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6-23, 09:15


最近在網路上漫遊時,無意間看到過去醫院的同事的消息
那就是蔡醫師又有新書出版,而且已經是第五本了
《不是拿走油燈就沒事了》是這一本書的書名
是定位為「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進階(技術篇)的書籍
比較特別而吸引我注意的是蔡醫師為這本書所寫的簡介

這是一本談論心理治療技術的書,
是多年臨床實作和精神分析理論相互呼應的結晶。
它不是一本有問有答的操作手冊,不可能從本書知道個案說什麼後,
我們就回應什麼,而是討論和思索,技術裡的理論和理論裡的技術。
因為,沒有技術這件事,有的是,理論和技術的對話合體。


寫完這本「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技術的書後,
更感受到分析治療這專業的困難。說困難,不是要怯步,
而是如何確認和描繪這些難題,也是任何掙扎中的生命難題。
換另一角度來說,這本書呈現了對於難題的描繪,
以及如何身在其中掙扎走下去的路。
這是技術的課題。
但不是只要學會如何說出詮釋?如何做出支持?
而是如何確定生命的難題是什麼?可以找到多少語言來說它?
寫完這本書,我甚至覺得還是說得有些簡易了,
無法反映生命的受苦與複雜的難題。


多年來我對精神分析一直有一個印象,那就是
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
而現在看到在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工作
在精神分析這一個領域鑽研、推廣二十多年
居於龍頭老大地位的蔡醫師說出這一番話語
坦白表示精神分析師也不是神
也看到了自己在面對生命議題時的卑微
不禁感到心理治療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只是蔡醫師對於精神分析的體悟及感觸
是他個人的認知,抑或是整體精神分析學會的共識
就不得而知了
而這樣的感觸或許只是一種無奈的呻吟
因為在書中所表達的
並沒有看到對精神分析為何會遇到這種困境的反省
而依然繼續相信佛洛伊德的祖訓不敢稍越雷池一步
這一點確實讓人感到有些婉惜

蔡醫師在他的簡介中說到,不是學會如何說詮釋的話語
或者學會做支持的表達就是在做心理治療
根本的問題是在於,你身為一個心理治療工作者
你在聽個案說了那麼多他的故事之後
是否能感受到個案的生命難題是什麼
是否能在個案的生命受苦這一個議題上與個案展開對話
蔡醫師對精神分析心理治療這一番新的體會是正確的
也是我這幾十年來從事精神心理工作
難得看到有人願意放下心理治療師的高傲與尊嚴
所說出來讓人可以感到有所感動的話語
只是作為精神分析師的蔡醫師在面對個案的生命難題時
所能做的是感受到這一個議題的艱難而掙扎的走下去
但卻不知道其實這一道難題是有解的

事實上,遭遇這一種困境的,並不是只有心理治療師
在學校擔任輔導工作的專輔老師
其實也陷在同樣的情境中
只是到目前為止
都沒有諮商輔導界的大老,出面來說出這一番真相罷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6-23, 15:56


我本身的專業是精神疾病治療,但因緣際會
在公家單位工作而必須支援校園心理衛生
才漸漸接觸到學校輔導工作這一個領域

在我參與學校輔導工作的初期
學校的專輔老師對輔導的概念很制式化
感覺上跟一般班級的導師相差無幾
差別只是在於專輔老師專門找全校有問題行為的學生問話
而導師則是有空的時候找自己的學生問話
那個年代的輔導老師做輔導的概念
就是找學生來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
而這樣的輔導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依然沒有改變

這樣的輔導概念,基本上就是沿襲西方心理治療的概念與技術來操作
所不同的只是,不同學校的專輔教師
依著自己的喜好去參加各式各樣的研習課程
再自己選擇所要使用的治療學派的技術來執行自己的輔導工作
因此所操作出來的輔導樣貌
就會相當類似於心理治療師做心理治療所呈現出來的樣子
然而西方心理治療這一套技術
在台灣諮商輔導治療這一個範疇操作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樣貌
給我的感覺跟我對精神分析的感覺一樣
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

這個現象其實沒什麼特別
在蔡醫師所寫的這本《不是拿走油燈就沒事了》書中
第二堂課「分析的金與暗示的銅」一文中
蔡醫師也提出了類似的觀察:

就技術來說,縱然有不同名詞術語,但是期待從說出生命早年的創傷故事,
然後症狀就會消失的假設,仍存在目前市場上不少治療模式裡。︒只是如何達成
的技術有所差別,讀者如果仔細觀察目前市場上的各式心理治療或諮商模式,
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這種共通處。但是技術的不同,也就反應著不同治療學派
的誕生基礎。︒我重複強調的是,由於處理的個案群的差別,或者以什麼作為焦
點目標,加上目前尚無某種⼼理治療模式可以一統江湖作為唯一的治療模式,
不過尚不至過份的說法是,精神分析取向畢竟是目前心理治療(催眠術除外)
的老祖宗或者是某種變型。


西方各門各派的心理治療
基本上都受到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潛意識概念所牽制
都認為人的心理情緒困擾,其根源是潛抑或壓抑的衝突、欲望或情結
因此只要將這一些被掩埋起來的垃圾清出檯面
生命的難題,困境就會解決
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各家各派的祖師爺發展出了自己喜歡的技術
而跟佛洛伊德分道揚鑣。
但這樣的分歧,是因為遇到不同類型症狀的病人所產生嗎?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其他學派對精神分析的操作方法太不近人情
對於弗洛伊德解釋各種心理症狀的觀點太過於專制獨斷所導致
無關乎是什麼類型的病人
這一點從目前心理治療的實務來觀察就很清楚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6-24, 11:43


整體來說,西方的心理治療雖然不能說失敗
但可以確定的是也沒有成功
因此才會一直在衍生各式各樣的治療學派
每一種新學派提出來的初期,都會帶給人們新的期待
也確實發揮了一些效果
但就像醫學治療上新開發的藥物一般
過了那一段蜜月期,研究者及一般民眾
又開始期待新一代的藥物開發出來
這樣的循環在醫學界從沒有停止過
心理治療也逃不開這樣的命運

西方的心理治療與西方的醫學,其實都碰到同樣的瓶頸
那就是企圖用人類所思考出來的方法
企圖解決生命這一項牽涉到非人類所能思議的課題
(難怪米蘭.昆德拉會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為何人類會有各式各樣的疾病出現
為何人類會遭遇各式各樣的生命難題
並不是用西方科學實證的觀點所能處理
實證的科學觀及技術可以解決物質性的問題
但是人類生病或出現心理情緒困擾
是生命本質以及生命為何會出現、存在以及衍變的問題
是與「成、住、壞、空」這一生命現象息息相關的課題
不是科學家所能思索及探就的

弗洛伊德當年在提出潛意識及精神分析的論點時
為了讓學術界可以接納他的新學說
一直企圖將自己的理論與科學實證結合在一起
因此極力的避免自己的學說與靈性、靈魂或不可知的現象牽扯在一起
而原本該是弗洛伊德接班人的榮格
卻因為自己早期的生命經歷,以及跟中國文化接觸的因緣
接受了東方人的生命觀點
接受了人類生命中所隱藏的神秘力量的存在
而自己另立門戶,提出不同於弗洛伊德的治療方法
卻也因此導致了與弗洛伊德的決裂
也讓自己嚐盡了被主流學術界孤立、排擠的痛苦
甚至因此差一點就走上崩潰的路
幸好是200萬歲的老靈魂(智慧老人)將榮格解救出來
否則心理治療學界就少了一派與生命真實樣貌較為接近的分支了

雖然目前在台灣的心理治療領域
榮格學派不像精神分析學派那麼人丁旺盛
但總的來說,榮格是比較正確的
對於生命議題的理解與觸碰,是比弗洛伊德更接近生命難題的本質
而榮格與弗洛伊德其實都從潛意識的影響力來建立自己的論說
但到最後兩人之所以會出現巨大的歧異
其實問題就在於彼此的生命觀的差別

弗洛伊德是眾所周知的無神論者
不相信宗教所談論的神明、上帝
甚至認為宗教是懦弱者的鴉片
是藉以逃避現實的藉口
而榮格的生命觀則比較貼近中國人(東方人)
(這一點跟BION有類似之處)
相信冥冥之中有一個老天爺
有一個維持生命運作軌則的「道」的存在
這個中國人說的老天爺或者東方文化所談論的道
是無法言說、無法形容也無法呈現的
只能夠用人類自身的生命經驗來體驗

因為這一套生命軌則的存在
才使得人類會生病、必須生病、無法不生病
即便是有各式各樣的藥物存在
也因為這一套生命軌則的運作
導致人類的生命會痛苦、必須痛苦、無法不痛苦
即便你有數百種數千種心理治療也一樣無法倖免
因為唯有具備正確的生命觀,瞭解生命如何依於這一套軌則運作
才有可能對人類生命的議題有所觸碰
也才有處理或解決可言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6-26, 07:56


這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發展至今
對於生命議題的探討,只有宗教經典可以作為參考
西方實證觀點的科學方法,在面對有情生命時是無能為力的
今天一個人車禍骨折了,外科醫學可以處理、可以治療
但是一個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
西方醫學只能舉白旗投降,只能讓病人一直服藥控制
甚至還要一直調高劑量或更換不同的藥物
但結果只是帶給病人不同的副作用
甚至影響生活品質

而在面對病毒或細菌所引發的疾病
更是可以看到西方醫學的無奈
雖然看似可以掌握細菌、病毒致病的原由
但其實是一直被細菌、病毒不斷的突變、變種所逼迫而疲於奔命
結構簡單的細菌、病毒都尚且如此了
我們還能奢望西方科學可以破解基因密碼
藉由基因治療來治療疾病甚至是人工生命的製造嗎?

換一個角度來看,很多西方科學的擁護者都是基督徒
都應該是上帝忠實的僕人、溫馴的羔羊
也都應該知道依於基督教經典《聖經》的訓示
所有人類的一切經歷、遭遇
都是上帝依著自己的意志所作的安排
也就是說,人類會生病、生什麼病、能否治療
這都是上帝的安排,是上帝對人類的考驗
因此企圖去思考甚至是嘗試去做出
任何想消滅疾病、改變人類命運的作為
可以說是對上帝的權威的褻瀆甚至是侵犯
同樣的,所有人類所遭受的生命的難題及痛苦
也是上帝精心、刻意的安排
作為僕人的人類是沒有智慧去揣測上帝的意旨的
更何況妄想可以有能力去改變或治療呢?

然而,面對基督教這樣的生命觀
作為信徒的科學家、醫學家或心理治療師
顯然是無法接受的,是背離自己作為有自由意志的人類的尊嚴
因此這些實證科學的擁護者要繼續走下去的方法
只能讓自己成為表象的信徒
但實質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而否認上帝的存在
西方宗教的生命觀所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
只是,就算否認了上帝的存在
一切人類的所有遭遇就得回歸到毫無準則的機率問題
疾病也好,心理困境、生命難題也好
都只是機率、偶然
無法解釋為什麼,也不可能知道為什麼
最後只能有一個結論,那就是某些人比其他人倒楣
如果生命是這樣在運作的
科學家的研究及心血,豈不是費工夫嗎?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6-26, 16:46


幸好,還有另外一種生命觀存在
那就是以佛教教義為基礎的生命觀點
在一開始提到的新書《不是拿走油燈就沒事了》中
蔡醫師也無意間提到了佛教
在該書「第二堂 分析的金和暗示的銅」一節中,蔡醫師說到:

我的觀察是,後來出現的心理治療模式
多多少少是基由精神分析模式有所窮困或侷限的地方
例如何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以及何以無法直接挑出個案的核心問題?
能否加速進行?例如 Aaron Beck 是精神分析師,他有感於憂鬱症的說法太複雜了,
而簡化了憂鬱症個案所呈現的某些負面想法,進而以憂鬱是起源於負向想法,
開啟了後來大為流行的正向思考。近來再加上佛教,
尤其是禪宗的修行經驗,搭配正向想法成為正念。
這些例子只是說明,每種心理治療模式的存在或流行,
是目前某些治療型式不夠令人滿意所衍生出來的模式。


蔡醫師在這裡提到了Mindfulness,表示是佛教的禪修加上正向思考所形成
從這樣的表達可以知道,蔡醫師既不懂Mindfulness,更不懂佛教
身為資深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的蔡醫師
跟其他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師一樣
對於佛教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或者說是受弗洛伊德洗腦)
認為佛教只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寄託,難登精神心理的殿堂
因此不願意多花精神時間來瞭解這一種東方文化所獨有的生命觀點
但這也是科學實證流行之後所產生的後遺症
認為眼見為憑、實證實據才是真理

很多人認為佛教經典所闡述的內容
無非是勸善、教善,制止大眾為非作歹的世間心理學
而經典中所描述的佛、菩薩
則是人類在面對世間無常變化的無力與無奈
所產生的一種期待救世主心態的投射與認同
因此一般人都認為佛教就是一種心理寄託的民俗行為
不具有科學實證上的可信,甚至斥之為迷信
這種心態,連佛學院的教授、畢業博士
甚至是多數身著出家服的「出家人」也都是如此
雖然感到無奈,但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就是會如此
除了接受也實在是無可奈何

許多人對佛教之所以願意親近
除了是因為經典經文具有故事性及文學性
也因為在佛教修行方法中,有一種稱為禪修的行門
靜坐禪修可以帶給人心情的平靜與心理的寧靜
可以讓人的專注力提昇、工作效率增加
這是許多有實際經驗的修行人的感受
也是目前實證科學有論文證據支持的結論
卡巴金博士也是因為這樣的效果
才會在30年前提出Mindfukness這一套
目前被心理學界視為救星的治療技術
但是,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佛教,就只是這樣嗎?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6-28, 00:09


前面說過,到目前為止,人類文明發展所積累出來的知識系統中
只有宗教經典有觸及生命的起源以及生命依歸的議題
也就是說,只有在宗教範疇內
才有可能探討生命的真實道理
科學只能解釋說明生命現象的樣貌為何是如此
而無法探究出生命現象的根本道理
當然更不可能以科學方法製造出生命

基督教或一神教的經典《聖經》中
看不到隻字片語論及弗洛伊德所發現的「潛意識」這一個隱微心理
在網路部落格上(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425)
清大王道維教授在其「性、夢、潛意識與真實的信仰(四)」一文中提到

(一)心理學與聖經的關係:
接納或排斥,我們該站在甚麼角度來看?為什麼?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佛洛依德的心理學與基督徒真實信仰間的關係之前,
我想我們要先回答一個可能存在於讀者心中的問題:
就是聖經裡沒有提到類似「潛意識」的字詞
而佛洛伊德的學說本身也只不過是以人為中心的理論,
為什麼需要做這種連結呢?會不會只是一種牽強附會而已。
或者說我們也許可以討論完全是以聖經為基礎的
「聖經心理學」或「聖經輔導學」而不必理會其他的學說。


從王教授的文章也可以確實知道,《聖經》中並沒有提到隱微心識的內容
至於為何沒有提到,那就是各自詮解、各自認定了。
但是潛意識主導人的行為甚至讓人遭受痛苦折磨的想法
是牴觸上帝主宰與大能的基督徒思想的
因此會遭受到教會批判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弗洛伊德是對的,那基督教的教義就是錯的
如果基督教的生命觀是正確的,那弗洛伊德就是錯的
這樣的邏輯,西方的心理學家應該是無法否認的
但為何心理治療師可以容忍兩者並存呢?

反觀佛教經典的內容中,處處都有
對這一個隱微心識的功能運作解說的記載
而從這一些說明隱微心識功能的經典內容中可以知道
弗洛伊德對這一個心理功能的理解有多麼錯誤
也知道相較於弗洛伊德,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還比較接近生命真實相的樣貌

依於佛教的生命觀來說,我們所生存的這一個宇宙空間
以及這空間內的所有生命是甚麼時候出現的
是無法了知的。即便是福德智慧圓滿的佛
也只能說「法爾如是」「無始而有」
意思是說,生命就是這樣存在了,而生命運作的軌則也就是這樣
不是誰制定規範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運作的
是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這樣運作下來至今的
而且這個軌則未來也不會改變
因此企圖探究生命如何起源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有情眾生知道答案
接受了這一個道理的人,就不會將自己有限的生命
用在企圖解答這一個謎題上面,而會去作更有意義的事情

佛教生命觀所說的生命運作的軌則就是:因緣果報、生死輪迴
所有的生命都受因果律的規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而所有的有情生命並沒有所謂的終結,其實是不斷的一直生死輪迴著
也就是說,這一世的生命結束後,會依著善惡業的多少、輕重
而決定下一世會在六道中的那一道出生
也會依著善惡業的多少、輕重
決定在那一道的生命歷程中會享福抑或受苦受罪
因此佛教界流行一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說明人類這一輩子所遭遇的種種好壞順違,其實是過去世的業報
而這一世所作的善惡行為,其果報也多在未來世才會兌現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7-01, 21:19


到目前為止,科學技術再如何發達
也還是無法實證宗教上所談論的生命觀
也就是說,有沒有上帝是無法科學實證的
有沒有執持業種、讓有情生死輪迴的主體心識存在
也是無法科學實證的
但是生命的存在與運作絕對不會是隨機的亂數
因為連科學家也無法接受生命是隨機的這種答案
因此,生命是依於東方佛教的生命觀
或是依於一神教的生命觀運作
一定只有一種答案
要麼就是其中之一正確,要麼就是兩者都還不對
不會是兩者都對,或者是信者有、不信者沒有
生命觀是人類生命以及宇宙空間運作的基本法則
因此如果不給自己立下明確的生命觀並依之來過生活
就會逐漸感覺到自己的心靈越來越空虛、越來越孤獨
這種空虛與孤獨也就是精神分析師所說的「缺空 les manque」
而這種感覺是無法以建立並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來填補的

大約十年前開始,我自己工作上的安排
會有督導全職實習心理師的機會
那時我就常跟被督導的學生提到這樣的概念
並建議她們考慮來學習正確的佛法
很多人不能理解,學習心理治療為何要牽扯上佛教
甚至有學校的教授認為我只是要藉機宣傳宗教
拉攏學生接受自己的宗教信仰
有這樣想法的人其實並不知道生命觀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更無法知道生命觀對一個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人的重要性

從事諮商輔導或心理治療工作的人
並不是非得依於佛教的生命觀才走得下去
要依於基督教的生命觀來做也是可以
只是如果是以基督教的生命觀來看待人所遭遇的苦難
那結論只能有一個,那就是:
每個承受苦難的人所遭受的
都是上帝精心的安排,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
這樣的想法不要說無神論的個案無法接受
連基督教徒個案甚至是治療師,應該也很抗拒去面對吧
基督教的生命觀就是會出現這樣的困境
而這種困境在佛教的生命觀中是不會存在的

以佛教的生命觀來說,每一個人這一生過得順遂與否
會不會遭遇到讓人傷心痛苦的事情或經歷
或者這一生過得極度不快樂難過等等
都與這一個人過往的生命經驗有關
弗洛伊德也是依於這個原則來建立精神分析的學說
但佛教的生命觀與精神分析的差異點就在於
精神分析認為童年甚至是胎兒期的生命經驗、創傷經驗主控了這一切
而佛教生命觀則是將這個「過往」
延伸到了過去世不知道多少年以前
而這些會讓自己受苦的生命經驗,其實也都是過去世的自己所造作產生
不像精神分析所主張的,是由個案的重要他人所施加給予或影響的

因此,依於不同的歸因就產生了不同的作法
精神分析一直想挖出嬰幼兒期以來潛藏累積的生命創傷
但這樣的邏輯放到佛教生命觀來看
完全是行不通的,也是心理治療徒勞無功的根本原因
佛洛伊德為了要瞭解潛意識到底藏了多少東西
用了催眠、自由聯想、夢的解析等技術
但所能得到的,還是分析師依於自己的理論所形成的想像與假設
接受分析的個案往往是「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
說分析師說得對,違背自己的意志;說分析師說得不對,又被指為心理防衛
但為何這一些個案不離開這樣的分析師而繼續接受治療?
我想離開分析師恐怕會讓這一些有心理困擾、生命痛苦的人
更加空虛、更加難以忍受吧!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7-03, 23:37


依於佛教的生命觀來說,每一個人的八識心田中
都藏有無量無邊的善業、惡業以及無記業種子
也可以說含藏無量無邊的清淨業與不清淨業的種子
這一些含藏的種子就是無始劫以來
有情生命個體所造作的種種業行的記錄
這一些被第八識如來藏所執持的業種
會在適當的時節因緣公平無私的兌現運行
就會讓有情生命生死不已的在六道中輪迴
也會在每一世的生命中承受可愛或不可愛的果報

這樣的生死輪迴是每一個有情生命都會經歷的
不會因為相信或不相信因果而有差別
因此才會說這是生命的真實相
但這樣的生死輪迴到底好不好呢?
也許有人會說很好,因為認為自己這一生過得順遂
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享受人生
因此才會有人說出下輩子還要當某某人的小孩或配偶這樣的話

但對多數的人來說,應該是不會喜歡的
因為多數人的生命歷程,是不順遂,甚至是打擊重重的
都不會想再重新經歷一次同樣的人生
但是下輩子的事情,自己可以完全掌控決定嗎?
而就算這一世過得平安幸福,當事人如何確定
未來世的生命,也能過得同樣自在呢?
因為依於佛教的生命觀來說,每天過得順遂幸福
是因為有過去世的福德;但在這同時,每一天的幸福
也意味著自己積累的福德在逐日的減少
如果不知道如何繼續積累福報或功德
那麼這一世的享受之後,未來世就要過著
福報微小甚至是無福的痛苦生活了
因為生命的真實相就是「生死輪迴,因緣果報」
因此,每個人的生命遭遇,都是依著這個軌則在運作
學校的轉輔老師的工作,自然也不例外。

目前在各級學校都設有專任輔導老師、兼任輔導老師與認輔老師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作學生心理或情緒行為的輔導
來幫助有情緒困擾的學生適應學校的生活並完成學程階段的學習
每一位投身於輔導工作的老師都希望在自己的協助之下
能讓學生的困擾改善或解決,也能卸下班級導師心中的石頭
這樣的理想卻往往在工作幾年後開始破滅
甚至於將輔導工作視為自己的夢魘
原因就在於學校的輔導老師在進入職場的時候
並不知道自己未來所面對的
是自己不瞭解也不曾想像過的,生命業力的角逐場
在這個場域中,有許多股因果的力量在互相拉扯
導致輔導工作的成效,不完全掌控在自己的能力或態度
而且絕多數的時候是超出自己所能理解的狀態

因此,如果從事輔導工作的老師們不具有這種因果業力的生命觀
而是以西方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待
自己輔導的學生的問題行為與其他相關人之間互動關係的話
就會常常被困在這種業力場中而痛苦不堪
甚至有輔導老師認為自己作輔導工作越作越痛苦
是因為自己學藝不精的關係,拼命的參加各種研習、工作坊
或認為自己不是當輔導老師的料,因此而失望的轉任普教老師。
但是更多在痛苦之中的老師,不想放棄自己的初衷卻又不知道如何脫離這種生活
而讓自己每天過著經恐害怕、不知所措的生活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9-21, 21:20


因此,學校的輔導老師如果想結束這種痛苦的生活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接受一種宗教的生命觀
依於宗教的生命觀來看待及理解學生的行為與其周遭的人互相對待的關係
再從這樣的理解出發來思考該如何幫助這個孩子
其次才是去思考,自己該學習甚麼能力
才能跟自己的生命觀想輔相成,讓自己的輔導工作可以得心應手

而說到接受一種宗教生命觀,多數的輔導老師應該是沒有概念的
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有許多宗教信仰的信徒
但多數從事心理治療或輔導工作的人
並不認為自己應該跟宗教牽扯上關係
但是,這種認知越強烈的人
就越容易提早感受到輔導工作所帶來的痛苦

我這裡所說的一種宗教生命觀
是指東方的宗教(北傳佛教)或西方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
雖然我認為依於佛教的生命觀最理想,最沒有理論與實際的衝突
但是如果很難成為佛教徒,成為西方宗教的信徒
總比無神論者或科學實證主義者要好

佛教的生命觀不談生命的造物主或主宰者
而是談因緣果報、生死輪迴
生命由誰最先創造出來,諸佛菩薩也不知道
因為「法爾如是」,生命就是這樣的存在
不知道是如何出現的
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主宰其他人的命運
自己命運的榮華富貴或貧賤衰敗
都是過去世的自己給這一世的自己留下來的
也是這一世的自己留給未來世的自己的
因此冤有頭、債有主,你欠人家或人家欠你的
在生命不停輪迴的過程中,都會算得清清楚楚,完全不會有絲毫的閃失
而自己的命運則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而西方宗教的生命觀認為上帝是人類的創造者與主宰者
因此人類的命運受全能上帝的安排
人類的生命也是為了榮耀全能的上帝而存在
因此自己命運的榮華富貴或貧賤衰敗
是依於信徒對上帝的榮耀程度而決定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你要繼續痛苦,還是願意選擇辛苦?

文章tcpcchen » 2018-09-22, 20:08


這兩種生命觀的差別,應該是一一體驗過後才能瞭解的
但是一般人不太可能去當幾年佛教徒,再轉而當幾年基督徒
然後才決定要依於哪一種宗教來生活
因為輔導老師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來做這種實驗
因此我才說只要依於任何一種宗教生命觀就可以。
但是一旦決定要依於一種生命觀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時
就必須要依止於該宗教對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
以及一個人一生中的榮辱毀譽、順遂或不幸等的遭遇的詮釋
也必須要對這樣的生命觀詮釋欣然接受
而不會產生絲毫的懷疑與動搖

當然上面的這種說法是一種長遠的目標
便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
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就能完全信受自己宗教所說的生命觀
也不課能在遭遇到生活上的挫折與不幸時可以毫無怨尤
但不管如何,如果相信宗教的生命觀是很重要的價值時
就必須要時時提醒自己努力去作到
只要做的時間夠長久,就能感受到依止於一種生命觀帶給自己的好處
就會發現在處理學生的問題時
不管是學生本身被照顧、對待所引發的難過感受
或瞭解到學生所處的家庭衝突帶給他的痛苦時
就不容易被拉扯進學生與其原生家庭所形成的情緒黑洞
就能夠讓自己超然於情緒的糾葛而能隨心所欲處理學生的問題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