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7-07-17, 09:31
媽媽:「對,他可能根本就忘記那一包錢。最後我們就故意說,ㄟ妹妹,剛剛爺爺給你的錢,你等一下就買什麼買什麼時,他才會想說對ㄡ,我那一包錢呢?你要點他,他才開始再那邊找。」
督導:「所以他注意力真的是有問題,連錢這個東西都可以不注意。不是只有說特別對功課或者對你交待的事情~」
順著媽媽說話的脈絡,提醒媽媽,她所觀察到的現象該如何來理解。
媽媽:「對,各方面都是。」
督導:「問題是,那一天媽媽開門進來的時候,你從哪裡跑回去書桌上呢?」
媽媽提到壓歲錢的事情,是岔開原先的主題的。因此看好就收,適時拉回原先的話題。這時候就直接問個案本人,給他一個措手不及。彈藥注意問話的口吻一定要溫柔,不能像媽媽那樣嚴厲,否則個案會被嚇到的。
個案:「沙發上。」
督導:「你從沙發上~所以不只躺一下子而已啊,躺很久ㄡ?」
這裡也是用合理的行為推論,既然是在沙發上,多半是要躺著偷懶。而會想偷懶的小孩,是很不容易自我克制的,一躺下去可能就忘了時間或睡著了。
媽媽:「那你作賊還跑那麽大聲?」
督導:「你玩一玩,又跑到沙發上去躺著,就睡著了,對不對?」
媽媽就像偵訊的刑警,一聽到嫌犯坦白就得理不饒人的追究指責。因此我會用瞭解細節的方式減弱媽媽的攻擊力道。如果這時候會談老師沒有吭聲,媽媽說這句話的傷害力就會直接讓個案承受。如果會談中媽媽的每一次攻擊都是直接讓小孩子承受,久了之後小孩子就不會喜歡這種會談模式。但是如果想反的,會談的老師都有適時的用話語將媽媽說話的殺傷力減弱,個案會知道專輔老師的用心,就會對會談的老師產生信任與安全感。
個案:「沒~就~舒服一下下~」
督導:「舒服一下下,那一下下可能是十分鐘ㄡ,有沒有?」﹙46︰00﹚
也是用合理的推論假設來投石問路。
個案:「嗯~~~」
個案在猶豫,要承認還是否認,這就表示我的猜測接近,或者其實個案躺的時間超過十分鐘。不管如何,個案的態度已經表示出了當時能的狀況,因此我不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定要個案坦白。如果一定要個案坦白交待多久,可能又要遭媽媽一頓指責,因此沒有必要。我會接著繼續推論可能的情節,來還原事件當時的細節。
督導:「有ㄡ?那聽到媽媽開門進來,就趕快跑起來,假裝在寫功課,對不對?」
個案:「ㄟ,對。」
督導:「那怎麼會跑那麼大聲,被媽媽聽到?」
同樣都是在問個案為何會跑那麼大聲,但感覺就是跟媽媽所說的不一樣。媽媽會認為做錯事情還敢跑那麼大聲,不可原諒;但我說的是既然在偷懶,為什麼跑那麼大聲露出馬腳?這種不同表達所隱含的感覺之差異,讀者可能需要細細去體會。
媽媽:「真的很大聲ㄟ,ㄆ一ㄤˋㄆ一ㄤˋㄆ一ㄤˋ。」
媽媽會以為我站在她的立場說話,但她聽不出來我其實是站在個案那邊的。
專輔:「就很緊張~」(個案也表示說對)
專輔乍看好像是站在個案那邊,但其實言語表達所傳遞出來的感覺,並沒有站在個案那邊。
媽媽:「應該是,因為我開門速度也很快呀 ,這樣轉轉轉~我就」(媽媽邊說邊笑,專輔也忍不住笑出聲)
專輔:「警察抓小偷~」
這裡就暴露出專輔的心思,心裡面還是認同媽媽,覺得個案是做錯事情,是做賊的人。會談中如果可以將話題轉到這種角度來討論,連媽媽自己也都覺得好笑,至少可以緩衝憤怒的情緒,也是不錯的。
媽媽:「我本來想輕輕的開,突然這樣突襲,後來想說算了~」
督導:「他平常動作就會很粗魯嗎?」
把媽媽的心思轉到擔心小孩子,是不是有甚麼能力上的困難,才會沒有能力掩飾自己的偷懶行為。我一直認為偷懶沒有好好寫作業,跟做錯事情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這種理解,在與家長的對話中,就會出現像專輔這樣的表達
媽媽:「對,就講話、走路~有時就會這樣,也是這樣跑~」
督導:「走路就會這樣,碰碰碰!」
媽媽:「我說你可不可以小聲一點,不要吵到樓下,他們~住那種大樓的~那隔音又差,我說你不要再這樣跑,你這樣會吵到樓下。」
督導:「所以你沒有想到說,你跑起來的聲音一定會被媽媽聽到?」
這裡對個案說話的觀點,還是站在個案這一邊的立場來說。從個案接下來的回答連續三個對就可以了解,個案是有被同理到的。
個案:「對對對!」
媽媽:「他可能心~驚嚇都忘記了,不會去在意他的腳步啊。」(個案在旁邊頻頻說對)「就很氣啊,我也不知道怎麼帶他,我真的快要~那個,我真的快不行了,我想說到最後真的不行就用藥了。但用藥我真的怕他食慾,因為他現在已經過瘦了,聽說那個會影響食慾,我就不知道…」
媽媽到這裡比較有面對現實的感覺,說出自己一直以來的困擾,不知道該如何帶他。這樣的表達,是比一直生氣指責個案哪裡又做不好,更有諮商會談的意義。我們要的就是家長可以清楚說出自己的困難或困擾,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知道如何來幫助家長及個案。
督導︰「但是那個~那種藥有好幾種,只有利他能比較會影響食慾,其他兩種不會。」
在這裡我選擇先跟媽媽談藥物的問題,是因為一路討論下來,我覺得個案真的是有狀況的,注意力確實很容易分散。如果能先用藥物減少個案的症狀強度,那麼要教媽媽學習使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個案進步,困難度就不會那麼大,就比較有成功的機會。
媽媽:「專思達不會」
督導︰「對,這個你可以再跟台大醫生討論看看。」
媽媽:「利他能會影響食慾,但是專思達是長效型的嗎?」
督導︰「對,但是它比較不會影響食慾。」
媽媽:「是喔!」
督導︰「另外有一種不是利他能的這種藥,它也比較不影響,但是要看他的反應,他曾經吃過利他能2次嘛。」
媽媽:「有一次禮拜六,跟爸爸大掃除,有半天我有讓他在家…」
督導︰「效果怎麼樣?」
媽媽:「我覺得還好,他就是會做著在那邊寫功課,可是他神情也沒有到恍惚,就是妹妹跑來看我們在幹甚麼,然後他會看一下,然後他就還是會繼續寫他的。」
媽媽這裡的描述可以知道,個案服用藥物是有改善的。但媽媽還是不想依靠藥物,這是家長普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督導:「所以他吃藥之後,效率有沒有增加?」
媽媽:「有,有一點點,就比較專心一點」
督導:「有比較專心一點。」
媽媽:「那是短效的」
督導:「如果這樣,也許可以嘗試,看看長效的對他會不會......」(4759)
媽媽:「可能老師也是有一點...快要...快要不能接受,所以昨天一直問我說,他甚麼時候可以吃藥?她也怕影響到他自己的學習啊!」
督導:「但基本上,他的不專注都是功課上的,或是交待的事情,他並沒有對別的同學造成干擾嘛。騷擾別人,造成人家的困擾那一類的狀況。」
點出個案干擾行為的焦點,而不要讓媽媽一直有自己的孩子很不好的印象。
媽媽:「倒是沒有,好像老師沒講過。」
督導:「就是比較少一根筋那種狀況。」
媽媽:「應該是沒有,我跟老師講說他上課會不會起來走動,老師說不會。」
督導:「啊~啊,就是會跟人家講話。」
媽媽:「可是跟人家講話是最近才這樣,上學期沒有這樣。之前沒有ㄟ老師就說那你往好一點的方面去想。就當成他習慣這個環境,熟悉這個環境
所以他就變得比較自然~自在,所以他就會這樣嘰哩呱啦一直講。」
老師這一點做得不錯,還知道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善解。但媽媽前面才剛提到說老師已經快要有點受不了,已經在給媽媽壓力了。已這兩件事情來看,顯然老師是不一致的,有時可以包容,有時又不能包容。這也是專輔老師在工作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也是需要專輔老師該好好去做的功課。讓自己在任何狀況下都可以做到一致,而不要將壓力轉嫁到學生或家長身上。
督導:「那是不是表示他其實也是有朋友,才有可能上課講話人家會聽他講。如果他沒有朋友,人家就不會聽。」﹙49︰04﹚
這裡再踢一腳,補強老師對媽媽說過的善解的概念。
媽媽:「可是他說同學只是笑一下,可能…我也不希望他去影響人家。」
督導:「所以人家沒有搭理他嗎?」
媽媽:「你跟人家聊天,人家有跟你聊嗎?」
個案:「有~」
媽媽:「人家有跟你聊,那你有沒有影響別人?」
督導:「你跟他講什麼?寶貝蛋是不是?」
寶貝蛋的概念是從前面媽媽在提個案假日沒有好好寫功課時,透露出來的訊息中獲得的。這一句話問出來後,個案的表達就明顯的不一樣,說了更多專輔老師在前面一直問,但卻都問不到的詳情。會談中看似閒聊無關的話語,其實都有機會成為後續引發重要對話的材料,因此不要對閒話家常嗤之以鼻,認為與輔導無關。
個案:「不是,不是。那個啊~講那個,新奇的事物」
督導:「新奇的事物啊!」
個案:「對!」
督導:「像多啦A夢,小叮噹那一種的嗎?」
如果問個案是什麼樣新奇的事物, 他可能會因為想不到該如何表示而答不了話。因此我就以這個個案年齡,猜測他的生活經驗中,與新奇事物有關的可能,先猜一個,再讓個案去修正。至於會猜對,純屬靈感。
個案:「對!對!對!」
督導:「ㄡ,你跟他講小叮噹的那些寶貝啊!」
個案:「對!對!對!」
督導:「所以,他喜歡看小叮噹?」
個案:「還有~那個寶可夢的寵物,就是爸爸跟媽媽手機裡面......」
媽媽:「比卡丘那種寶可夢......」
個案:「對!對!對!就是那個......」
督導:「ㄡ,你有去抓寶ㄡ?」
在這裡的對話,把個案的心思引到其他的生活經驗。個案既然提到爸爸媽媽手機裡的神奇寶貝,那他就有可能去抓過寶。因此我會把話題從跟同學講新奇的事物轉到他自己是不是去抓過神奇寶貝。這樣我對他的了解,就可以多增加一個面向。
個案:「就跟朋友去......」
媽媽:「有啦!之前剛開始風行的時候他會抓。可是問題是他現在表現很不好,就不讓他碰手機啦...」
個案:「就跟朋友炫耀。」
督導:「你現在還有去抓寶嗎?」
個案:「是有啦!」
媽媽:「一兩次而已,是跟......」
個案:「一兩次~嗯~就跟朋友炫耀。」
督導:「所以,你就跟同學講,你有抓到甚麼寶貝,是不是?」
在這裡話題又回到上課跟同學講什麼事情,在這裡個案重複兩次說了「跟朋友炫耀」,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沒想到他竟然可以說出這樣的表達。我也不需要問他為何上課要做這種事情,他自己就把動機說出來。從這裡也可以知道,要讓這個孩子能好好上課,或能好好表現,只是一直的嚴格管教是不夠的。他在同學面前的自卑感如果無法減少的話,他的心思中就會一直充塞這一些引起同學注意他的念頭。因此,家長與老師該去做的,是去觀察他的優勢能力並加以引導,讓他有機會表現來加強自己的自信心。
個案:「對!對!對!然後就跟朋友炫耀。」(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