想這麼做?」「那如果是這樣,吃藥應該也沒有用吧。」同樣的,跟媽媽說這些話,也是要引發媽媽去思考,個案的問題該如何看待,才不會出現自己自相矛盾的狀況。如果是個案不用心,那吃藥應該是不必要的;那如果吃藥後有進步,那就不是個案不用心了。家長通常不會去做這種思考,是需要輔導人員去提醒的。如果只是像專輔這樣保守的提問,媽媽只會一直粉飾太平,或者一直歸因到個案身上。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29, 20:38


專輔:「○○你自己知道你為什麼會忘記嗎?(邊說邊笑)」(3026)
個案:「嗯?」
專輔:「事情啊,你有時候會記得,有時候會忘記。」
媽媽:「重複的事情」
個案:「就是,那個因為事情太多會忘記。」
專輔:「事情太多會忘記。」
媽媽:「一次也不能交代太多項給他,你等一下作甚麼作甚麼,然後作甚麼作甚麼,會大亂啦。」
督導︰「那他這樣考試考得出來嗎?」
媽媽:「ㄏㄚˊ?」
督導︰「他的考試啦!」
媽媽:「考試成績嗎?」
督導︰「對啦」
媽媽:「我覺得還OK啦,就八、九十分,」
督導︰「那他怎麼記得呢?」
媽媽:「就…」
督導︰「那些功課他為甚麼記得起來?」
個案:「但有一些成績,有一次考二十…」
媽媽:「老師在問說那些東西為什麼你記得起來?」
個案:「ㄏㄚˊ?那些東西喔…」
媽媽:「其實我覺得在於小時候可能有讓他上過功文的關係吧,那些是他的目前學習還會的,像加減乘除那個,以前有提早幼兒園就去上了。」
督導︰「那他很多也都要記啊!」
媽媽:「不過他記憶力這一塊其實還…」
專輔:「像國語有很多是要背的嘛。」
個案:「但是我…我會心算。」
專輔:「你會心算~」
媽媽:「他的背誦其實還不差耶…記憶力還不差…」
專輔:「所以都背得起來?」
媽媽:「都背得起來。」
個案:「但是太多背不起來。」
媽媽:「像他一課一段一段一段,你叫他像多久之後背給我,他其實還是背得起來,就是交代事情這個他都記不起來。」
專輔:「那他背得起來,隔一兩天再背還是記得起來?」
媽媽:「可以,還是記得起來。」
專輔:「那成績都可以,照媽媽現在這個複習的方式,成績都還可以八九十分。」
媽媽:「對,這一次~上次期末的考試成績就考得不錯,就八十幾九十幾。」
專輔:「喔…所以他記不起來的是甚麼啊?」
媽媽:「就交代的事情啊…你等一下去學校跟老師拿什麼。就是那個啊,上課不要講話就忘啦,像這種小瑣事,他就記不起來啊。常常叮嚀,該叮嚀他不要再犯的事情,他就記不起來。」
督導︰「那他背一個東西要背很久嗎?」
媽媽:「嗯…要。」
督導︰「背課文的話要背很久嗎?」
媽媽:「我會給他規定時間,可是有時候像他也許可能精神狀況不好的時候,他就會背比較久,如果精神好的話,他很快就背給你了」
專輔:「很久是多久?」
媽媽:「大概半小時,有時候要一個小時耶。有時候一個小時給他,他背不起來,明明就那幾句話,他就可能…精神不好吧!」
督導︰「所以背不起來是不專心還是說他…」
媽媽:「我覺得可能是累、不專心,所以他就是一直說我背不起來,有一次也是因為這樣子,跟我講說我就是背不起來啊!他就很生氣跟我大聲啊,我說啊就這麼短幾句你背不起來,就我說那你也不要背了。」
督導︰「所以他八九十分是怎麼考出來的呢?那些記憶的東西是怎麼記起來的呢?」﹙33︰05﹚
媽媽:「就那個學校也不用考甚麼記憶啊,就是基本上你會寫的字,然後你會造句,可能就這樣而已吧。」(個案在旁邊說沒有,才沒有這些ㄌㄟ)
督導︰「可是寫字那個也要記啊」
媽媽:「那他本來就會…我也不知道耶,那他本來就會。」
督導︰「因為他們都會學新的字嘛,」
媽媽:「嗯…」
督導︰「和新的句子嘛,所以新的東西他其實是需要記憶才會記起來啊。那如果他記東西都要記很久,那照理講,他比如說從2年級到3年級,他的成績應該越來越差才對啊。」
媽媽:「可是他到大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學國字了耶,就是有那個文章練習的耶,因為功文那個上很快嘛,所以他比人家,大概人家小2,小2才…」
督導︰「所以他幼稚園就已經上到2、3年級的內容。」
媽媽:「對對對他大概上到那個國小…」
督導︰「那表示他那個時候的記憶力也很好啊!」
媽媽:「還不錯啊!他那個時候的那個功文的記憶~」
督導︰「所以記憶力…他的記憶力基本上是沒有問題,但是他很多東西都不知道,那個不是記憶力造成的。」
媽媽:「對。」
督導︰「他沒有那個心要去記啦!」
媽媽:「應該是這樣,我覺得,選擇性吧,還是怎樣…」
督導:「剛剛媽媽你提到,那個~就是~你叫他去他爸爸房間睡那件事情,那個是下午兩點多的時候嗎?那一天是禮拜幾?」
媽媽:「禮拜~天。」
督導:「星期天,所以有小朋友到你們家去?」
媽媽:「沒有,我姐的小孩,她已經高中了。」
個案:「才不是ㄋㄟ,哪有哪有,哪有啊。就是玩大富翁的那一天。」
媽媽:「姊姊來沒有玩大富翁。」
個案:「不是,那個,你接我們三個人,說要幫我們講~」
媽媽:「那一天也有~那一天也有~」
個案:「那一天沒有姊姊啊~」
媽媽:「有,禮拜天姊姊有來,姊姊要跟我們去吃飯。」
個案:「但~不是那一天。」
媽媽:「兩天都有啦!」(3457)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29, 20:41


專輔:「OO你自己知道你為什麼會忘記嗎?(邊說邊笑)」(3026)

專輔邊說邊笑,會給人不好的感覺,不太莊重。會談中的笑,有時可以緩解緊張的氣氛,但是要看場合,看對方的話語。通常我在聽到一些有意思的話而有笑的感覺時,也多半是表情上出現,不太會出現明顯的笑聲。除非對方講出來的話實在太逗趣,才有可能笑出聲音。而在自己講話時邊說邊笑的情況則是小心注意。而這裡專輔也問得很奇怪,個案如果知道自己為何會忘記,自己就不用受媽媽那麼多氣了。因此再問話之前,要先稍微衡量一下是否問無效的問題。真要問個案,也應該問個案對媽媽剛剛講的話有沒有意見,是否同意。例如問「OO同意剛剛媽媽說的嗎?」

個案:「嗯?」
專輔:「事情啊,你有時候會記得,有時候會忘記。」
媽媽:「重複的事情」
個案:「就是,那個因為事情太多會忘記。」
專輔:「事情太多會忘記。」

個案的這種回答,其實不用問也知道,這種問題我將它歸類到無效率的問題,問再多,對於當事人的知情意的瞭解沒有幫助。

媽媽:「一次也不能交代太多項給他,你等一下作甚麼作甚麼,然後作甚麼作甚麼,會大亂啦。」
督導︰「那他這樣考試考得出來嗎?」
媽媽:「ㄏㄚˊ?」

媽媽的情緒,常常都會被我中斷掉,但這種中斷並沒有惡意,反而可以讓媽媽喘息一下。否則一個小時會談下來都在罵個案、都在生氣,也是很累人的。但是要中斷家長的惡質情緒,也不能無厘頭亂入,必須要有一個合乎當時情境的事情來介入。在這裡媽媽提到如果一下子交待太多事情個案就會大亂,那依這個邏輯思考下來,個案要應付考試也是要面對很多訊息,那是不是面對考試時,也會大亂而成績一大糊塗?如果是這樣,那考試又是如何去面對呢?因此才會出現這裡的這一句問話。

督導︰「他的考試啦!」
媽媽:「考試成績嗎?」
督導︰「對啦」
媽媽:「我覺得還OK啦,就八、九十分,」
督導︰「那他怎麼記得呢?」
媽媽:「就…」
督導︰「那些功課他為甚麼記得起來?」

依於前面所說的邏輯思考下來的疑問

個案:「但有一些成績,有一次考二十…」

真的是搞不清楚狀況的小孩,還把自己的弱處講出來找罵挨。但也顯示這個小孩沒有心機,不會說謊騙人。這種特質其實很難得,但問題是,家長不是有機會知道,或者在不在意。

媽媽:「老師在問說那些東西為什麼你記得起來?」

我會問為什麼記得起來,而專輔則習慣問為何記不起來。這應該也是一種會談專業的差別。

個案:「ㄏㄚˊ?那些東西喔…」

媽媽:「其實我覺得在於小時候可能有讓他上過功文的關係吧,那些是他的目前學習還會的,像加減乘除那個,以前有提早幼兒園就去上了。」

督導︰「那他很多也都要記啊!」
媽媽:「不過他記憶力這一塊其實還…」
專輔:「像國語有很多是要背的嘛。」
個案:「但是我…我會心算。」
專輔:「你會心算~」
媽媽:「他的背誦其實還不差耶…記憶力還不差…」

前場還在抱怨常記不住,這裡就改口其還還不差。媽媽就是選擇性的不看個案的優點,只聚焦在缺點發脾氣。做輔導的人就是要引導媽媽去看到個案還有優點。但是如果做輔導的人自己也看不到,那就沒轍了。

專輔:「所以都背得起來?」
媽媽:「都背得起來。」
個案:「但是太多背不起來。」
媽媽:「像他一課一段一段一段,你叫他像多久之後背給我,他其實還是背得起來,就是交代事情這個他都記不起來

通常家長在功課上,都會威脅利誘小孩子作到,因此小孩子是被迫達成。但是在日常生活的事情交待上,比較不會有家長威脅利誘的狀況,因此小孩子就會容易忘記。對於注意力有困難的小孩,常常會有如此的落差。因此很多家長就認為小孩子沒有問題,只是自己不認真或不想做而已。因此對於孩子的這種落差,常常都是用不正確的認知在看待。

專輔:「那他背得起來,隔一兩天再背還是記得起來?」
媽媽:「可以,還是記得起來。」
專輔:「那成績都可以,照媽媽現在這個複習的方式,成績都還可以八九十分。」
媽媽:「對,這一次~上次期末的考試成績就考得不錯,就八十幾九十幾。」
專輔:「喔…所以他記不起來的是甚麼啊?」

媽媽:「就交代的事情啊…你等一下去學校跟老師拿什麼。就是那個啊,上課不要講話就忘啦,像這種小瑣事,他就記不起來啊。常常叮嚀,該叮嚀他不要再犯的事情,他就記不起來。」

督導︰「那他背一個東西要背很久嗎?」

專輔有事著要澄清孩子考試成績與能力之間的問題,但話題似乎都繞在重複的訊息上。感覺上,就是在媽媽所提供的訊息範圍內思考打轉,而沒有跳脫家長提供的訊息,自己從不同的面相上來澄清這一個問題。

媽媽:「嗯…要。」
督導︰「背課文的話要背很久嗎?」
媽媽:「我會給他規定時間,可是有時候像他也許可能精神狀況不好的時候,他就會背比較久,如果精神好的話,他很快就背給你了」
專輔:「很久是多久?」
媽媽:「大概半小時,有時候要一個小時耶。有時候一個小時給他,他背不起來,明明就那幾句話,他就可能…精神不好吧!」
督導︰「所以背不起來是不專心還是說他…」

媽媽:「我覺得可能是累、不專心,所以他就是一直說我背不起來,有一次也是因為這樣子,跟我講說我就是背不起來啊!他就很生氣跟我大聲啊,我說啊就這麼短幾句你背不起來,就我說那你也不要背了。」
督導︰「所以他八九十分是怎麼考出來的呢?那些記憶的東西是怎麼記起來的呢?」﹙33︰05﹚
媽媽:「就那個學校也不用考甚麼記憶啊,就是基本上你會寫的字,然後你會造句,可能就這樣而已吧。」(個案在旁邊說沒有,才沒有這些ㄌㄟ)
督導︰「可是寫字那個也要記啊」

媽媽實在太不瞭解孩子目前到底在學什麼,以及孩子在學習上到底遭遇什麼困難,難怪個案也要跳出來抗議。媽媽先入為主的認為小學生的功課都很簡單,但這是媽媽以她目前的能力來衡量,才會有這種認知。媽媽並沒有從一個孩子的學習歷程,從一無所之到可以考出不錯的成績,是需要記憶許多資料的。而媽媽其實也沒有從孩子的癲癇對學習造成的影響這個觀點來看帶孩子,只是一為的要求成績、要求效率,完全不顧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否快樂,是否能影健全的人格發展。這其實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多數家長的行為模式,真的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媽媽:「那他本來就會…我也不知道耶,那他本來就會。」

天底下哪有本來就會的事情,說得好像自己的小孩是天才。但這是私底下的想法,會談當中,是不應該受這種感覺影響的。因此接下來我回應媽媽的,是引導她去思考她所忽略的現象。

督導︰「因為他們都會學新的字嘛,」
媽媽:「嗯…」
督導︰「和新的句子嘛,所以新的東西他其實是需要記憶才會記起來啊。那如果他記東西都要記很久,那照理講,他從2年級到3年級,他的成績應該越來越差才對啊。」

媽媽:「可是他到大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學國字了耶,就是有那個文章練習的耶,因為功文那個上很快嘛,所以他比人家,大概人家小2,小2才…」
督導︰「所以他幼稚園就已經上到2、3年級的內容?」

針對媽媽所提供的新訊息加以澄清。如果幼稚園就已經教那麼多,那個案說不定是我們的奇怪教育體制下,揠苗助長的受害者。

媽媽:「對對對他大概上到那個國小…」
督導︰「那表示他那個時候的記憶力也很好啊!」

還是從正面的角度來提醒媽媽對個案的能力加以確認。

媽媽:「還不錯啊!他那個時候的那個功文的記憶~」
督導︰「所以記憶力…他的記憶力基本上是沒有問題,但是他很多東西都不知道,那個不是記憶力造成的。」
媽媽:「對。」
督導︰「他沒有那個心要去記啦!」
媽媽:「應該是這樣,我覺得,選擇性吧,還是怎樣…」
督導:「剛剛媽媽你提到,那個~就是~你叫他去他爸爸房間睡那件事情,那個是下午兩點多的時候嗎?那一天是禮拜幾?」

澄清到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繼續談下去,就會出現個案不用新的結論,反而會倒過來認同媽媽的評價。因此就將話題轉開來,不跟媽媽繼續談這一部份。這種時候就必須跳開話題,以避免一向要營造的正面印象功虧一簣。而所跳開的話題,也是值得澄清,但在前面沒有被專輔澄清的事情。而不是無中生有另外創造議題。

媽媽:「禮拜~天。」
督導:「星期天,所以有小朋友到你們家去?」

不直接進入事件本身,而是先瞭解當天的一些相關狀況,免得媽媽又直接跳進生氣的情緒當中。

媽媽:「沒有,我姐的小孩,她已經高中了。」
個案:「才不是ㄋㄟ,哪有哪有,哪有啊。就是玩大富翁的那一天。」
媽媽:「姊姊來沒有玩大富翁。」
個案:「不是,那個,你接我們三個人,說要幫我們講~」
媽媽:「那一天也有~那一天也有~」
個案:「那一天沒有姊姊啊~」
媽媽:「有,禮拜天姊姊有來,姊姊要跟我們去吃飯。」
個案:「但~不是那一天。」
媽媽:「兩天都有啦!」(3457)

看起來個案不是只有功課記不住,交代的事情記不住。連這種生活事件,沒有厲害相關的事情也是記得不清不楚。看起來個案並不是不想在功課上用心,而是能力真的不好。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30, 21:16


督導:「所以那一天那個大姊姊是在你們家~」
媽媽:「對!她也在寫功課啦,所以才叫他們三個一起寫啊。」
督導:「那你有交待姊姊要盯著他們~」
媽媽:「我說OO你幫我顧著他們一下,他們自己寫功課,你作你的事。」
督導:「然後你就~出去買東西?」
媽媽:「對啊!我就出去買東西。」
督導:「那你預計出去多久?」
媽媽:「我大概一小時就回來了。」
督導:「一個小時?所以你覺得這中間他應該是要好好寫功課?」
媽媽:「其實我覺得他應該也不會,因為有姊姊在。以前跟妹妹兩人在家的時候,妹妹在寫,他就寫很慢,拖~會用拖的啊。我都跟他講,你這個階段不寫完,你都不用休息了,你就給我繼續寫。他才會加快速度這樣子寫。」
督導:「所以只要你沒盯著他,其實他就會偷懶~」
媽媽:「對!他就會混。」
督導:「他就會混,混水摸魚。」
媽媽:「對,對!就故意上個廁所,然後走走,哪邊看一下,看一下再走回來。」
督導:「所以那天你要出去,你有預期他會好好寫……」
媽媽:「我沒有預期他會好好寫。」(35︰56)
督導:「包括姊姊在家,他也不會好好寫~」
媽媽:「因為姊姊也不太會管他啊,那我知道他一定會這樣看一下,跟她聊一下,會去看一下妹妹,然後會四處走動。」
督導:「所以實際上你回來,大概是多久之後?」
媽媽:「我大概四十分鐘內就回來。」
督導:「四十分鐘回來~然後你就聽到有腳步聲,碰!碰!碰!的聲音」
媽媽:「腳步聲的聲音,對。」
督導:「為什麼你聽到那個聲音會那麼生氣?」
媽媽:「因為我跟他講說好好寫,趕快寫完~寫完你們就~因為那一天兩點半,還是三點,有他們喜歡看的卡通小叮噹要重播。我跟他講說你趕快寫,寫完之後我就讓你看電視。我氣的是,我已經跟你講過,你想看的電視,你要在我的要求…」
督導:「那~沒寫完就不能看嘛,就是這樣子嘛。」
媽媽:「對!」
督導:「所以他如果沒寫完,他那一天就不能看小叮噹囉。」
媽媽:「對!我整天都不會讓他看電視。」
督導:「那這樣子為什麼你~還覺得他沒有好好寫~~而生氣?」
媽媽:「因為我覺得他可以好~因為我想說有東西引誘他~他想看的電視~我跟他講說,這一到三課其實不多,自修那個不多,你趕快寫~他有時候寫一、二課~很專心的時候,他半小時內,他是可以寫完的。我不知道,他竟然混到我回來,一面都還沒有寫完。我就很氣,我出去那麼久,你竟然一面都還沒有寫完。」
督導:「所以你是聽到聲音,很生氣~還是看到他沒有寫作業,很生氣?」
媽媽:「對,兩個都有。最重點是,我聽到他這樣跑跑跑,我問,是不是你,他否認,這個讓我最氣,因為我不喜歡他說謊。」
督導:「ㄡ,那為什麼他第一時間不敢承認?」
媽媽:「我不知道,我問他他就是不講。(轉頭問個案)你為什麼不承認?」
個案:「因為怕媽媽會生氣。」(3737)
媽媽:「他說怕我生氣。對啊,我說,那你一開始跟我講,我雖然生氣我會罵一下,我會跟你講說你不要再這樣。」
督導:「那如果他一開始就承認的話,你還是會很生氣嗎?」
媽媽:「不會,我不會,我會跟他講說,你下次再這樣,我就修理你。我會講這樣我就走掉,其實我只是口頭警告~」
個案:「但是媽媽還是會打人~還是會捏我耳朵~」
媽媽:「我沒有動手~我捏耳朵,總比拿棍子揍好吧。」
督導:「但是你最後還是一樣被媽媽處罰啊~」
媽媽:「對啊,因為,他就是因為不承認~」
督導:「反而處罰得更重。」
媽媽:「我有跟他講過,一開始第一時間承認,你就不會那麼慘。你就是一直否認、說謊,你下場更慘。這種話講很多次了,因為我們不喜歡他說謊,我很怕他會影響到他國中~國中說謊話,我根本~我就完了,我根本抓不到。你小時候還可以控制他,可以把他壓下去,到國中可能叛逆期什麼,他說謊我可能不知道,就是怕這樣。」
督導:「那他到目前為止,有第一次就承認他做錯事情嗎?」
媽媽:「沒有!」
督導:「都還沒有過嘛,所以他沒有讀過華盛頓小時候的故事。」
媽媽:「應該要借來給他看。」
督導「哈~哈~,他們應該有讀過才對,小學生不是會讀過那個故事嗎?」
媽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為什麼他都不能夠第一次……我在想說,會不會是以前只要~承認就會被揍,不承認也會被揍,所以造就他說,我如果承認也一樣被打~」(39︰00)
督導:「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媽媽:「對,應該是這樣。」
督導:「那也許媽媽改變另外一個作法,他如果承認你就鼓勵他~獎勵他,說不定他會願意第一次就承認。」(媽媽苦笑)
督導:「哈~哈~」
媽媽:「我可能要改變吧,我努力改變一下~可是我個性就馬上霹哩啪啦就開始罵,為什麼要說謊。我可能沒有辦法先作到讚美(笑),這種小孩~很困~」(媽媽邊笑邊說)
督導:「對呀,所以也許改變是一個可能性嘛,可以試試看。」
媽媽:「第一時間承認便讚美他,說你這樣做很好,對不對?」
督導:「就是讚美他願意承認犯錯,但是他犯錯,該罰還是要罰。有時候沒有寫完作業,就是不能看小叮噹,這還是要罰。但是不是用打的,或用體罰的方式,變成賞罰是分明的。」
媽媽:「之前是用棍子,現在沒有,現在頂多就是這樣子~這樣子~捏捏他耳朵這樣子而已,變成這樣子而已。」(媽媽邊說邊示範如何修理個案)
督導:「哈~哈,這樣他應該也會害怕吧。」
媽媽:「昨天讓我等很久,我下到地下室停車後,就很氣,我就先捏他的臉。我說你就讓我等半小時,冷得要死~」
督導:「可是這不是他的錯啊,因為老師沒有通知你說他被留下來啊。」
媽媽:「是,對,老師是沒通知。可是錯是錯在他,他下課該訂正沒訂正完,那是他的錯~」
督導:「所以他被罰~但是如果他被罰,老師第一時間有通知媽媽說(媽媽插話說老師沒有說)他今天可能會晚一點回家,不要這麼早來接,你就不會生氣了嘛。」(個案在此時也開口說話,聽不清楚內容)
媽媽:「對,是啦。」(40︰30)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30, 21:19


督導:「所以那一天那個大姊姊是在你們家~」
媽媽:「對!她也在寫功課啦,所以才叫他們三個一起寫啊。」
督導:「那你有交待姊姊要盯著他們~」

瞭解媽媽出門前,是否有事先告知其他人看著個案寫功課。之前媽媽提到過,個案沒有人盯是不會乖乖寫作業的。如果出門前沒有交待這件事情,回來時候看到個案沒寫功課而生氣,就有一點不明事理了。

媽媽:「我說OO你幫我顧著他們一下,他們自己寫功課,你作你的事。」
督導:「然後你就~出去買東西?」
媽媽:「對啊!我就出去買東西。」
督導:「那你預計出去多久?」
媽媽:「我大概一小時就回來了。」
督導:「一個小時?所以你覺得這中間他應該是要好好寫功課?」

確認媽媽出門前的預期,與她對個案的表是否合乎現實狀況。

媽媽:「其實我覺得他應該也不會,因為有姊姊在。以前跟妹妹兩人在家的時候,妹妹在寫,他就寫很慢,拖~會用拖的啊。我都跟他講,你這個階段不寫完,你都不用休息了,你就給我繼續寫。他才會加快速度這樣子寫。」

督導:「所以只要你沒盯著他,其實他就會偷懶~」
媽媽:「對!他就會混。」
督導:「他就會混,混水摸魚。」
媽媽:「對,對!就故意上個廁所,然後走走,哪邊看一下,看一下再走回來。」
督導:「所以那天你要出去,你有預期他會好好寫……」
媽媽:「我沒有預期他會好好寫。」(35︰56)

這裡的幾句對話。一直重複確定媽媽個案的預期。實際上媽媽並不認為個案會好好寫,但是為何回來後看到與自己預期一致的事情,會如此生氣?因為沒有看到奇蹟?因為個案沒有第一時間承認?其實個案不會第一時間承認,媽媽心理面也清楚,但還是成為生氣的理由。這只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所以這裡會重複問媽媽類似的問題,只要是要提點媽媽去看到自己原本就清楚個案會有的表現。

督導:「包括姊姊在家,他也不會好好寫~」
媽媽:「因為姊姊也不太會管他啊,那我知道他一定會這樣看一下,跟她聊一下,會去看一下妹妹,然後會四處走動。」
督導:「所以實際上你回來,大概是多久之後?」
媽媽:「我大概四十分鐘內就回來。」
督導:「四十分鐘回來~然後你就聽到有腳步聲,碰!碰!碰!的聲音」
媽媽:「腳步聲的聲音,對。」
督導:「為什麼你聽到那個聲音會那麼生氣?」

回到事件開始的起點來還原媽媽當天的情緒轉折,因此就從媽媽開門進來之後的感官知覺變化問起。因此在前面會特別將腳步聲重複說一次,引導媽媽的記憶回到當天的實際狀況。細節的詢問,就是要回到事件發生時,個案所可能產生的知情意變化來瞭解。因此不會只問當事人,事件發生後的感覺、想法。這樣的詢問會使得當事人去思考自己當天是什麼感覺或想法,而這樣的思考,就可能會夾雜進來其他的情緒而混為一談,那就容易失真了。

媽媽:「因為我跟他講說好好寫,趕快寫完~寫完你們就~因為那一天兩點半,還是三點,有他們喜歡看的卡通小叮噹要重播。我跟他講說你趕快寫,寫完之後我就讓你看電視。我氣的是,我已經跟你講過,你想看的電視,你要在我的要求…」

督導:「那~沒寫完就不能看嘛,就是這樣子嘛。」
媽媽:「對!」
督導:「所以他如果沒寫完,他那一天就不能看小叮噹囉。」

重複提醒媽媽,沒寫作業就不讓個案看電視就是了,為什麼還要有這麼大的脾氣呢?

媽媽:「對!我整天都不會讓他看電視。」
督導:「那這樣子為什麼你~還覺得他沒有好好寫~~而生氣?」

媽媽:「因為我覺得他可以好~因為我想說有東西引誘他~他想看的電視~我跟他講說,這一到三課其實不多,自修那個不多,你趕快寫~他有時候寫一、二課~很專心的時候,他半小時內,他是可以寫完的。我不知道,他竟然混到我回來,一面都還沒有寫完。我就很氣,我出去那麼久,你竟然一面都還沒有寫完。」

感覺上媽媽的生氣似乎是因為自己的策略敗給了個案的迷糊。但這樣的生氣很難讓人理解,有必要嗎?

督導:「所以你是聽到聲音,很生氣~還是看到他沒有寫作業,很生氣?」

因此就媽媽為何會生氣,再重複確定一次。

媽媽:「對,兩個都有。最重點是,我聽到他這樣跑跑跑,我問,是不是你,他否認,這個讓我最氣,因為我不喜歡他說謊。」

聽到生因為什麼要生氣?媽媽的回答有點不知所云。但這裡又更改了生氣的理由,因為沒有第一時間承認。如果不是不厭其煩的重複確定,可能都無法弄清楚,媽媽到底在氣什麼。如果大人的情緒是這麼不明確的話,小孩子要如何來修正自己的不好行為呢?雖然一路與媽媽對話下來,我都沒有趣提醒個案要好好聽媽媽說什麼,但我相信一路下來,個案都很專心在聽。只要個案有在聽,他聽到這裡時就會知道,媽媽對於他不誠實、不敢承擔責任這一點很在意。

督導:「ㄡ,那為什麼他第一時間不敢承認?」

媽媽認為個案說謊所以很生氣,但我對於這種狀況不敢承認、甚至是否認有這種情事的表現,我不把它歸到說謊的行為。我認為這只是不敢擔責任的小孩,企圖逃避處罰的不好行為。但小孩子不是天生就具有這種坦白認錯、勇於承擔的能力,是需要大人去教導及沒養的。如果大人沒有培養小孩子這一種能力,我覺得很難完全將責任歸到犯錯的孩子身上。因於這樣的一種信念,因此當媽媽說到這裡時,我才會對媽媽是如何理解這種狀況感到好奇,而問出這個問題。

媽媽:「我不知道,我問他他就是不講。(轉頭問個案)你為什麼不承認?」
個案:「因為怕媽媽會生氣。」(3737)

這裡小孩倒是很快就說出自己不敢第一時間認錯的理由,反而是媽媽自己承認他不知道,因為即便問小孩,小孩也不說。問題是媽媽也不從去思考,為什麼小孩子不敢說?看到氣得像母老虎的媽媽,哪一個小孩子會說呢?說出來是不是更加找苦頭吃呢?

媽媽:「他說怕我生氣。對啊,我說,那你一開始跟我講,我雖然生氣我會罵一下,我會跟你講說你不要再這樣。」
督導:「那如果他一開始就承認的話,你還是會很生氣嗎?」
媽媽:「不會,我不會,我會跟他講說,你下次再這樣,我就修理你。我會講這樣我就走掉,其實我只是口頭警告~」
個案:「但是媽媽還是會打人~還是會捏我耳朵~」

大人常常都會騙小孩,嘴巴說你老實講我不會處罰你,但小孩真的老實坦白之後,下場往往都很慘。因此講也會被打,不講也一樣被打,那小孩子幹麼要講?大人不只會騙小孩,還會騙大人。如果不是個案在場,就不會知道媽媽的真面目。只是我感到訝異的是,個案大義滅親的勇氣是從哪裡來的?

媽媽:「我沒有動手~我捏耳朵,總比拿棍子揍好吧。」
督導:「但是你最後還是一樣被媽媽處罰啊~」
媽媽:「對啊,因為,他就是因為不承認~」
督導:「反而處罰得更重。」

媽媽:「我有跟他講過,一開始第一時間承認,你就不會那麼慘。你就是一直否認、說謊,你下場更慘。這種話講很多次了,因為我們不喜歡他說謊,我很怕他會影響到他國中~國中說謊話,我根本~我就完了,我根本抓不到。你小時候還可以控制他,可以把他壓下去,到國中可能叛逆期什麼,他說謊我可能不知道,就是怕這樣。」

媽媽擔心個案到國中後就會脫離控制,不再聽媽媽的話。既然如此的話,為何不採用懷柔的手段呢?好像我們這個社會的家長管教小孩,都只會用處罰的手段,包括學校老師也是如此。只能說真是這個時代的共業,無可奈何。因此在跟這種家長會談時,就要設法引導他們學習新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因此接下來才問媽媽,個案有沒有表現過好的行為。

督導:「那他到目前為止,有第一次就承認他做錯事情嗎?」
媽媽:「沒有!」
督導:「都還沒有過嘛,所以他沒有讀過華盛頓小時候的故事。」
媽媽:「應該要借來給他看。」

這裡是天外飛來一筆,引用小學課本中偉人的故事作為比喻。媽媽在她小時候讀過這個故事,因此第一時間就理解我說的這個例子是要表達什麼。但媽媽其實不知道我引這個例子的目的,背後的想法不是要這個孩子學習華盛頓,而是想說蛤盛頓之所以敢第一時間就坦白認錯,是因為他有一位那樣的家長。如果不是因為華盛頓的爸爸如此處置,就不會有華盛頓這一段佳話。會談中引用故事或做比喻,效果其實很好,沒有將事情講破,但聽話的人可以心領神會感受到說話者的意圖。

督導「哈~哈~,他們應該有讀過才對,小學生不是會讀過那個故事嗎?」
媽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為什麼他都不能夠第一次……我在想說,會不會是以前只要~承認就會被揍,不承認也會被揍,所以造就他說,我如果承認也一樣被打~」(39︰00)

媽媽總算有比較站在小孩子的心理狀態去思考,為何孩子會一再出現這種表現。

督導:「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媽媽:「對,應該是這樣。」
督導:「那也許媽媽改變另外一個作法,他如果承認你就鼓勵他~獎勵他,說不定他會願意第一次就承認。」(媽媽苦笑)
督導:「哈~哈~」
媽媽:「我可能要改變吧,我努力改變一下~可是我個性就馬上霹哩啪啦就開始罵,為什麼要說謊。我可能沒有辦法先作到讚美(笑),這種小孩~很困~」(媽媽邊笑邊說)

華盛頓的故事產生了作用,媽媽終於願意嘗試改用不同的策略,而不是看到沒有效果就變本加厲。媽媽其實知道如果她願意改變處置的手段,個案一定會不一樣。只是要採用這種懷柔的手段,媽媽必須要有相當的修身養性的功夫,而且要將自己的脾氣控制住,不能一下子又暴衝出來。媽媽也承認自己有困難,也表示願意嘗試看看。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親子會談出現這樣的話,就出現一分效果了。

督導:「對呀,所以也許改變是一個可能性嘛,可以試試看。」

趁勝追擊,給予正向的鼓勵。

媽媽:「第一時間承認便讚美他,說你這樣做很好,對不對?」
督導:「就是讚美他願意承認犯錯,但是他犯錯,該罰還是要罰。有時候沒有寫完作業,就是不能看小叮噹,這還是要罰。但是不是用打的,或用體罰的方式,變成賞罰是分明的。」

為了避免媽媽誤解,以為孩子犯錯時一旦承認就只有給予鼓勵,因此要把這種作法具體的內容再解釋一下。也順便體醒媽媽,處罰犯錯行為與體罰、打人是不一樣的。很多家長會把體罰、打小孩,認為就是教育學者所說的處罰,因此才會一直沿用不好的手段來處置孩子的不當行為。

媽媽:「之前是用棍子,現在沒有,現在頂多就是這樣子~這樣子~捏捏他耳朵這樣子而已,變成這樣子而已。」(媽媽邊說邊示範如何修理個案)
督導:「哈~哈,這樣他應該也會害怕吧。」

提醒媽媽,即便她認為是很輕微的處置,也還是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媽媽:「昨天讓我等很久,我下到地下室停車後,就很氣,我就先捏他的臉。我說你就讓我等半小時,冷得要死~」
督導:「可是這不是他的錯啊,因為老師沒有通知你說他被留下來啊。」

講到捏耳朵的處罰,媽媽又把話題繞回到讓她生氣的事情。可是還是沒有把這一件事情搞清楚。個案沒有訂正功課以致於放學被留下來等不到人,這本來就不是個案直接造成,而是間接造成。直接造成媽媽等很久的原因是老師沒有告知家長,她的小孩被留下來。問題是,家長通常不敢將矛頭指向老師,即便媽媽知道是老師的問題,也不敢找老師興師問罪。這是我們社會對老師身份的一種集體顧忌,無可奈何。因此控制力不好的家長,就只好將氣出在小孩身上了。所以在這裡才要提醒媽媽。要分清楚是非黑白。這樣說,雖然家長未必會買單,但在一旁聽的小孩子是心知肚明的,她會透過你與家長之間的對話來瞭解你,決定你是否可以信任。

媽媽:「是,對,老師是沒通知。可是錯是錯在他,他下課該訂正沒訂正完,那是他的錯~」
督導:「所以他被罰~但是如果他被罰,老師第一時間有通知媽媽說(媽媽插話說老師沒有說)他今天可能會晚一點回家,不要這麼早來接,你就不會生氣了嘛。」(個案在此時也開口說話,聽不清楚內容)
媽媽:「對,是啦。」(40︰30)

把道理說清楚,媽媽也就會知道自己理虧。事情就點到為止即可,免得家長面子掛不住。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6-20, 16:24


督導︰「所以老師應該是知道說你會來接,她應該告訴你,他其實被留下來,可能要留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
媽媽:「對,這樣才對。上次他就是這樣子,然後老師知道他~爸爸會這樣子走掉,老師就嚇到說,媽媽你們不要這樣子。」
督導︰「對啊,所以爸爸那一次也是,如果老師有通知你們他被留下來(媽媽:老師沒有講),所以這個部分其實應該可以跟老師達成一個共識,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就跟你們聯絡嘛。現在手機打電話都很方便,或是簡訊啊…」
媽媽:「對啊,傳line,她就沒有講。我知道他可能又因為甚麼事情被留下來,可是我不知道會留那麼久。」
督導︰「所以不能完全怪他。」
媽媽:「可是一開始如果他訂正完,能夠按部就班把下課~其實要訂正的東西其實沒有很多,我覺得應該沒有很多。」
督導︰「但是以他之前的狀況他受不了誘惑啊,下課人家在玩,然後玩得很高興,他受不了誘惑就跑出去了。所以這是他的一個問題嘛,他就是做不到這一點。」
媽媽:「對,他沒有自制力啦。」
督導︰「對,這個是需要去幫他慢慢培養的能力,讓他有克制的能力可以去提醒自己,應該要優先把那些事情做完。他玩可能要到做完功課再去,要讓他有一個把事情的輕重排出來的概念,這個需要慢慢去培養。但是剛剛~回到剛剛兩點多那件事情,媽媽出去四十分鐘,他都在幹嘛呢?」
媽媽:「我不知道他在幹嘛!」
督導:「你沒有問姊姊嗎?」
媽媽:「他就是走來走去,可能跟誰聊天,晃一下吧。(轉頭問個案)你到底在幹嗎?我忘記問姊姊~」
督導:「所以姊姊也沒有去盯他要好好寫功課嗎?還是姊姊有盯他他不聽~」
媽媽:「你那天姊姊有沒有叫你好好回去寫?」
督導:「還是姊姊跟他一起在玩?」
媽媽:「(問個案)姊姊有講嗎?有啊,他說姊姊有講。」
督導:「(問個案)那你沒有聽她的ㄏㄡ?」
媽媽:「他一定在那邊東摸西摸~」
個案:「因為太累~」
督導:「太累~那你就跑去睡覺ㄡ?」
個案:「對!先跑去休息。」
督導:「跑去哪裡休息?」
個案:「那沙發。」
督導:「沙發上,就睡40分鐘ㄡ?」
個案:「(邊笑邊說)沒有,沒有,躺一下。」
媽媽:「ㄡ,妹妹是有說他躺一下,又起來。然後在那邊走,又在那邊幹嘛。ㄚ 妹妹是不會這樣,妹妹是你叫她她就是~」
督導:「那妹妹沒有提醒他要趕快寫功課嗎?」(42︰52)
媽媽:「妹妹有跟你講嗎?」
個案:「沒有,她沒有講。」
媽媽:「沒有,你還要一個小二提醒ㄡ?」(個案支嗚不知如何回應)
督導:「所以你在沙發上躺多久?」
個案:「(很有精神的說)一下下而已。」
督導:「一下下?一下下那也不到40分鐘啊?那其他時間在幹麼?」
個案:「其他時間就~就~那個~」
媽媽:「他一定會開抽屜,你是不是開抽屜去玩東西?」
個案:「沒有。」
督導:「他是東摸西摸,還是他在玩某一樣東西?」
媽媽:「他會這樣子ㄟ,我在想(個案說玩寶貝球)他一定是開抽屜,有玩具,他在那邊玩。」
督導:「玩寶貝球~他的寶貝球是指什麼?」
媽媽:「就是玩具,現在不是有寶貝球,那個球打開後裡面有一些寵物、小玩具之類的~。」
督導:「外面賣的~」
媽媽:「寶可夢那個啊,塑膠球~他有好幾顆啊,三四顆吧。」
督導:「那個叫什麼蛋,是不是?」
媽媽:「對對對,寶貝球打開之後裡面就有…」
個案:「那個紅色的寶貝球~」
督導:「你玩很久嗎?」
個案:「玩~玩~玩~(要說不說,弔人胃口)」(4400)
媽媽:「他就是因為這樣的態度個性,以前小時候很多玩具都被我們丟掉。像車子啊,錢包的錢啊,以前爸爸一氣之下就把它往櫃子上面丟都不給他。還有一些不錯的鑰匙圈,只要他犯錯就沒收,東西弄壞就從零用錢一直扣。有時候出去,他會講媽媽我沒有錢買什麼,我就說沒有錢就不用買。他沒有什麼金錢觀念,也不重視啦。過年人家給他紅包,妹妹就會趕快收在她的包包趕快收起來。他不是,他東西就會丟在旁邊~」
督導:「他亂丟你就收起來~」
媽媽:「有時候爺爺給他,譬如說像他課業不錯爺爺會給他錢,學校成績不錯就會給他們獎勵。當場發個紅包給他,他就往旁邊丟。爺爺看到又把錢收起來。竟然對錢那麼不重視~」
督導:「哈,那他知道被收回去嗎?」
媽媽:「他不知道,他不會去找他那一包ㄟ」
督導:「所以他也不在乎?」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6-20, 16:26


督導︰「所以老師應該是知道說你會來接,她應該告訴你,他其實被留下來,可能要留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

找到機會就跟家長澄清,讓家長知道哪一件事情孩子該承擔的責任是什麼,不要因為生氣就不分青紅皂白。

媽媽:「對,這樣才對。上次他就是這樣子,然後老師知道他~爸爸會這樣子走掉,老師就嚇到說,媽媽你們不要這樣子。」

督導︰「對啊,所以爸爸那一次也是,如果老師有通知你們他被留下來(媽媽:老師沒有講),所以這個部分其實應該可以跟老師達成一個共識,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就跟你們聯絡嘛。現在手機打電話都很方便,或是簡訊啊…」

老師都已經經歷過一次類似的狀況,但似乎並不認為告知家長小孩被她留下來,是老師的責任,才會讓同樣的事情又出現一次。但家長對於這種事情,也不敢去要求老師盡到通知的責任。為了避免又遇到類似的狀況,才建議家長可以主動出擊。

媽媽:「對啊,傳line,她就沒有講。我知道他可能又因為甚麼事情被留下來,可是我不知道會留那麼久。」
督導︰「所以不能完全怪他。」

釐清個案的責任有多少,因此才說不能完全怪個案。

媽媽:「可是一開始如果他訂正完,能夠按部就班把下課~其實要訂正的東西其實沒有很多,我覺得應該沒有很多。」

家長的思惟模式通常都是歸咎於自己的小孩,如果個案有按時訂正作業,就不會被留下來,就不會發生媽媽等不到人的情況。但是,個案沒有按時訂正作業,不一定要被留下來;就算被留下來,只要老師有考慮到家長的部份,即時通知家長,家長也不會等那麼久。更何況,個案也可能因為其他原因被留下來,不全然都是因為沒有訂正作業。因此媽媽會等那麼久的直接原因,就是老師沒有告知家長,孩子被她留下來,會晚一點放學。但因為家長通常不敢去思考老師的責任問題,因此就只能將氣出在孩子身上了。

督導︰「但是以他目前的狀況他受不了誘惑啊,下課人家在玩,然後玩得很高興,他受不了誘惑就跑出去了。所以這是他的一個問題嘛,他就是做不到這一點。」

點出個案不能專心視能力的問題,而不是其他問題。家長通常都不太願意去承認自己的孩子能力有問題,比較願意相信是孩子的努力不夠,意志力不堅定。但是家長越逃避去接受能力有困難,對孩子越不好,一直在要求孩子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要如何說孩子能力有問題,家長才會容易接受,是輔導上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媽媽:「對,他沒有自制力啦。」

督導︰「對,這個是需要去幫他慢慢培養的能力,讓他有克制的能力可以去提醒自己,應該要優先把那些事情做完。他玩可能要到做完功課再去,要讓他有一個把事情的輕重排出來的概念,這個需要慢慢去培養。但是剛剛~回到剛剛兩點多那件事情,媽媽出去四十分鐘,他都在幹嘛呢?」

媽媽同意我的觀點之後,再趁勝追擊,告知媽媽應該要做哪些事情。而不是告訴家長你的孩子能力不好就沒事。因為有老師願意陪同家長一起來面對孩子的困難,家長才會願意接受老師的觀點與建議,並嘗試用老師的建議來幫助孩子提昇。這種願意與家長一起來面對的心態,是輔導能夠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專輔老師不必因為自己能力不夠就畏縮不前,不敢去傾聽家長的困難。只要有一起想辦法,一起陪伴的心,就可以影響家長,就可以幫助個案了。另外,與媽媽談到這裡,對於前面提過,讓媽媽很生氣的事件沒有澄清清楚我還是很在意,因此在這裡幼蟲新提出來試圖釐清。

媽媽:「我不知道他在幹嘛!」
督導:「你沒有問姊姊嗎?」
媽媽:「他就是走來走去,可能跟誰聊天,晃一下吧。(轉頭問個案)你到底在幹嗎?我忘記問姊姊~」
督導:「所以姊姊也沒有去盯他要好好寫功課嗎?還是姊姊有盯他他不聽~」
媽媽:「你那天姊姊有沒有叫你好好回去寫?」
督導:「還是姊姊跟他一起在玩?」

在這裡我試著教導媽媽澄清事情的邏輯思考,而不是只顧著生氣,也不想把事情問清楚。

媽媽:「(問個案)姊姊有講嗎?有啊,他說姊姊有講。」
督導:「(問個案)那你沒有聽她的ㄏㄡ?」

什麼時候要把矛頭指向個案?這問題很難回答,因為當時在這裡去問個案,完全是一種直覺,沒有辦法去分析或定下一個操作流程。

媽媽:「他一定在那邊東摸西摸~」
個案:「因為太累~」
督導:「太累~那你就跑去睡覺ㄡ?」

這句問話其實是憑空猜測,也可以說是投石問路。但這是依個案的個案性能力而做的合理猜測。

個案:「對!先跑去休息。」
督導:「跑去哪裡休息?」
個案:「那沙發。」
督導:「沙發上,就睡40分鐘ㄡ?」

這裡也是一句陷阱式的問話,讓個案自己承認或否認。通常如果大人猜錯的話,小孩子會反駁並說出應該是如何。但設陷阱不能亂設,要合於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當事人的個性。而且不太會設陷阱要當事人說出一些心裡的秘密或他人的秘密,這是必須要注意的。

個案:「(邊笑邊說)沒有,沒有,躺一下。」

媽媽:「ㄡ,妹妹是有說他躺一下,又起來。然後在那邊走,又在那邊幹嘛。ㄚ 妹妹是不會這樣,妹妹是你叫她她就是~」

督導:「那妹妹沒有提醒他要趕快寫功課嗎?」(42︰52)

媽媽一直說妹妹表現比個案好,了解一下妹妹的能力到底到甚麼程度,比如會不會在生活規範上管哥哥等等。

媽媽:「妹妹有跟你講嗎?」
個案:「沒有,她沒有講。」
媽媽:「沒有,你還要一個小二提醒ㄡ?」(個案支唔不知如何回應)

在會談過程中,家長對個案的批評性話語,我通常會忽略,不會追著問。除非個案的行為是比較嚴重的類型,有涉及違法或嚴重欺騙、損害他人權益的狀況,我可能會順著家長的話問下去。

督導:「所以你在沙發上躺多久?」
個案:「(很有精神的說)一下下而已。」
督導:「一下下?一下下那也不到40分鐘啊?那其他時間在幹麼?」

如果真如個案所說只躺一下下,那麼其他的時間個案在做甚麼?這也是令人好奇的事情。

個案:「其他時間就~就~那個~」
媽媽:「他一定會開抽屜,你是不是開抽屜去玩東西?」
個案:「沒有。」
督導:「他是東摸西摸,還是他在玩某一樣東西?」

個案的表達能力不好時,我就會把媽媽拉下水,一起來想想個案可能會有甚麼做為。畢竟媽媽對個案的行為表現會比較清楚。

媽媽:「他會這樣子ㄟ,我在想(個案說玩寶貝球)他一定是開抽屜,有玩具,他在那邊玩。」
督導:「玩寶貝球~他的寶貝球是指什麼?」

在問媽媽的同時,也要注意個案的表達,看是否有在這時間點自己先說出來。因此需要一心兩用,同時兼顧媽媽與個案。另外會選擇問媽媽,也是想瞭解媽媽對於個案的生活細節是否有明確掌握,是否知道自己的孩子都在玩什麼。

媽媽:「就是玩具,現在不是有寶貝球,那個球打開後裡面有一些寵物、小玩具之類的~。」
督導:「外面賣的~」
媽媽:「寶可夢那個啊,塑膠球~他有好幾顆啊,三四顆吧。」
督導:「那個叫什麼蛋,是不是?」
媽媽:「對對對,寶貝球打開之後裡面就有…」
個案:「那個紅色的寶貝球~」
督導:「你玩很久嗎?」
個案:「玩~玩~玩~(要說不說,弔人胃口)」(4400)

明明是要追究個案在媽媽離開之後的期間,為何沒有完成作業,但個案談到後來似乎忘了這一點。會談到了這裡個案竟然開始玩起捉迷藏遊戲,愛說不說的,要弔大人的胃口。而個案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反應,自然是當時的氣氛使然。也就是說,雖然我與媽媽談論的內是在探討他為何沒有好好寫作業,但因為過程中沒有出現肅殺之氣,沒有讓個案如坐針氈的感覺,他才會得意忘形,又回到他原本的樣子。因此,會談的老師如果約家長來談論事情,也必須要注意到個案的反應,是一直都緊繃、畏縮,抑或是越來越放鬆,就可以判斷自己的會談做得如何了。

媽媽:「他就是因為這樣的態度個性,以前小時候很多玩具都被我們丟掉。像車子啊,錢包的錢啊,以前爸爸一氣之下就把它往櫃子上面丟都不給他。還有一些不錯的鑰匙圈,只要他犯錯就沒收,東西弄壞就從零用錢一直扣。有時候出去,他會講媽媽我沒有錢買什麼,我就說沒有錢就不用買。他沒有什麼金錢觀念,也不重視啦。過年人家給他紅包,妹妹就會趕快收在她的包包趕快收起來。他不是,他東西就會丟在旁邊~」

看來媽媽用過不少嚴厲的手段,但個案仍然始終如一,不為所動。是個案太堅持固著,還是媽媽的方法不對?

督導:「他亂丟你就收起來~」

媽媽:「有時候爺爺給他,譬如說像他課業不錯爺爺會給他錢,學校成績不錯就會給他們獎勵。當場發個紅包給他,他就往旁邊丟。爺爺看到又把錢收起來。竟然對錢那麼不重視~」

督導:「哈,那他知道被收回去嗎?」
媽媽:「他不知道,他不會去找他那一包ㄟ」
督導:「所以他也不在乎?」

連錢都可以不在乎,看來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並不是與媽媽槓上,不願意改變,而實在是障礙太嚴重,沒有能力自我約束。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專輔教師會談逐字稿解說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