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vienkuo » 2018-10-26, 07:58
第三種半結構式是老師準備好一種活動
學生們也都知道來就是要做這一件事情
那麼甚麼樣的活動比較好呢?
要很簡單但又不能太簡單
要能自己運作也要能團隊合作
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們可以自然的運作
我也有機會在旁邊觀察
可是,要觀察甚麼呢?
其實也有問過督導,但督導說的我聽不懂
只記得以前督導說了解學生的細節
要像一台攝影機在旁邊錄像一般的清楚
於是我就把自己當成看電影的人
不論情節如何演變,看電影的人是不能插手電影情節的
就這樣看了兩年,漸漸看出一些心得來
我看到學生的個性,學生的狀態
偶爾,甚至能看到潛意識的脈動
接下來,把我觀察到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A生和B生當初進團體都是一年級
只要有人弄倒了A生的骨牌,不論是否故意
A生一定要復仇到底
B生則會故意去弄倒別人的骨牌
第一個學期,幾乎每次團體都起衝突
那時我還沒學會觀察,時時介入
一學期下來兩個人狀態沒有改變
但是有一個差別
就是A生的母親願意到學校來談
而且我介入的次數漸漸變少,觀察的時間變多
到了第2年,A生會選擇一個遠離B生的地方排骨牌
B生的心思也從故意弄倒別人骨牌的狀態
轉移到自己創作骨牌作品上
到了2年級下學期,團體空前的和諧
A生的老師也跟我說,A生在教室裡進步很多
2年級下學期接近學期末的一次團體狀況不同於以往
那一次,B生先到就開始排
A生稍後到,選了一個非常靠近B生的地方開始排
當時我心裡想:「這不是要找事嗎?」
但我沒說甚麼,就靜靜的看狀況如何演變
果然,不到幾分鐘,B生不小心弄倒一些A生的骨牌
A生開始碎念,發出一些言語攻擊,B生沒理他
過不久,B生又不小心弄倒一些A生的骨牌
A生的言語攻擊變得激烈,並且沒有停下來的趨勢
終於,B生被惹惱了,掄起拳頭就要打
這時候,我出面制止了,說下課要留下來討論
以前,我都覺得事情的發生是當時發生了甚麼
可是這一次的觀察讓我看到
當場發生的事只是個結果,前面還有一些原因
因為A生一進團輔室的狀態就是已經準備好要滋生事端了
然後我就去問導師,導師說A生這個禮拜在教室表現也不好
老師覺得原因是這禮拜案主在家裡天天被爸爸懲罰
這樣,整個圖像的輪廓就稍微比較清晰了
處理的重點就不會放在教導學生不能罵人
而是了解他這個禮拜在家裡發生了甚麼事
到了三年級,B生因為家中因素轉學了
團體新進2位二年級的學生(C生和D生),對團體規則不熟悉
在第2次團體的最後,我說:「該收拾了喔!」
其他人推倒骨牌開始收拾,只有A生繼續排
C生跟A生說:「要收了!」A生沒理他
D生從旁邊推倒A生作品,但A生沒看到
等到A生發現自己的骨牌倒了,非常生氣
掄起拳頭就要打C生
我在一旁說了句:「○○(A生名),不是他推的。」
A生頓住,臉上出現一抹困惑,跟我說就是C生
我立刻問D生:「是你推的嗎?」
D生誠實的點頭,說:「老師說要收了。」
我說:「對,老師說要收了,可是在這裡,
如果要推倒別人的,一定要別人同意才行。」
然後D生跟A生說對不起,還鞠躬
A生的憤怒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跟D生一起收拾
結束的時候,兩人歡天喜地的一起回教室
透過仔細的觀察,連處理衝突的方式都不一樣
一下子就能找到關鍵點,處理起來不費力效果又好
讓我更加確定觀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