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親子會談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7-17, 09:28


媽媽:「對,他可能根本就忘記那一包錢。最後我們就故意說,ㄟ妹妹,剛剛爺爺給你的錢,你等一下就買什麼買什麼時,他才會想說對ㄡ,我那一包錢呢?你要點他,他才開始再那邊找。」
督導:「所以他注意力真的是有問題,連錢這個東西都可以不注意。不是只有說特別對功課或者對你交待的事情~」
媽媽:「對,各方面都是。」
督導:「問題是,那一天媽媽開門進來的時候,你從哪裡跑回去書桌上呢?」
個案:「沙發上。」
督導:「你從沙發上~所以不只躺一下子而已啊,躺很久ㄡ?」
媽媽:「那你作賊還跑那麽大聲?」
督導:「你玩一玩,又跑到沙發上去躺著,就睡著了,對不對?」
個案:「沒~就~舒服一下下~」
督導:「舒服一下下,那一下下可能是十分鐘ㄡ,有沒有?」﹙46︰00﹚
個案:「嗯~~~」
督導:「有ㄡ?那聽到媽媽開門進來,就趕快跑起來,假裝在寫功課,對不對?」
個案:「ㄟ,對。」
督導:「那怎麼會跑那麼大聲,被媽媽聽到?」
媽媽:「真的很大聲ㄟ,ㄆ一ㄤˋㄆ一ㄤˋㄆ一ㄤˋ。」
專輔:「就很緊張~」(個案也表示說對)
媽媽:「應該是,因為我開門速度也很快呀 ,這樣轉轉轉~我就」(媽媽邊說邊笑,專輔也忍不住笑出聲)
專輔:「警察抓小偷~」
媽媽:「我本來想輕輕的開,突然這樣突襲,後來想說算了~」
督導:「他平常動作就會很粗魯嗎?」
媽媽:「對,就講話、走路~有時就會這樣,也是這樣跑~」
督導:「走路就會這樣,碰碰碰!」
媽媽:「我說你可不可以小聲一點,不要吵到樓下,他們~住那種大樓的~那隔音又差,我說你不要再這樣跑,你這樣會吵到樓下。」
督導:「所以你沒有想到說,你跑起來的聲音一定會被媽媽聽到?」
個案:「對對對!」
媽媽:「他可能心~驚嚇都忘記了,不會去在意他的腳步啊。」(個案在旁邊頻頻說對)「就很氣啊,我也不知道怎麼帶他,我真的快要~那個,我真的快不行了,我想說到最後真的不行就用藥了。但用藥我真的怕他食慾,因為他現在已經過瘦了,聽說那個會影響食慾,我就不知道…」
督導︰「但是那個~那種藥有好幾種,只有利他能比較會影響食慾,其他兩種不會。」
媽媽:「專思達不會」
督導︰「對,這個你可以再跟台大醫生討論看看。」
媽媽:「利他能會影響食慾,但是專思達是長效型的嗎?」
督導︰「對,但是它比較不會影響食慾。」
媽媽:「是喔!」
督導︰「另外有一種不是利他能的這種藥,它也比較不影響,但是要看他的反應,他曾經吃過利他能2次嘛。」
媽媽:「有一次禮拜六,跟爸爸大掃除,有半天我有讓他在家…」
督導︰「效果怎麼樣?」
媽媽:「我覺得還好,他就是會做著在那邊寫功課,可是他神情也沒有到恍惚,就是妹妹跑來看我們在幹甚麼,然後他會看一下,然後他就還是會繼續寫他的。」
督導:「所以他吃藥之後,效率有沒有增加?」
媽媽:「有,有一點點,就比較專心一點」
督導:「有比較專心一點。」
媽媽:「那是短效的」
督導:「如果這樣,也許可以嘗試,看看長效的對他會不會......」(4759)
媽媽:「可能老師也是有一點...快要...快要不能接受,所以昨天一直問我說,他甚麼時候可以吃藥?她也怕影響到他自己的學習啊!」
督導:「但基本上,他的不專注都是功課上的,或是交待的事情,他並沒有對別的同學造成干擾嘛。騷擾別人,造成人家的困擾那一類的狀況。」
媽媽:「倒是沒有,好像老師沒講過。」
督導:「就是比較少一根筋那種狀況。」
媽媽:「應該是沒有,我跟老師講說他上課會不會起來走動,老師說不會。」
督導:「啊~啊,就是會跟人家講話。」
媽媽:「可是跟人家講話是最近才這樣,上學期沒有這樣。之前沒有ㄟ
老師就說那你往好一點的方面去想。就當成他習慣這個環境,熟悉這個環境
所以他就變得比較自然~自在,所以他就會這樣嘰哩呱啦一直講。」
督導:「那是不是表示他其實也是有朋友,才有可能上課講話人家會聽他講。如果他沒有朋友,人家就不會聽。」﹙49︰04﹚
媽媽:「可是他說同學只是笑一下,可能…我也不希望他去影響人家。」
督導:「所以人家沒有搭理他嗎?」
媽媽:「你跟人家聊天,人家有跟你聊嗎?」
個案:「有~」
媽媽:「人家有跟你聊,那你有沒有影響別人?」
督導:「你跟他講什麼?寶貝蛋是不是?」
個案:「不是,不是。那個啊~講那個,新奇的事物」
督導:「新奇的事物啊!」
個案:「對!」
督導:「像多啦A夢,小叮噹那一種的嗎?」
個案:「對!對!對!」
督導:「ㄡ,你跟他講小叮噹的那些寶貝啊!」
個案:「對!對!對!」
督導:「所以,他喜歡看小叮噹?」
個案:「還有~那個寶可夢的寵物,就是爸爸跟媽媽手機裡面......」
媽媽:「比卡丘那種寶可夢......」
個案:「對!對!對!就是那個......」
督導:「ㄡ,你有去抓寶ㄡ?」
個案:「就跟朋友去......」
媽媽:「有啦!之前剛開始風行的時候他會抓。可是問題是他現在表現很不好,就不讓他碰手機啦...」
個案:「就跟朋友炫耀。」
督導:「你現在還有去抓寶嗎?」
個案:「是有啦!」
媽媽:「一兩次而已,是跟......」
個案:「一兩次~嗯~就跟朋友炫耀。」
督導:「所以,你就跟同學講,你有抓到甚麼寶貝,是不是?」
個案:「對!對!對!然後就跟朋友炫耀。」(50:06)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7-17, 09:31


媽媽:「對,他可能根本就忘記那一包錢。最後我們就故意說,ㄟ妹妹,剛剛爺爺給你的錢,你等一下就買什麼買什麼時,他才會想說對ㄡ,我那一包錢呢?你要點他,他才開始再那邊找。」
督導:「所以他注意力真的是有問題,連錢這個東西都可以不注意。不是只有說特別對功課或者對你交待的事情~」

順著媽媽說話的脈絡,提醒媽媽,她所觀察到的現象該如何來理解。

媽媽:「對,各方面都是。」
督導:「問題是,那一天媽媽開門進來的時候,你從哪裡跑回去書桌上呢?」

媽媽提到壓歲錢的事情,是岔開原先的主題的。因此看好就收,適時拉回原先的話題。這時候就直接問個案本人,給他一個措手不及。彈藥注意問話的口吻一定要溫柔,不能像媽媽那樣嚴厲,否則個案會被嚇到的。

個案:「沙發上。」
督導:「你從沙發上~所以不只躺一下子而已啊,躺很久ㄡ?」

這裡也是用合理的行為推論,既然是在沙發上,多半是要躺著偷懶。而會想偷懶的小孩,是很不容易自我克制的,一躺下去可能就忘了時間或睡著了。

媽媽:「那你作賊還跑那麽大聲?」
督導:「你玩一玩,又跑到沙發上去躺著,就睡著了,對不對?」

媽媽就像偵訊的刑警,一聽到嫌犯坦白就得理不饒人的追究指責。因此我會用瞭解細節的方式減弱媽媽的攻擊力道。如果這時候會談老師沒有吭聲,媽媽說這句話的傷害力就會直接讓個案承受。如果會談中媽媽的每一次攻擊都是直接讓小孩子承受,久了之後小孩子就不會喜歡這種會談模式。但是如果想反的,會談的老師都有適時的用話語將媽媽說話的殺傷力減弱,個案會知道專輔老師的用心,就會對會談的老師產生信任與安全感。

個案:「沒~就~舒服一下下~」
督導:「舒服一下下,那一下下可能是十分鐘ㄡ,有沒有?」﹙46︰00﹚

也是用合理的推論假設來投石問路。

個案:「嗯~~~」

個案在猶豫,要承認還是否認,這就表示我的猜測接近,或者其實個案躺的時間超過十分鐘。不管如何,個案的態度已經表示出了當時能的狀況,因此我不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定要個案坦白。如果一定要個案坦白交待多久,可能又要遭媽媽一頓指責,因此沒有必要。我會接著繼續推論可能的情節,來還原事件當時的細節。

督導:「有ㄡ?那聽到媽媽開門進來,就趕快跑起來,假裝在寫功課,對不對?」
個案:「ㄟ,對。」
督導:「那怎麼會跑那麼大聲,被媽媽聽到?」

同樣都是在問個案為何會跑那麼大聲,但感覺就是跟媽媽所說的不一樣。媽媽會認為做錯事情還敢跑那麼大聲,不可原諒;但我說的是既然在偷懶,為什麼跑那麼大聲露出馬腳?這種不同表達所隱含的感覺之差異,讀者可能需要細細去體會。

媽媽:「真的很大聲ㄟ,ㄆ一ㄤˋㄆ一ㄤˋㄆ一ㄤˋ。」

媽媽會以為我站在她的立場說話,但她聽不出來我其實是站在個案那邊的。

專輔:「就很緊張~」(個案也表示說對)

專輔乍看好像是站在個案那邊,但其實言語表達所傳遞出來的感覺,並沒有站在個案那邊。

媽媽:「應該是,因為我開門速度也很快呀 ,這樣轉轉轉~我就」(媽媽邊說邊笑,專輔也忍不住笑出聲)
專輔:「警察抓小偷~」

這裡就暴露出專輔的心思,心裡面還是認同媽媽,覺得個案是做錯事情,是做賊的人。會談中如果可以將話題轉到這種角度來討論,連媽媽自己也都覺得好笑,至少可以緩衝憤怒的情緒,也是不錯的。

媽媽:「我本來想輕輕的開,突然這樣突襲,後來想說算了~」
督導:「他平常動作就會很粗魯嗎?」

把媽媽的心思轉到擔心小孩子,是不是有甚麼能力上的困難,才會沒有能力掩飾自己的偷懶行為。我一直認為偷懶沒有好好寫作業,跟做錯事情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這種理解,在與家長的對話中,就會出現像專輔這樣的表達

媽媽:「對,就講話、走路~有時就會這樣,也是這樣跑~」
督導:「走路就會這樣,碰碰碰!」

媽媽:「我說你可不可以小聲一點,不要吵到樓下,他們~住那種大樓的~那隔音又差,我說你不要再這樣跑,你這樣會吵到樓下。」

督導:「所以你沒有想到說,你跑起來的聲音一定會被媽媽聽到?」

這裡對個案說話的觀點,還是站在個案這一邊的立場來說。從個案接下來的回答連續三個對就可以了解,個案是有被同理到的。

個案:「對對對!」
媽媽:「他可能心~驚嚇都忘記了,不會去在意他的腳步啊。」(個案在旁邊頻頻說對)「就很氣啊,我也不知道怎麼帶他,我真的快要~那個,我真的快不行了,我想說到最後真的不行就用藥了。但用藥我真的怕他食慾,因為他現在已經過瘦了,聽說那個會影響食慾,我就不知道…」

媽媽到這裡比較有面對現實的感覺,說出自己一直以來的困擾,不知道該如何帶他。這樣的表達,是比一直生氣指責個案哪裡又做不好,更有諮商會談的意義。我們要的就是家長可以清楚說出自己的困難或困擾,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知道如何來幫助家長及個案。

督導︰「但是那個~那種藥有好幾種,只有利他能比較會影響食慾,其他兩種不會。」

在這裡我選擇先跟媽媽談藥物的問題,是因為一路討論下來,我覺得個案真的是有狀況的,注意力確實很容易分散。如果能先用藥物減少個案的症狀強度,那麼要教媽媽學習使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個案進步,困難度就不會那麼大,就比較有成功的機會。

媽媽:「專思達不會」
督導︰「對,這個你可以再跟台大醫生討論看看。」
媽媽:「利他能會影響食慾,但是專思達是長效型的嗎?」
督導︰「對,但是它比較不會影響食慾。」
媽媽:「是喔!」

督導︰「另外有一種不是利他能的這種藥,它也比較不影響,但是要看他的反應,他曾經吃過利他能2次嘛。」

媽媽:「有一次禮拜六,跟爸爸大掃除,有半天我有讓他在家…」
督導︰「效果怎麼樣?」

媽媽:「我覺得還好,他就是會做著在那邊寫功課,可是他神情也沒有到恍惚,就是妹妹跑來看我們在幹甚麼,然後他會看一下,然後他就還是會繼續寫他的。」

媽媽這裡的描述可以知道,個案服用藥物是有改善的。但媽媽還是不想依靠藥物,這是家長普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督導:「所以他吃藥之後,效率有沒有增加?」
媽媽:「有,有一點點,就比較專心一點」
督導:「有比較專心一點。」
媽媽:「那是短效的」
督導:「如果這樣,也許可以嘗試,看看長效的對他會不會......」(4759)

媽媽:「可能老師也是有一點...快要...快要不能接受,所以昨天一直問我說,他甚麼時候可以吃藥?她也怕影響到他自己的學習啊!」

督導:「但基本上,他的不專注都是功課上的,或是交待的事情,他並沒有對別的同學造成干擾嘛。騷擾別人,造成人家的困擾那一類的狀況。」

點出個案干擾行為的焦點,而不要讓媽媽一直有自己的孩子很不好的印象。


媽媽:「倒是沒有,好像老師沒講過。」
督導:「就是比較少一根筋那種狀況。」
媽媽:「應該是沒有,我跟老師講說他上課會不會起來走動,老師說不會。」
督導:「啊~啊,就是會跟人家講話。」

媽媽:「可是跟人家講話是最近才這樣,上學期沒有這樣。之前沒有ㄟ老師就說那你往好一點的方面去想。就當成他習慣這個環境,熟悉這個環境
所以他就變得比較自然~自在,所以他就會這樣嘰哩呱啦一直講。」

老師這一點做得不錯,還知道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善解。但媽媽前面才剛提到說老師已經快要有點受不了,已經在給媽媽壓力了。已這兩件事情來看,顯然老師是不一致的,有時可以包容,有時又不能包容。這也是專輔老師在工作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也是需要專輔老師該好好去做的功課。讓自己在任何狀況下都可以做到一致,而不要將壓力轉嫁到學生或家長身上。

督導:「那是不是表示他其實也是有朋友,才有可能上課講話人家會聽他講。如果他沒有朋友,人家就不會聽。」﹙49︰04﹚

這裡再踢一腳,補強老師對媽媽說過的善解的概念。

媽媽:「可是他說同學只是笑一下,可能…我也不希望他去影響人家。」
督導:「所以人家沒有搭理他嗎?」
媽媽:「你跟人家聊天,人家有跟你聊嗎?」
個案:「有~」
媽媽:「人家有跟你聊,那你有沒有影響別人?」
督導:「你跟他講什麼?寶貝蛋是不是?」

寶貝蛋的概念是從前面媽媽在提個案假日沒有好好寫功課時,透露出來的訊息中獲得的。這一句話問出來後,個案的表達就明顯的不一樣,說了更多專輔老師在前面一直問,但卻都問不到的詳情。會談中看似閒聊無關的話語,其實都有機會成為後續引發重要對話的材料,因此不要對閒話家常嗤之以鼻,認為與輔導無關。

個案:「不是,不是。那個啊~講那個,新奇的事物」
督導:「新奇的事物啊!」
個案:「對!」
督導:「像多啦A夢,小叮噹那一種的嗎?」

如果問個案是什麼樣新奇的事物, 他可能會因為想不到該如何表示而答不了話。因此我就以這個個案年齡,猜測他的生活經驗中,與新奇事物有關的可能,先猜一個,再讓個案去修正。至於會猜對,純屬靈感。

個案:「對!對!對!」
督導:「ㄡ,你跟他講小叮噹的那些寶貝啊!」
個案:「對!對!對!」
督導:「所以,他喜歡看小叮噹?」
個案:「還有~那個寶可夢的寵物,就是爸爸跟媽媽手機裡面......」
媽媽:「比卡丘那種寶可夢......」
個案:「對!對!對!就是那個......」
督導:「ㄡ,你有去抓寶ㄡ?」

在這裡的對話,把個案的心思引到其他的生活經驗。個案既然提到爸爸媽媽手機裡的神奇寶貝,那他就有可能去抓過寶。因此我會把話題從跟同學講新奇的事物轉到他自己是不是去抓過神奇寶貝。這樣我對他的了解,就可以多增加一個面向。

個案:「就跟朋友去......」
媽媽:「有啦!之前剛開始風行的時候他會抓。可是問題是他現在表現很不好,就不讓他碰手機啦...」
個案:「就跟朋友炫耀。」
督導:「你現在還有去抓寶嗎?」
個案:「是有啦!」
媽媽:「一兩次而已,是跟......」
個案:「一兩次~嗯~就跟朋友炫耀。」
督導:「所以,你就跟同學講,你有抓到甚麼寶貝,是不是?」

在這裡話題又回到上課跟同學講什麼事情,在這裡個案重複兩次說了「跟朋友炫耀」,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沒想到他竟然可以說出這樣的表達。我也不需要問他為何上課要做這種事情,他自己就把動機說出來。從這裡也可以知道,要讓這個孩子能好好上課,或能好好表現,只是一直的嚴格管教是不夠的。他在同學面前的自卑感如果無法減少的話,他的心思中就會一直充塞這一些引起同學注意他的念頭。因此,家長與老師該去做的,是去觀察他的優勢能力並加以引導,讓他有機會表現來加強自己的自信心。

個案:「對!對!對!然後就跟朋友炫耀。」(50:06)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9-05, 15:48


督導︰「那炫耀他們有很羨慕你嗎?」
學生:「有。」
督導︰「有喔。」
學生:「對。」
督導︰「那可是你上課一直講話有沒有讓老師很生氣?」
學生:「是有啦。」
督導︰「有喔,那他有~處罰你嗎?」
學生:「沒。」
督導︰「沒有喔!所以你上課講話他都沒有做任何處理喔?就放過你喔?」
學生:「對啊!」
督導︰「只是跟媽媽告狀?」
學生:「對啊!」
媽媽:「老師可能一直叮嚀他啦!叫他不要再講話了。」
督導︰「所以老師不會有所作為,就是在~」
媽媽:「有時候像他比較浮躁的時候,老師會把他拉來旁邊,就是叫他站著~」
學生:「對對對,我知道,然後就是會把座位移到後面去。」
媽媽:「會把座位拉到老師旁邊去,就把他拉開這樣子。」
督導︰「嗯嗯…所以他那一次上課講話,只是跟媽媽講,就被你捏耳朵?」
媽媽:「他之前也有上課講話,只是沒有像昨天老師又再講一次,因為我跟他講說你不要上課講話,你上課講話你會影響別人,人家要聽課嘛!」
督導︰「那他三年級現在是下學期嘛,就這個學期開學,有幾次上課講話?」
媽媽:「應該有兩次,老師有講過兩次。」
督導︰「兩次,都是同一個課嗎?」
媽媽:「我不知道是甚麼課,只是老師說他最近上課變得很愛講話。」
督導︰「所以最近這一次是國語課?」
媽媽:「他說是國語課。我沒有問老師甚麼課。」
學生:「國語課或數學課。」
督導︰「所以這兩科是你都會了,所以不用聽,還是你聽不懂,不用聽?」
媽媽:「是嗎?」
學生:「是會聽一下啦!」
督導︰「會聽一下,那別的課你都沒有聊天講話?」
學生:「嗯。」
督導︰「為什麼?」
學生:「因為那個比較有趣。」
督導︰「因為別的科比較有趣。」
學生:「對。」
督導︰「國語課無聊。」
學生:「對啊,但是還是會聽一下,新的事物還是會聽一下。」
督導︰「你不聽的話,你考試不是就寫不出來嗎?」
學生:「我是會聽一下。」
督導︰「會聽一下,所以你其實在跟同學說話,還是有在聽?」
學生:「對對對。」
督導︰「那你會不會害同學聽不到?」
學生:「(笑出來)….會。」
督導︰「你跟他講他就不能聽到上課老師講的,那他成績就會不好,到時候他又怪你說:「都是你害我的。」會不會?」
學生:「會。」
督導︰「會ㄡ!所以媽媽開門那件事情,後來是你處罰他,還是~」
媽媽:「我沒有處罰他,我只是拿衣架恐嚇他,說你下次再給我這樣,你就知道。你不要再給我說謊,他說好,我就叫他回去寫功課。」
督導︰「那個時候不是兩點多嗎?他怎麼會坐在棉被上面?」
媽媽:「棉被上面,那個是禮拜六的事情啊。」
學生:「啊,我知道了。」
督導︰「所以那是兩件事情?」
媽媽:「對,也是類似這樣。」(個案在旁邊一直想參與,但都表達不清楚。)
督導︰「所以媽媽你叫他去跟爸爸睡是另外一天的事情。」
媽媽:「兩天。」
督導︰「不是同一天」
媽媽:「對」
個案:「有一次真的換棉被了」
督導︰「那一次棉被的事情是怎麼樣?」
學生:「就是~只有過一天就會回來了。」
督導︰「歐~那一天為什麼媽媽要你去跟爸爸睡?」
學生:「因為那句話,那個捏耳朵,那個爸爸~那個媽媽那句話。」(5308)
媽媽:「他上次不知道做了甚麼事,我就不高興,我就從他屁股捏下去,他就說:「很痛耶!」我說:「我捏很輕耶,我捏有比你爸爸痛嗎?」他說:「你捏比較痛。」他就開始很大聲一直講:「你捏比較痛。」我說:「很輕耶。」他就一直重複講,我說:「好,那這樣子你去跟你爸爸睡,你覺得你爸爸對你比較好,捏你比較輕,你去跟你爸爸睡啊!他就~」
督導︰「他也沒有說他爸爸對他比較好啊。」
媽媽:「他…」
督導︰「他只是說你捏得比較痛而已。」
媽媽:「對啊,那我就說這樣好啊,那這樣你去跟你爸爸睡,因為他那個時候口氣、態度很不好。」
督導︰「也許他真的很痛啊。」
媽媽:「很輕耶。」(笑出來)
督導︰「女生捏人常常都比較痛。」
媽媽:「爸爸捏的才痛,爸爸捏的都黑青,我捏的還沒有,我有節制(台語),我捏是這樣(示範捏),能捏多大力?」
督導︰「所以媽媽捏得比較痛嗎?還是爸爸捏得比較痛?」
媽媽:「你老實講,爸爸捏得比較痛?還是我捏得比較痛?」
學生:「(話說在嘴邊)」
媽媽:「你忘記了?」
媽媽:「他說是爸爸啦!對啊!」
督導︰「那你是故意講媽媽的?」
媽媽:「對啊,那天就是故意啊!」
學生:「因為是有一點點很痛。」
督導︰「所以你是故意講話要讓媽媽生氣,對不對?(個案回答嗯)所以媽媽就罰你去跟爸爸睡。」
學生:「就睡一天而已。」
媽媽:「其實我也不想跟妹妹睡,因為妹妹太會踢被子了,他睡相比較差。」
督導︰「所以兩個小孩子是他跟你睡?」
媽媽:「對。」
督導︰「那妹妹呢?」
媽媽:「跟爸爸睡。」
督導︰「喔…所以他們現在沒有各自的房間?」
媽媽:「還沒有。還沒有讓他們各自睡,就是怕他們會踢被子什麼的。晚上沒有人幫他們蓋被子。」
督導︰「為什麼他不喜歡跟他爸爸睡?」
媽媽:「因為以前小時候,他曾經有跟爸爸睡,之後爸爸就會~爸爸都晚班嘛,有時候都半夜兩點、一點多才回來,爸爸假日要補眠好好睡的時候,他七點多就給你醒來,醒來他就會在床上那邊亂動亂動,就爸爸不知道是有揍他還是罵他,我忘記了,之後發生那件事,他就嚇到了,之後他就不敢再跟他爸爸睡,爸爸每次都跟他講說,你跟我睡,他就說:「我不要,我不要跟你睡。」。(5518)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9-05, 15:54


督導︰「那炫耀他們有很羨慕你嗎?」
學生:「有。」
督導︰「有喔。」
學生:「對。」
督導︰「那可是你上課一直講話有沒有讓老師很生氣?」

如果一直跟個案談上課跟同學炫耀的內容,那最後的結果也就是知道個案上課在炫耀。但在現實生活中,個案上課說話一定會引發許多事情,例如同學覺得被干擾、不耐煩,或是他跟同學說得很高興,老師看不過去出面制止等。因此,稍微知道個案的表現之後,在把話題拉回到當天是否有引發其他事端。而在種種的可能事端中,被老師責備處罰是最可能的事情,也會是最想知道的。

學生:「是有啦。」
督導︰「有喔,那他有~處罰你嗎?」
學生:「沒。」
督導︰「沒有喔!所以你上課講話他都沒有做任何處理喔?就放過你喔?」

學生說沒有,我會再重複確認一次,避免學生是隨口亂答。但我問個案「就放過你喔?」是有指涉性的,要提醒學生再一次確定,也埋下之後是否詢問老師為何沒有處罰他的伏筆。

學生:「對啊!」
督導︰「只是跟媽媽告狀?」

再一次確認老師沒有處罰個案。

學生:「對啊!」
媽媽:「老師可能一直叮嚀他啦!叫他不要再講話了。」
督導︰「所以老師不會有所作為,就是在~」
媽媽:「有時候像他比較浮躁的時候,老師會把他拉來旁邊,就是叫他站著~」
學生:「對對對,我知道,然後就是會把座位移到後面去。」
媽媽:「會把座位拉到老師旁邊去,就把他拉開這樣子。」

到了這裡就知道老師對於個案說話如何處置的。

督導︰「嗯嗯…所以他那一次上課講話,只是跟媽媽講,就被你捏耳朵?」

這裡的對象轉成媽媽,為何老師沒有處罰個案上課說話的行為,而媽媽卻要這麼生氣?

媽媽:「他之前也有上課講話,只是沒有像昨天老師又再講一次,因為我跟他講說你不要上課講話,你上課講話你會影響別人,人家要聽課嘛!」

表面上看媽媽的處罰個案似乎有道理,為了不讓個案醒想到其他同學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上,這個媽媽有這麼正義嗎?我會懷疑,因為這種媽媽如鳳毛麟角。最有可能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個案沒有聽從媽媽的要求,所以媽媽生氣了,才處罰個案。

督導︰「那他三年級現在是下學期嘛,就這個學期開學,有幾次上課講話?」
媽媽:「應該有兩次,老師有講過兩次。」
督導︰「兩次,都是同一個課嗎?」
媽媽:「我不知道是甚麼課,只是老師說他最近上課變得很愛講話。」
督導︰「所以最近這一次是國語課?」
媽媽:「他說是國語課。我沒有問老師甚麼課。」
學生:「國語課或數學課。」
督導︰「所以這兩科是你都會了,所以不用聽,還是你聽不懂,不用聽?」
媽媽:「是嗎?」
學生:「是會聽一下啦!」
督導︰「會聽一下,那別的課你都沒有聊天講話?」
學生:「嗯。」
督導︰「為什麼?」
學生:「因為那個比較有趣。」
督導︰「因為別的科比較有趣。」
學生:「對。」
督導︰「國語課無聊。」
學生:「對啊,但是還是會聽一下,新的事物還是會聽一下。」
督導︰「你不聽的話,你考試不是就寫不出來嗎?」
學生:「我是會聽一下。」
督導︰「會聽一下,所以你其實在跟同學說話,還是有在聽?」
學生:「對對對。」
督導︰「那你會不會害同學聽不到?」

這裡問的問題,跟媽媽前面說的其實差不多,就是上課講話影響到其他同學。只是如果像媽媽那樣以講道理的方式來問,個案應該不會直接的回答。但是先跟他聊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後再問他,就比較不會有那麼明顯的針對性,個案心防會降低,比較願意回答。

學生:「(笑出來)….會。」
督導︰「你跟他講他就不能聽到上課老師講的,那他成績就會不好,到時候他又怪你說:「都是你害我的。」會不會?」
學生:「會。」
督導︰「會ㄡ!所以媽媽開門那件事情,後來是你處罰他,還是~」

通常在與個案會談中,如果個案很誠實的坦白自己的不對,我不太會趁乘勝追擊,對個案說教或曉以大義。我的認知中,犯錯的人願意親口承認自己做錯比較重要,至於是否承諾下次不再犯,其意義是不大的。因此與個案聊得差不多,就轉而繼續瞭解其他的衝突事件。

媽媽:「我沒有處罰他,我只是拿衣架恐嚇他,說你下次再給我這樣,你就知道。你不要再給我說謊,他說好,我就叫他回去寫功課。」
督導︰「那個時候不是兩點多嗎?他怎麼會坐在棉被上面?」

個案的能力不好,因此在表達時無法讓別人形成正確的概念。像前面提到假日沒有好好寫功課被媽媽現場抓到的事情時,媽媽提到了個案讓她生氣的另一件事情(個案說媽媽捏的比爸爸痛),個案插嘴進來時說到被處罰跟爸爸睡覺這一件事情,就沒有把時間說明清楚。因為兩件不同時空的事情被個案說在一起,因此我才會產生疑問,無法理解兩件事情的邏輯關係,因此才會提出來跟媽媽澄清。

媽媽:「棉被上面,那個是禮拜六的事情啊。」
學生:「啊,我知道了。」

真是後知後覺的小孩,一路會談下來,就逐漸形成了對孩子能力的理解。但對媽媽來說,可能就是說越多越生氣吧。

督導︰「所以那是兩件事情?」
媽媽:「對,也是類似這樣。」(個案在旁邊一直想參與,但都表達不清楚。)
督導︰「所以媽媽你叫他去跟爸爸睡是另外一天的事情。」
媽媽:「兩天。」
督導︰「不是同一天。」
媽媽:「對。」
個案:「有一次真的換棉被了。」
督導︰「那一次棉被的事情是怎麼樣?」
學生:「就是~只有過一天就會回來了。」

個案的表達也是沒頭沒尾,就直接跳到結果了。

督導︰「歐~那一天為什麼媽媽要你去跟爸爸睡?」
學生:「因為那句話,那個捏耳朵,那個爸爸~那個媽媽那句話。」(5308)
媽媽:「他上次不知道做了甚麼事,我就不高興,我就從他屁股捏下去,他就說:「很痛耶!」我說:「我捏很輕耶,我捏有比你爸爸痛嗎?」他說:「你捏比較痛。」他就開始很大聲一直講:「你捏比較痛。」我說:「很輕耶。」他就一直重複講,我說:「好,那這樣子你去跟你爸爸睡,你覺得你爸爸對你比較好,捏你比較輕,你去跟你爸爸睡啊!他就~」
督導︰「他也沒有說他爸爸對他比較好啊。」

家長很明顯並沒有客觀的來看待孩子的言行表現,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卻又說那是孩子的想法。遇到這種狀況,我就會站出來幫小孩子說公道話。

媽媽:「他…」
督導︰「他只是說你捏得比較痛而已。」
媽媽:「對啊,那我就說這樣好啊,那這樣你去跟你爸爸睡,因為他那個時候口氣、態度很不好。」

媽媽生氣的理由被我堵住之後,又找出了另一個新的理由,這一點我就無法替個案說話了。因為我不在現場,不知道個案的態度如何。因此我只能再找別的方式來幫個案說話。

督導︰「也許他真的很痛啊。」
媽媽:「很輕耶。」(笑出來)
督導︰「女生捏人常常都比較痛。」

媽媽認為自己捏得很輕,但我知道生氣的媽媽下手絕對不會很輕。但我並沒有正面質疑媽媽說得不老實,我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說媽媽應該捏得不輕。我說的這一句話的主詞是女生,說是指涉媽媽也對,但要說就是在指媽媽,似乎也不能這麼說。這種說法就是游離在模糊地帶的話語,對一般老師來說應該比較有難度。

媽媽:「爸爸捏的才痛,爸爸捏的都黑青,我捏的還沒有,我有節制(台語),我捏是這樣(示範捏),能捏多大力?」
督導︰「所以媽媽捏得比較痛嗎?還是爸爸捏得比較痛?」

既然媽媽堅持自己沒有用力捏,那就只好親自問當事人了。

媽媽:「你老實講,爸爸捏得比較痛?還是我捏得比較痛?」
學生:「(話說在嘴邊)」
媽媽:「你忘記了?」
媽媽:「他說是爸爸啦!對啊!」
督導︰「那你是故意講媽媽的?」

這一個問句是要還媽媽清白,前面雖然在幫個案說話,但也不能因此就是非不分。該誰認錯就得讓誰認錯。

媽媽:「對啊,那天就是故意啊!」

媽媽有被同李到。

學生:「因為是有一點點很痛。」

個案自己承認有錯,那天是有點亂講的意思。

督導︰「所以你是故意講話要讓媽媽生氣,對不對?(個案回答嗯)所以媽媽就罰你去跟爸爸睡。」

再次確定個案是否承認自己有錯,也順便將話題引到下一狀況。

學生:「就睡一天而已。」

坦白承認自己被處罰的程度,沒有信口開河。

媽媽:「其實我也不想跟妹妹睡,因為妹妹太會踢被子了,他睡相比較差。」
督導︰「所以兩個小孩子是他跟你睡?」

我不會在個案承認錯誤之後繼續追擊,因為幫助不大。所以在媽媽提到自己也不太想跟妹妹同睡時,才會好奇提問孩子跟家長睡覺的情況,也結束個案故意說媽媽的事情。

媽媽:「對。」
督導︰「那妹妹呢?」
媽媽:「跟爸爸睡。」
督導︰「喔…所以他們現在沒有各自的房間?」

做親子會談,想要知道的是個案在家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譬如,有沒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或自由度,要不要看家長臉色,家庭對個案的生活照顧品質如何等。因此像是否有自己的房間,或者是全家人擠在很小的空間內等這一些事情,就有必要去瞭解。只是,平常對話中不太可能主動問家長晚上如何睡覺的事情,必須要等到有適當機會才好順便問,才不會讓家長覺得奇怪。

媽媽:「還沒有。還沒有讓他們各自睡,就是怕他們會踢被子什麼的。晚上沒有人幫他們蓋被子。」

媽媽似乎只看得到踢被子著涼這種事情的重要性,但卻都看不到對孩子的嚴厲斥責或不當處罰,造成的心理傷害更難彌補。

督導︰「為什麼他不喜歡跟他爸爸睡?」
媽媽:「因為以前小時候,他曾經有跟爸爸睡,之後爸爸就會~爸爸都晚班嘛,有時候都半夜兩點、一點多才回來,爸爸假日要補眠好好睡的時候,他七點多就給你醒來,醒來他就會在床上那邊亂動亂動,就爸爸不知道是有揍他還是罵他,我忘記了,之後發生那件事,他就嚇到了,之後他就不敢再跟他爸爸睡,爸爸每次都跟他講說,你跟我睡,他就說:「我不要,我不要跟你睡。」。(5518)

看起來爸爸也不是省油的燈,跟媽媽的恐怖程度有得拼。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9-05, 23:10


學生:「然後有一次還把手…」
督導︰「怎麼樣?」
學生:「就是有一個處理方法,就是把腳放在沙發那邊,然後把手放在地上。」
督導︰「然後呢?」
學生:「然後一直一直過很久,手跟腳就會很酸。」
督導︰「所以是處罰你?」
學生:「對對對。」
媽媽:「那也算訓練他的穩定,就是腳這樣子,有點像那種兩個人~」
督導︰「那是在處罰還是在訓練他?」
媽媽:「也都有,因為他的穩定性跟肌耐力真的不夠好,之前是有叫他做仰臥起坐啊。」
督導︰「那他那一些穩定性有到醫院復健科去做過一些治療嗎?」
媽媽:「有。可是大一點之後,大概我已經停掉一年半了。」
督導︰「小時候他有去做過一些感統~」
媽媽:「有,他大概3歲就去上那個早療課上很久,上好幾年耶,上5年有吧!」
督導︰「所以其實這個部分也是他先天能力上比較弱的地方。」
媽媽:「是,我覺得應該是。」
督導︰「所以也不是用打的用罵的就可以進步。」
媽媽:「對,力氣不足啦。他之前那個到小二,他才會把家裡那個鐵門,那不是要轉嗎,他到小二才轉得開耶,他已經沒力氣倒轉不開耶。」
督導︰「所以慢慢在進步喔!…那拿筷子有問題嗎?」
媽媽:「筷子是沒有,可是像我們筷子是這樣拿嘛,可是他會變成是這樣子,手這邊就是握住。」
督導︰「就是握的不對啦!」
媽媽:「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調,以前有用學習筷,不知道為什麼會教成變成這樣子。」
督導︰「那他目前在學校是用湯匙還是筷子?」
媽媽:「湯匙筷子都有。」
督導︰「都有喔。」
學生:「因為那個面很難夾~」
督導︰「所以這個部分,媽媽~現在有在台大心智科嘛,可以問一下醫生他的動作這個部分,還需要再做甚麼訓練。」
媽媽:「那可能要等他評估之後吧!他有幫我安排心理評估,4月18號。4月18日要帶他去評估。你看他就動不停,在家裡也是啊,那個椅子都沒有辦法像我們這樣好好坐,要不就這樣子動啊。」
督導︰「也許這個就是他的問題啦,就是說注意力,專注力方面有困難,動作協調方面的問題。」
媽媽:「他是多~我覺得他每個東西不足他都有涉略一些~」
督導︰「所以這個部分就是要看怎麼幫忙他慢慢進步。那媽媽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
媽媽:「嗯,好。」
督導︰「就先跟你談到這邊,那後續有需要再請怡君老師約你來會談。」
媽媽:「好,謝謝。」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9-17, 07:19


學生:「然後有一次還把手…」
督導︰「怎麼樣?」
學生:「就是有一個處理方法,就是把腳放在沙發那邊,然後把手放在地上。」
督導︰「然後呢?」
學生:「然後一直一直過很久,手跟腳就會很酸。」
督導︰「所以是處罰你?」
學生:「對對對。」

爸爸是要將個案訓練成特種部隊嗎?

媽媽:「那也算訓練他的穩定,就是腳這樣子,有點像那種兩個人~」
督導︰「那是在處罰還是在訓練他?」
媽媽:「也都有,因為他的穩定性跟肌耐力真的不夠好,之前是有叫他做仰臥起坐啊。」

到底是處罰,還是美其名為訓練的不當管教,是有需要去確定的。其實這麼問,也是要提醒家長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雖然效果不明顯,但只要經常去問,對家長應該還是會有一些效果的。

督導︰「那他那一些穩定性有到醫院復健科去做過一些治療嗎?」

也許將腳掛在沙發上的動作是從治療師那裡學到的,但可以在治療師監督下所做的動作,不必然在家裡也可以做。家長讓個案去接受5年治療後就停了,有很多的可能性與考量。但其實最好的治療活動,就是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生活中的整理、清潔、打等事情,既不用花錢,也可以每天執行。只是很多家長是沒有這種觀念的。

媽媽:「有。可是大一點之後,大概我已經停掉一年半了。」
督導︰「小時候他有去做過一些感統~」
媽媽:「有,他大概3歲就去上那個早療課上很久,上好幾年耶,上5年有吧!」
督導︰「所以其實這個部分也是他先天能力上比較弱的地方。」

找到機會就幫孩子說話,讓家長接受孩子的能力有障礙,不要做過多不切實際的期待與要求。

媽媽:「是,我覺得應該是。」
督導︰「所以也不是用打的用罵的就可以進步。」

再補強前面那一句話的效果。

媽媽:「對,力氣不足啦。他之前那個到小二,他才會把家裡那個鐵門,那不是要轉嗎,他到小二才轉得開耶,他已經沒力氣倒轉不開耶。」

督導︰「所以慢慢在進步喔!…那拿筷子有問題嗎?」

提醒家長去看到,孩子是有在進步的(雖然速度慢到家長受不了)。

媽媽:「筷子是沒有,可是像我們筷子是這樣拿嘛,可是他會變成是這樣子,手這邊就是握住。」

有機會我會問拿筷子的事情,我認為會正確拿筷子吃飯這件事情很重要,但目前的家長根本不認為這一項能力很重要。我的認知中,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個案,不是去補強他們的功課,反而應該去訓練他們的手腳操作能力,包括正確拿筷子吃飯在內。這樣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比較有機會突破。

督導︰「就是握的不對啦!」
媽媽:「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調,以前有用學習筷,不知道為什麼會教成變成這樣子。」
督導︰「那他目前在學校是用湯匙還是筷子?」
媽媽:「湯匙筷子都有。」
督導︰「都有喔。」
學生:「因為那個面很難夾~」

督導︰「所以這個部分,媽媽~現在有在台大心智科嘛,可以問一下醫生他的動作這個部分,還需要再做甚麼訓練。」

媽媽:「那可能要等他評估之後吧!他有幫我安排心理評估,4月18號。4月18日要帶他去評估。你看他就動不停,在家裡也是啊,那個椅子都沒有辦法像我們這樣好好坐,要不就這樣子動啊。」

督導︰「也許這個就是他的問題啦,就是說注意力,專注力方面有困難,動作協調方面的問題。」

綜合總結個案的主要問題,這也是一路會談下來對孩子能力的評估。

媽媽:「他是多~我覺得他每個東西不足他都有涉略一些~」
督導︰「所以這個部分就是要看怎麼幫忙他慢慢進步。那媽媽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
媽媽:「嗯,好。」
督導︰「就先跟你談到這邊,那後續有需要再請怡君老師約你來會談。」
媽媽:「好,謝謝。」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上一頁

回到 專輔教師會談逐字稿解說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