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vivienkuo » 2022-01-06, 15:28

專輔老師這個職缺的流動率很大
大約五年前,我所獲知的數據
台北市150所小學的專輔老師每年會換掉約1/3
後來聽說有規定,好像三年之內不能轉職務
因此不知道現在流動率是不是還那麼大
從數據得知,專輔老師是一個不受青睞的工作
而我們身在其中的人,便能知其甘苦
要不要轉換跑道呢?很多專輔老師時常問自己
為什麼要留下來呢?有時我也會迷惘
如果我離開了,是不是能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三個選項
分別是離開,不確定適不適合而暫時留下來但心裡一直猶豫不決
以及確定自己想要留下來這三個選項
這三個選項沒有對錯,也沒有好或是不好
只要能夠真誠的地面對自己的選擇就好
我自己是在第二選項和第三選項之間徘徊
大部分時間我很確定自己願意留下來
但有時候也會想著是不是離開會舒服一點

第一次真的決定要離開是兩年前的三月
當時我身體狀況不好,有嚴重的頭痛和失眠
每天到校上班都十分痛苦
我覺得這樣談下去實在是對不起學生
就去詢問人事主任留職停薪的辦理程序
家人也支持我的作法,但是有一件事讓我遲遲無法下決定
就是我申請的研習專案是一整年的,如果我離開沒有人可以接手
我想著就撐到那一學期結束,應該可以找到人來接手
期間我問醫生:如果我離開是不是會比較好?
醫生回答不會比較好,我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回答
因為我從每一個角度來看,覺得離開是唯一的最佳選擇

期間,透過學習瑜珈和練習靜坐
身體病痛漸趨緩和,睡眠狀況也稍有改善
但是我發現自己對輔導的熱情消失了
並沒有隨著身體的改善而再度回到我身邊
這兩年我做著表面看起來跟以前一樣的輔導
但是我的內心無法體會到以前從事輔導工作的喜悅
我也做過各種嘗試,但是都以失敗收場
然後我想著自己是不是真的應該離開這個工作

去年9月,我的父親得了重病
因為疾病來得突然,而且病情惡化得很迅速
我在工作,家庭和醫院間奔波得焦頭爛額
身體心理都再度失去了力氣,又興起強烈的請假念頭
再次詢問醫生,我請假狀況會不會好一點?
醫生還是回答不會,他說:因為煩惱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就在我還猶豫著要不要請假的時候,父親過世了
我發現醫生說得對,煩惱並沒有因為父親的過世而減少
煩惱依然存在,我的熱情依然沒有回來

熱情沒有回來這件事體現在輔導寫作上
一開始成立這個部落格是醫生建議的
醫生說透過寫作可以進行整理,整理之後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能力
我覺得醫生說得很有道理
因為每次我都必須在心理整理一遍又一遍,才能寫出來
可是我生病之後的這兩年,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一開始是我的身體狀況不允許我寫
之後身體狀況好了,我的心理狀態卻像是一片沙漠
我感覺自己好像應該寫些甚麼,但是了無生機的我能寫些甚麼呢?

外表看起來我過得比以前健康
我去學瑜珈,中醫,練習靜坐
我還在學校教老師們瑜珈,協助改善他們的身體
老師們也都報以感謝的回饋,感覺我好像在做很多有益的事啊
但是我無力處理內心的荒蕪
這個狀態被醫生察覺,並且提醒我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vivienkuo » 2022-01-16, 10:40

我的內在狀態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在一次次跟醫生的討論中
我們知道可能主要源於一個童年的創傷
但是我一直不願意處理這一個創傷
在榮格心理學派的理論中,稱其為"陰影"

西班牙詩人安東尼.馬查多(Antonio Machado)曾說
:「不要在意外表,外表總會過時。
你要留心的是,與你相隨卻不被承認的那個部分。」
我個人覺得這是對陰影比較清楚的說明
每次談這個創傷時,我的情緒起伏都很激烈
所以,我選擇不去看它
我以為不去看,忘記它,它就不能影響我了

但醫生說,陰影就像家裡的垃圾
垃圾如果不搬走,會一直發出臭味影響你
我覺得醫生說很有道理,但我就是不想處理
這個時候我真的充分能夠理解來談者的心態
他們每次重複述說著自己也知道應該要改的點
但是不知為什麼就是改不了

既然那是一包那麼大的垃圾,又那麼臭
為什麼我不把它丟掉呢?我不知道
每次一討論到這件事我真的是覺得很煩,煩死了
可是我再煩,再討厭,垃圾也不會自己消失
但我還是沒有想要處理
因為在我內心深處
我不相信過去的垃圾能夠影響現在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垃圾的威力爆發了
導致我的身心失去平衡,讓我感覺了無生趣
而且一開始,我也不覺得是陰影所造成的
只單純的認為年紀到了本來就會有一些病痛
調整生活作息並且多運動就會變好了
如前所述,身體雖有恢復卻失去了生命的熱情
到這個時候我還是不覺得是陰影造成的

直到一次和醫生又討論到陰影
醫生提到如果能寫下來或許會有些幫助
我說好啊,那就寫寫看啊
隔天我把辦公桌清空,只放600字稿紙和筆
每天進辦公室,我看著辦公桌上的紙筆一眼
就去做其他我覺得更重要的事去了
就這樣過了14天,又有機會跟醫生談
醫生問寫了沒,我說還沒,回答他說過年之後交給你
醫生說:不是要給我看的,是要給你自己看的
原來是要給我自己看啊!我在心裡這樣想

又過了4天,那天下班前我把辦公室整理一遍
整理完,看著辦公桌,心裡想著
不管了,寫就對了,於是坐下來開始書寫
我寫得很快,感覺像是逼不得已要面對不喜歡的事情
想要趕快就此帶過算是交代完畢
雖然我寫得如此快,但仍引起強烈的情緒波動
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用掉許多衛生紙
寫完之後,放在辦公桌的抽屜裡
也不覺得會有甚麼影響
但是改變確實發生了
兩年來無法書寫的困擾,在幾天之後消失了
我又可以開始寫文章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eoo714 » 2022-01-18, 11:44

感謝老師真摯分享
從老師的文字中自己也思考自己為什麼一直在輔導領域,
一部分自己是到目前為止還是喜歡與孩子聊天
不管自己聊得好不好有沒有成效
但是喜歡和孩子聊東聊西的感覺特
特別是在諮商室外的情境自己較放鬆好像沒有目標要做到什麼
看到認識不認識的有時間有機會的話就會講一下
輔導老師的角色較容易有這樣的機會

一部分自己是因為實在不喜歡授課
特別是學科內容的教學
想像自己若是導師或科任,要依表授課教導課本內容
知道這不是自己的熱情所在
從高中開始就一直想當輔導老師
那時候要推甄時寫自傳記得寫的其中內容是我對人有很大好奇
希望能更了解別人然後幫助別人

從事輔導這幾年發現其實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
這個歷程真的很不容易
常常得回過來面對自己
前陣子去個別諮商
發現面對自己好困難
只有第一次去諮商時覺得很期待
之後每次去都覺得好抗拒
因為好像自己沒什麼進展,老問題還是一直浮現
後來跟著醫生學習後
知道注意和了解生活細節的重要
原本一直著重要了解個案的生活細節
後來醫生提醒也要從自己生活細節著手
我覺得這個注意讓我有深的體會
從細節處知道自己和家人容易衝突的其中一個原因
因此就思考再遇時如何避免再發生
果然下次又同樣狀況出現了
因自己已有意識當下的情境要做什麼調整改變
雖沒有改善到最好
但覺得已比之前狀態好多了
重點是自己情緒能較穩定
因每次的衝突情緒波盪總是讓自己很不舒服且會持續一些時間

回到持續在輔導領域的動力
目前為止很大的熱情還是在能更了解人
因著每人狀態的不同總是有許多挑戰和學習
當然也希望藉由這樣的過程幫到孩子和家人
然後也想到醫生說的個人狀態的進展
希望自己能更一致
在生活各層面是有覺知且穩定的
知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會想再走下去看有什麼發現
eoo714
 
文章: 1
註冊時間: 2022-01-13, 09:31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vivienkuo » 2022-01-20, 21:54

這一次的經驗,讓我理解到人確實會被過去的事件影響
以前我也知道人會被過去的事件影響
但那只是從書上得到的知識,沒有太大感覺
讓我比較震撼的是陰影的影響會那麼的長遠和深刻

以前,醫生教我要看自己
我就覺得那件事親身經歷,了解很清楚了
到底是要看甚麼?
但是從我快速書寫的經驗中
我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冷靜客觀地看待陰影
因此它還是與我相隨並且並不被我承認
因此,我打算多寫幾次
直到我能慢慢地寫,仔細地寫,沒有情緒波動的寫
希望有一天能夠從陰影走出來
或許也不是走出來,而是承認它,接受它是我的一部分

回到關於要不要離開的主題
現在我已經知道離開不能解決我的困擾
可能這輩子都無法逃離陰影的魔掌
留下來反而有可能跟陰影和解
可是留下來就必須跟自己對決

甚麼是跟自己對決呢?
日本心理治療大師河合隼雄先生曾經在書中探討對於自殺個案的想法
他說自殺個案的原意是想要殺死心中讓自己痛苦和煩惱的那一部分
如果成功了,就能獲得一個嶄新的生命
說的是一種意象的生與死的概念
但是過程中也有殺死真實自己的可能性
因此在面對這類個案的時候需要謹慎小心

我以前不太能理解殺死自己的一部分是甚麼意思
每次遇到有自殺議題的學生
都會想著他想殺死自己的哪一個部份呢?
那又是一種甚麼樣的感覺呢?
在面對陰影的時候我終於能體會這樣的感覺

感覺就像是我揹著斧頭要去森林裡砍一棵千年老樹
因為這棵千年老樹的根鬚旺盛非常強大
幾乎吸收了森林大部分的養分,危及其他植物的生存
所以我需要先往森林出發,並在茂密陰鬱的叢林裡辨認出這一棵樹
但是在砍樹的同時我也會害怕
因為樹已經很壯大,砍它造成的傷害不知道我是否能夠負荷
於是就在那邊猶豫著要砍不砍

這也是一般老師面對自傷個案的疑惑
覺得學生自傷都不致死,目的都是想情緒勒索威脅身邊的人
老師們只對了一半,因為學生只想殺死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真的想用自傷威脅他人的學生雖然也有,但屬少數
學生自傷多數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與死亡焦慮相關的困境
我跟我的學生一樣,時常陷入這樣的困境中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vivienkuo » 2022-01-25, 10:51

很多人都說,遇到困境要"轉念"
你只要換個方式想,一切就海闊天空
這個方式我從小聽到大,心得是沒甚麼用
當輔導老師之後,我才知道這不是我的問題
因為"轉念"這一招不只對我沒用,對學生家長和老師也都沒用

但我現在知道自己以前把"轉念"看得過於簡單
轉念不是轉別人的念,也不能把別人的念移花接木當自己的念
例如我在看陰影的時候,只有一種看法,所以只有一種結果
想產生不同的結果必須有不同的看法
但要怎麼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件我還沒有概念
隱約知道跟生命觀有關係,現在還在嘗試
但是不試著用客觀的不同角度看,就永遠不能轉念

以前沒有人告訴我"轉念"只是結果
困難的是複雜而艱辛的轉念過程(不過複雜而艱辛極可能是因為我能力不足,對我的老師而言,看起來並不那麼複雜而艱辛)
但是只要我想當輔導老師一天,就要面對協助來談對象轉念的歷程
然後也要時時的問自己,我是怎麼樣在看待這一個歷程
這樣想來想去實在是頭都昏了,也不知道該怎麼下決定

直到最近參加"心理治療之路"讀書會
河合隼雄先生在治療終結章提到"金鳥"這一則格林童話

國王園子裡的金蘋果樹上,每天都會被偷走一個蘋果
知道是一隻金鳥在偷蘋果後,國王命令去抓這隻鳥
遵照國王命令出去抓鳥的大王子和二王子都不聽從狐狸的忠告,在外花天酒地不回家
第三王子聽從了狐狸的話進了裝金鳥的城堡
狐狸告訴他把金鳥裝在木籠子裡拿出來,但王子不聽從勸告
心想要配金鳥還得金鳥籠,在把金鳥往金鳥籠裡移的時候
鳥叫起來驚醒衛兵,被抓了起來,然後被懲罰去抓金馬來
狐狸來了埋怨他為什麼不聽自己的話,但還是教他如何去偷馬
王子一路上所有的事情都按狐狸的忠告行事,最終關頭卻不聽狐狸的話
認為金馬就要配金鞍,在給金馬換鞍的時候露餡兒,又被抓了起來

這一次王子差點兒被殺,但是如果能把黃金城裡的公主劫來,可以饒得一命
這時候多虧狐狸又一次幫忙,但王子在最後關頭又不遵守狐狸的忠告
放公主回去跟自己的父母告別,再一次被抓
這次的懲罰是移動一座山,在狐狸的幫助下也做到了
結果,得到了公主,金馬,金鳥,踏上歸國之路
後邊還有大王子和二王子的干擾破壞,這裡就省略了
在要迎來三王子和公主結婚的幸福結局時,狐狸來了
懇求王子殺了自己,然後切下頭和腳
王子最初無法接受這個要求,終於不得不按照狐狸所說的做了
才發現,狐狸變成公主以前失蹤的哥哥,結局更加幸福了

第一次看這個故事,我覺得王子和狐狸的互動
簡直就是我和個案學生互動的翻版
就這樣反反覆覆,而且遠遠多於三次
這樣的情況也像我面對自己的陰影
有時候次數多到讓我懷疑這樣的循環會不會結束

不過這個故事讓我領悟到
面對自己這一件事可能無法只靠自己完成
就像桃樂絲夢遊仙境裡的鐵皮人要去找回自己的身與心
必須經歷許多困難,在過程中與他人合作並且面對自己
然後才能找回完整的自己
所以狐狸的頭也不是自己砍的,而是需要王子幫忙
因此,面對陰影這件事情應該需要我的學生協助
至於怎麼協助我還不清楚,只是知道我不能離開
需要繼續留在輔導崗位上,一次又一次協助學生面對他們的困境
然後有一天一定能遇到一位願意將我的頭砍下的學生
讓我能夠獲得新生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tcpcchen » 2022-01-27, 23:37


容格學派喜歡以陰影、情結、原型這一些概念
來解讀格林童話或是一些民間傳說
許多學習心理治療的人趨之若騖
但我個人覺得並沒有那麼神奇
看過格林童話甚至是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童話的人
應該都會知道一件事情,童話本身就是一些沒有邏輯架構的內容
情節可以天馬行空、可以無中生有
對邏輯概念不太健全以及還處在現實、幻想邊界的兒童來說
讀起來完全沒有障礙,甚至可以引發樂趣
確也因此讓心理學有許多可以各自詮釋的空間
至於實際上的效果如何,我認為是心誠則靈

格林童話「金鳥」這一則故事,幫助小王子獲得成功的狐狸
要求小王子砍下它的頭跟腳,也因此讓自己變回了王子的身份
結局看似美好,但是這種不顧及現實的童話
讓小孩子看了到底是好還是壞?
現代的人似乎不太在意
就像許多時下的手游或電玩
內容雖然是打怪闖關,好像可以建立小孩子的自信心
但仔細探究,卻是讓小孩子一直沉浸在看到就打、看到就殺的意念中
回到現實生活上,是否會因此遇到不爽的情境
也反射式的暴發出這種情續及動作?似乎沒有太多人在意
但是在校園的輔導現場來看,這種孩子在增加
難道不讓人擔心嗎?

如果從比較現實的觀點來說,故事中狐狸一直熱心地在幫助這三位王子
乍看之下會認為狐狸很善心,但直到故事結尾才知道
其最終目的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依格林童話的故事套路來說,王子變成狐狸並不是因為報應
一定是被某一位惡心的巫婆下了詛咒所導致
但童話並沒有交待這一點
我想如果交待了這個情節,就會失去了魔幻性
因此就直接被略過了
而這個詛咒的內容應該就是,變成狐狸的王子必須遇到一位
受到狐狸很大的幫助之後,願意將狐狸殺死並將其頭與腳砍下來的人
這樣狐狸才能變回王子之身
而且,如果狐狸事先說出這個破解的內容
讓對方知道必須要將其頭與腳砍掉才能讓狐狸變回王子的話
這一個詛咒就不會被破解,王子就只能永遠當狐狸
因此在這種限制下,狐狸只能想盡辦法
說服被它幫助的王子作這一件事情
盡管小王子如何不情願、不能理解,也都不能說出事情的真相

因此如果再重新解讀的話,狐狸盡力幫助別人其實是為了成就自己
而狐狸的要求,則是讓小王子當了一個表面上看起是忘恩負義
而實際上卻是解救狐狸的大恩人的角色
但是回到故事情節的現實面來說
小王子因為狐狸的幫助獲得了國土,也獲得了美麗的公主
因此對小王子來說,狐狸是他的大恩人
可是王子的恩人卻要求王子作忘恩負義的事情
換作是其他人,一定不能理解,也一定是萬萬都不願意去做的
對王子來說,並不知道詛咒的事情
如果他真去做了,將他的恩人殺死並砍下頭跟腳
以當事人的立場來看,砍死了就是生命的結束
王子所做的,就是殺死自己的恩人這種惡事
王子恐怕將要一輩子背負著愧疚過日子
但是,這個要求卻又出自王子的恩人,又很難拒絕
在那個當下的王子勢必要陷入天人交戰、善惡衝突的矛盾裡
這種議題對成人來說,都是相當難的哲學議題
但卻輕易地出現在給兒童看的故事內
應該是已經超過孩子的道德邏輯與包容度了
但是類似的場景其實卻經常出現在格林童話內
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tcpcchen » 2022-01-29, 21:39


至於金鳥這一則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麼呢?
善心有善報嗎?狐狸因為幫助王子獲得勝利
也因此幫助狐狸變回王子之身?
但是,狐狸之所以願意幫助王子
也是因為它知道破解詛咒,就必須去幫助別人成功
其實是有目的的自利行為
跟我們所認知的不求回報的幫助之因果律是不一樣的
雖然很多佛教徒也都是因為知道善有善報
抱著想要為自己累積福德的心態去幫助別人
但是這種幫助的果報不在現在世,而在未來世
與狐狸被殺可以立即變回人身的結果還是有所差別的

那這一則故事跟自我修煉,自性化或者是去除陰影有關嗎?
坦白說,我看不出有什麼關聯性
陰影的認知與去除,是自性化的一個重要過程
然而陰影的對治,重點還是在於自己的覺察與改變的決心
而不是靠著幫助別人、輔導個案就可以達成
嚴格的來說,就如同我經常提醒輔導老師的
輔導導老師自己能成長進步,才能讓被你輔導的個案成長進步
如果輔導老師自己不能成長,也很難幫助個案成長
因此,盡心用力的去做輔導工作
並不保證自己可以進步成長,甚至是克服自己的陰影
這一點從目前校園中的輔導老師普遍哀號聲四起就可以理解
盡力用心於輔導工作,多數的人其實都是傷痕累累、心疲力竭的
那麼,如果盡力於輔導工作不能幫助自己成長
是否改行做別的工作會更有利於自己的修煉呢?
我的答覆也是否定的,不行!
如果離開了心理輔導相關的工作,要幫助自己克服自己的問題
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因緣會越離越遠

心理輔導相關的工作其實很廣義,並不只限於學校的輔導老師
像心理師,社工師,也都跟心理輔導有關
甚至連學校或社區內的愛心關懷志工也都算是廣義的心理輔導相關
也都有因緣與自己的陰影遭遇,也都有機會自我提昇
但是總的來說,我認為心理師、家庭治療社工師及輔導老師
最有機會藉由工作經驗來自我成長、自我提昇及自性化
之所以這麼認為,並不是因為這幾項工作
可以幫助許多心理有困擾的人進步成長
而是因為這幾項工作,因為面對的都是心理困擾很多的人
因此這些從業人員,一定會被個案的問題困擾
也最有可能去尋找比自己更資深的相關人員作為其督導
就會有機會遇到讓自己進步成長的督導
而其他像非家庭治療社工或愛心志工
因為涉入個案的心理困擾程度不深
會想找人督導甚至是遇到一位好的督導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tcpcchen » 2022-01-30, 16:36


或許會有人認為,目前的輔導系統,都會有固定的督導制度
專輔老師每個月都會有參加督導團體的機會
要遇到一位好的督導應該不是困難的事情吧?
表面上看似乎是這樣沒錯,但其實卻不然
真正能幫助心理工作人員成長進步的督導,可遇不可求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四處參訪
尋求能教導其獲得解脫證道的善知識,就曾有如此的感嘆:

「我得善利,見善知識。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6〈入法界品 34〉

佛經上所說的善知識,並不是教導世間知識、技藝等的老師
而是能幫助個人生命解脫、離苦得樂的智者。
要能有機會遇到、親值、接受其教授
獲得其教導的真義等等這一些事情,其實都是非常困難的。

在輔導的範疇來說,能遇到一位真正有能力的督導很難
而要能跟這樣的督導共住,也就是同為一家人的狀況,更是難上加難。
目前學校系統的專輔老師並沒有強制參加都導的要求
因此每個月的分區督導即便請假沒參加也無所謂
更不用說在國中系統的專輔老師,因為參加人數限制的因素
即便想參加督導也不一定可以參加
因此比較有新的老師,只好四處尋求研習場次參加
或者自費參加學校系統外所舉變得專業研習
但是這樣的研習課程,所教導的幾乎都是技能、技巧上的鑽研
對於參加者個人在輔導工作上所遭遇的困難到底原因為何
是不太可能深入去探究甚至是教導的
長期下來,參加督導的老師所接受的,多半是
「你做得不錯」「這個案不容易處理」「家庭無法配合」
「行政系統無法配合」「辛苦你了」這一類的安慰
這一類的狀況確實是輔導工作的現實
只是輔導工作本來就已經註定困難重重
如果專輔盡心去做與任意去做的結局都是一樣的話
誰要當這種白作工的傻瓜?每天混日子輕鬆愉快不就得了?
那與其這樣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倒不如及早轉換跑道,改當一般科老師好了
而那些一直待在專輔位置沒有離開的老師
雖然有一部分是害怕轉任之後是否會更好而一直在猶豫
帶我相信很多老師則是期待有朝一日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
可以幫助這些死守崗位的專輔老師帶出泥沼的貴人吧
只是善知識即便遇到了,不一定會願意跟他學
因為善知識教導的方法一定跟主流的學派不同
如果相同的話,就不用期待這樣的貴人了
因為教導的方法迥異於主流的作法,因此不一定能令人相信
即便姑且相信了,能否確實理解善知識所教導的概念
乃至確實操作善知識所教導的方法,則是接下來的考驗
甚至是能否有耐心等到看到成果的那一天而不會生疑或後悔
則是更後期要面對的挑戰
我在教導專輔老師的過程中常會有這樣的感嘆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嘛就是要很有慧根
要嘛就是要很直心、很輕易相信他人
這兩者才不會對善知識所教導的方法產生疑惑而改變修學的心意
只是舉辦研習教導很多老師到現在,還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出現
我所遇到的多半是半信半疑,將就將就學習的類型
即便明明已經感受到明顯與過去的輔導方法不一樣的效果
但還是不敢貿然全心的投入,放心的去使用
而之所以如此,究其原由,多半都是被自己的陰影給絆住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tcpcchen » 2022-02-02, 22:00


「陰影」這一個概念,是榮格所提出來的
相較於弗洛伊德的「情結」
「陰影」比較有宗教性的神秘色彩
也就是說,與榮格所接觸的東方文化(包括道教、佛教)
及其獨創的集體潛意識概念有關
雖然有許多榮格的追隨者用種種不同的概念來解釋「陰影」
但榮格曾經自己簡單地定義過「陰影」這一詞
其實就是潛意識的整體內容
只是榮格的潛意識概念,其實是廣義的涵蓋了集體潛意識在內
也因此,原型的探究,也成了榮格學派相當重要的議題

「陰影」是西方心理學的講法,而我個人則偏好
以佛教生命觀來理解西方深層心理學所談論的這一些現象
榮格曾經在書中提過一個概念,他認為每一個人類的心靈深處
都住有一位2億年生命歲月的老人
這一位老人所擁有的智慧,累積了人類從開始有智慧的原始人迄今
所有人類發展及演化的過程所獲得的智慧
如果可以跟這一位智慧老人的能力連結,就能解答所有人類心靈的困境
而自性化的歷程,就是要讓個體的心靈狀況
與這一位億萬年生命的智慧老人相契合
讓這一位老人的智慧完全發揮出來
而在實際操作上,自性化的歷程,就得藉由一次又一次地
讓陰影意識化,讓個體去面對自己的陰影之後
藉由內省、覺察及修正、改變的修行功夫克服及轉換這一些陰影
讓黑暗、邪惡的心靈特質演變進化成良善的心靈特質
智慧之光芒重新照耀個體的心靈世界之時
就是個體尋找到真實的自我的那一天到來
這一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但是榮格也曾經提醒
這樣的過程可能會歷經一年、三年、七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而在未達到目標之前,個體將會陷入自我沉淪的危險之中
如果能挺過這樣的黑暗期,就會慢慢地往終極目標前進
這樣的辛苦,榮格在《紅書》這一本書中描述得相當清楚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去研讀就可以瞭解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離開,徘徊還是當被砍頭的狐狸

文章tcpcchen » 2022-02-04, 18:16


而從東方佛教生命觀點來說,佛教經典中談到
目前在這世間的每一個人,其實都已經經歷過無數劫的生死輪轉
無數大劫的生死輪轉到底是多少年?很難說清楚
只能說相當大的數量、無限多年
更是遠遠超過榮格智慧老人2億年的生命期程
而且不只是人類,所有目前世界上存活著的有情眾生
包括所有的動物、細菌病毒,以及地獄的鬼道眾生等這一些生命
也都跟人類一樣,自無始劫前已經生死輪迴至今
只是造作惡業較多而淪落在這一些非人的五趣當中
而之所以會如此生死輪迴,就是因為眾生的無明
「無明」是佛教獨有的概念,不同於基督教的「原罪」
「原罪」是因為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觸怒了上帝
才被上帝降下原罪,讓世世代代的人類後代一直承受著
佛教的無明不是因為觸怒了哪一位神明或造物主所產生的
而是人類在無始劫前,因為種種的惡業造作
經由生生世世輪迴的過程中所積累形成的
因此,每一個人類與生具有種種無明,但有個別差異
不管每個人的有多少,無明就是會帶給個體煩惱、痛苦
也會讓個體過著不幸福、甚至是一直做惡事的生活
這種無明的特質,就跟陰影對個人的影響一樣
都會讓個人過得不快樂、過得痛苦
甚至會讓人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解脫這一些負擔

在這年代,自殺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甚至年紀輕輕的孩子,都會輕易的生起自殺的念頭
他們都是期望藉由終止生命來結束自己生活上的痛苦
但是,佛教所說的無明,不會因為生命結束就終止
在佛教的生命觀中,個體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後
會再輪迴轉生成為另一種有情,繼續承受著不同類型的痛苦
而且前一世未了的業債,會因為延續到下一世而加重
就像銀行存錢會滋生利息一樣的概念
該受的果報沒有兌現之後,會滾利息在未來世繼續受報
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即便過得生不如死
也不會起念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因為他們清楚,自殺的後果只是更加重自己未來世的煩惱痛苦
其實一點都不划算的
更何況,這一世的受苦就是在償還抵銷惡業的果報
雖然會過得痛苦,但知道自己未來世的苦難會減輕
也可以因此而願意繼續忍耐承受
因此,佛教徒的生命目標,就是在有生之年
盡可能的修學正確的知識與方法,一方面避免再造做惡業
一方面累積福德智慧來承受過去世的惡業果報
福德、智慧增長之後,承受苦難的能力就會變得強大
因此就可以讓個人在極艱難的境遇中堪忍,甚至漸漸離苦得樂
而這種生命觀所型塑的修行方式與歷程
拿來跟分析心理學自性化的歷程相比
表相上似乎很類似,但實質上相距很遠
但不管如何,基本精神是要去除
自己個人心理甚至是心靈層面的染汙邪惡這一點
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下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